□文│曹 帥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的當下,世界各國對英語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高校作為現代社會培養(yǎng)人才、傳播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的重要機構,必然要對經濟全球化所表現出來的這一趨勢有所回應。當前,我國很多高校已開設了以英語為授課媒介的課程。全英文教學逐漸在政策制度、師資培養(yǎng)、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學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fā)展與成果。但是從宏觀層面而言,仍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組織架構。學者李穎所著的《中國高校教師全英語教學(EMI)能力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以我國高校全英語教學(EMI)為研究對象,基于對各級各類高校的走訪和對在線課程的調研,梳理了我國高校開設EMI課程的布局和體系,總結了EMI教師的教學能力培養(yǎng)標準,對我國普及高校全英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多渠道了解我國EMI教學模式現狀。通讀全書讀者不難感受到,作者不僅掌握了EMI模式的國際研究動向,如聯合國對EMI模式的充分認可,還能結合國內實際,詳細闡述發(fā)展EMI模式的必要性。為了取得更為翔實的數據和資料,作者先后走訪了清華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師范大學和中國大學慕課(MOOC)網編輯部等,通過課堂觀察和訪談等形式,對目前我國EMI課程的開設和師資水平進行了廣泛調查;通過研討會等途徑對近百位高校師生進行了隨機訪談;通過網站掌握不同高校的鼓勵政策、課程建設和取得成果,經多方取證后整理出當前我國EMI課程的整體發(fā)展形勢。同時,作者充分運用網絡技術和跨學科研究的發(fā)展信息,對當前我國不同高校不同專業(yè)的EMI課程發(fā)展策略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議,使該書有理有據。
跨學科視域下EMI教學模式深度探究。以英語作為教學媒介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是我國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國高校不僅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采用全英文授課模式,其他社會和文理專業(yè)的一些課程同樣可以適當地采用這種模式授課,以求提高我國學生英語水平,提高其日后通過英語這個工具與外界交流溝通的能力。因此作者在該書中從不同的理論層面,對不同學科的全英文教學模式和意義展開了論述。豐富的求學經歷和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為作者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其研究內容既包括國家對EMI教學模式的課程體系設計、師資配備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所能給予的助力,也有我國高校開設EMI教學模式的布局和體系以及不同學科師生在采用該教學模式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和解決途徑等。更為重要的是,作者對比了我國香港和臺灣地區(qū)非英語專業(yè)的英文課程設置,架構起了全面而又立體的EMI教學模式研究體系。
結合國家的發(fā)展戰(zhàn)略論述研究課題。作者充分結合我國當前發(fā)展實際以及所面臨的國際局勢,為該書奠定了較高的思想認識價值。例如書中特別提到,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有效推進,我們所需要的不僅僅是翻譯人才,同時還需要提升各行各業(yè)專業(yè)人才的英語水平和其他外語水平。高校作為高水平人才的培養(yǎng)基地,更要積極營造國際化教學科研環(huán)境,吸納來自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教師和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切實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樹立起中國大學的良好品牌和形象。從這個意義看,該書既具有本土化關注焦點,又擁有國際化研究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