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田 鑫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0)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于健康的定義不僅僅是沒有病殘,而是身體、心理和社會生活都處于良好狀態(tài)。體育鍛煉對于身體健康的促進作用已得到論證,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也成為研究熱點。自我概念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自己是什么樣一種人的觀念,主要包括“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能做什么”’,個人的態(tài)度、價值觀、知覺、意見等構成獨特個性的“我”,因此體育鍛煉與自我概念的聯(lián)系可能是從身體自我概念開始的。
自我概念的結構研究逐步由單維至多維,最早James將自我概念分為“主我”和“賓我”;“主我”是指個體對于自己純粹的經(jīng)驗,不包含思維等心理過程;“賓我”則融入了對自己的一定想法,是由物質、社會與精神自我3個部分構成。Cooley認為個體通過“鏡像自我”獲得自我概念,獲得自我概念主要經(jīng)過3個步驟:(1)個體想象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2)個體想象他人對于此類形象的評價;(3)個體對想象他人對自己形象反應及評價的判斷。羅杰斯提出“現(xiàn)實自我”與“理想自我”影響人的心理健康,即比較兩者一致的程度。
多維結構中Shavelson提出多位多層次理論模型:自我概念由高到低為一般自我概念—非學業(yè)自我概念—學業(yè)自我概念。Fitts將自我概念從結構和內(nèi)容兩個層次進行劃分,結構維度分化出3個因子,內(nèi)容維度包含5個因子,2個層次存在交互。
體育鍛煉會對青少年自我概念產(chǎn)生積極影響。Dishma對1250名12年級的女生進行橫斷研究,身體活動和運動參與對身體自我概念產(chǎn)生積極影響,且與心肺健康及身體肥胖的客觀測量無關。對1109名青少年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積極鍛煉者具有較好的自我知覺體驗,且具有較高生活滿意度,較低抑郁水平 。Martinez證明自我概念能通過身體活動得到改善,產(chǎn)生更好的社會感知,更好地融入同齡群體,產(chǎn)生更好地學習成果。王飛加隨機對960名學生進行分組干預,結果顯示,課余組與社團組學生的自我概念水平明顯高于普通組,球類項目對自我概念的促進最為明顯。另一項對中學生和大學生同時進行5個月運動干預,二者自我概念均發(fā)生顯著積極變化,初中生變化顯著優(yōu)于大學生 。
在鍛煉行為對自我概念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并未出現(xiàn)正面結果。張立敏認為可能是研究員側重點不同、測量工具不一、實驗控制的嚴密性以及自變量及因變量的選擇等原因導致的。
研究者針對特殊群體的自我概念改善展開研究,發(fā)現(xiàn)提高身體機能來改能改善身體疾病或者形體而產(chǎn)生的心理困擾及低自我概念。Sonstrocm等提出體育鍛煉者可以在參加體育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完成某種任務而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而改善個人自尊。體育鍛煉可緩釋沮喪、壓力,對自我效能感、身體滿意度、自我意識有改善作用。對161名肥胖女性進行6個月的干預,認為體重減輕是干預改善身體自我概念的中介,體重減輕實現(xiàn)肥胖者自我概念的改善。對11名體重超重的被試進行持續(xù)6周的鍛煉干預,隨著時間推移,被試的自我概念有顯著的改善。對28名纖維肌痛的患者進行的對照試驗中,每周進行3次有氧和柔韌性鍛煉的實驗組,在12周后身體疼痛、角色情感、身體機能、社交能力和自我概念得到顯著改善,自我概念與角色情感、心理健康成正相關。動機的不同也可能導致自我概念發(fā)生變化,各自的出發(fā)點與評價標準有差別,也會影響自我判斷,體育鍛煉對身體狀況的改善不是改變自我概念的唯一途徑,運動體驗、參與感受等也能是變量之一。
