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社交媒體中用戶人格特質(zhì)對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的影響與反思

        2019-01-25 02:18:52羅子欣
        社會科學家 2018年11期
        關鍵詞:人格特質(zhì)證實科學素養(yǎng)

        羅子欣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1)

        一、社交媒體科學信息分享

        1.社交媒體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在以網(wǎng)絡為代表的新媒體發(fā)展基礎上誕生的一批交互性極強的媒介應用,在媒介使用中也常常“泛指以社交功能為基礎的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社交媒體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而產(chǎn)生,BBS、博客、微博、維基百科、社交網(wǎng)站、微信等社交網(wǎng)絡應用出現(xiàn)之后,迅速獲得大眾的使用,并影響到用戶生活的各個方面。社交媒體讓“人類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方式產(chǎn)生了深刻變革——由簡單信息搜索和網(wǎng)頁瀏覽轉向網(wǎng)上社會關系的構建與維護、基于社會關系的信息創(chuàng)造、交流和共享”[1],其關系結構、用戶群體和網(wǎng)絡信息對現(xiàn)有的信息傳播和接收模式提出了諸多方面的挑戰(zhàn)。通常,人們將社交網(wǎng)絡(SNS,Social Network Sites)定義為同時滿足以下三點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1)允許個人構建內(nèi)容的一個公共或半公共有界系統(tǒng);(2)于列表中明確列出共享同一鏈接的其他用戶名單;(3)在社交網(wǎng)絡系統(tǒng)能夠縱覽自己和其他人共用的列表鏈接[2]。本文將基于社交網(wǎng)絡服務的大眾媒體(Mass Media)形式定義為社交媒體,主要研究“基于用戶真實社交關系從而為用戶提供一個溝通、交流平臺的社交網(wǎng)站”[3],從目前國內(nèi)媒介發(fā)展來看,包括微博、微信、QQ空間、人人網(wǎng)、開心網(wǎng)、豆瓣網(wǎng)等媒體平臺。

        2.科學信息

        科學誕生之后,知識、技術等信息總量迅速增加,個體難以掌握全部的知識,這種信息的不完善,讓“不斷分享、傳遞和獲得知識的過程”[4]成為必要(Hayek,1945),知識也成為促進組織發(fā)展和財富創(chuàng)造的至關重要的資源。在對科學信息本體結構(Ontological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OSSI)的研究中,王漢熙等認為,“該結構是一個由科學研究能力體系定義和約束的專司科學信息(研究成果)記載、傳遞與發(fā)布,爭奪科學優(yōu)先權的功能機制,是科學話語權的承載工具”[5]。在對突發(fā)公共事件中的科學信息定義時,有學者認為,“通過提供科學知識、科學數(shù)據(jù)等信息,滿足公眾的科技知情權,提高公眾預防潛在風險的能力,遏制謠言的散播與信息異化,從而達到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目的”[6]的信息都屬于科學信息的范疇。在社交媒體傳播科學信息的交互過程中,一些學者將科學信息定義為:“在社會網(wǎng)絡中涉及公共衛(wèi)生、天氣、環(huán)保、醫(yī)療及食品安全等公共科學領域的信息”[7]??茖W信息的傳播主要是“以公眾理解科學的理念為核心,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傳播渠道和手段,向社會公眾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以提升公眾的科學知識水平、技術技能和科學素養(yǎng),促進公眾對科學的理解、支持和參與”[8]。

        結合眾多學者的研究,本文將科學信息定義為:介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理論、技術、方法,傳播科學思想與科學精神的信息資料。包括各學科各專業(yè)領域經(jīng)科學驗證的知識、各類實用操作技術、醫(yī)療健康信息、科學普及內(nèi)容(含科學家傳記、科學幻想作品)等。

        二、理論假設與概念操作化

        1.理論假設

        用戶作為信息行為的主體,始終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尤其自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以來,信息行