季瀏認為,體育鍛煉包括各種與心肺功能、柔韌性及身體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等有關的活動形式,通常指那些有計劃、有規(guī)律、重復性的,以發(fā)展身體、增強體能、增進健康為目的的身體活動 。為了有效發(fā)揮體育鍛煉對參與者身體功能的積極刺激,體育鍛煉應具備一定的時間和強度;有研究表明,耐力性鍛煉時間每次20~60min為宜。鍛煉的方式也不拘于一種形式,按照代謝特征可以將其分為有氧和無氧;在運動項目的選擇上,既有籃球、足球等對抗性的項目,也有瑜伽、體育舞蹈等適宜個人參加的項目。體育鍛煉的強度、時間與興趣等方面與自我概念整體及多維度之間相關聯(lián)。
自我概念是認識自己,是認知的一部分,有氧運動是縱向研究干預的手段之一。研究證明,有氧運動能改善認知能力。Borg對人的工作能力和身體活動進行探究,他認為認知能力不僅受個體差異的影響,有氧運動也可以產(chǎn)生作用 。在一項8周有氧鍛煉的隨機對照試驗中,實驗組身體自我得到改善、身體自我描述良好。張劍峰對1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隨機對照試驗,對照組不干預,發(fā)現(xiàn)運動干預有助于大學生自我概念提升 。Lash的研究顯示,輕度抑郁的女性進行25min散步,總體心境發(fā)生了變化,自我概念提高。McAuley對174名老年人進行6個月步行或伸展運動的鍛煉干預后發(fā)現(xiàn),身體素質與整體自尊相關。Alferman對37名中年人進行一年的對照實驗,隨著時間推移,體育鍛煉可以對身體自我概念的變化產(chǎn)生影響,但不僅僅是體育鍛煉,其他類型的干預也可以產(chǎn)生效用。
在葡萄牙的一項隨機對照實驗,對照組進行長達6個月的普拉提練習,每周練習有兩次,每次60min,實驗組的自我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顯著變化。張立敏通過健美操和太極拳兩種中西方代表的鍛煉方式探究不同項目對自我概念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2組自我概念較均有提高,健美操與太極拳對自我概念的影響沒有顯著性差異。對登山和舞蹈鍛煉者進行跟蹤研究,登山對鍛煉者在主觀身體感、身體價值感和社會自尊的提高更明顯 。有學者將613名中學生分為32個實驗組,探討不同項目、不同頻率、不同時間的運動方式對中學生身體自我概念的影響,發(fā)現(xiàn)初一男生更適合籃球運動,高一男生則適合武術運動,健美操運動有助于初一、高一女生自我概念的提高 。不同運動項目蘊含不同特質,這些特質可能會在鍛煉行為對自我概念的影響中發(fā)揮不同作用,要判定何種項目能更好改善自我概念,除考慮項目本身特點,還需結合不同階段身心發(fā)展需求與個體興趣。
身體自我概念可能更適合作為運動的前提,而非結果 。謝琴認為,女生身體自我價值感和運動能力與體育鍛煉參與中度相關,預測體育鍛煉參與。黃志劍從鍛煉時間、頻率、強度、體育成績等相關指標來探討自我概念,發(fā)現(xiàn)身體自我概念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每周鍛煉次數(shù)、每次的鍛煉時間以及鍛煉的強度。當下相關研究大多集中在鍛煉對自我概念影響的范式上,較少有由自我概念向體育鍛煉的探究。而自我概念的結構構想中早已出現(xiàn)了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在社會心理學角度,羅杰斯認為自我概念兼具對象和作用,自我概念反映個體經(jīng)驗,也影響個體經(jīng)驗,從而影響個體行為。
體育鍛煉對自我概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尤其對身體自我概念;對自我概念影響個體鍛煉行為的研究較少,關于兩者之間研究主要為體育鍛煉→自我概念的單向研究,未來探究可以多考慮二者雙向關系。在自我概念與學業(yè)成績之間的研究就有兩種模型的探討,即自我增進模型(自我概念→成就)與技能發(fā)展模型(成就→自我概念)。
體育鍛煉是否可與其他變量共同作用,產(chǎn)生積極效應,有待深入研究。探討體育鍛煉對自我概念的作用,主要探究是否存在改善效應、什么樣的鍛煉更有效和不同鍛煉方式對同一人群的影響,以后可關注同一種鍛煉方式更適合那一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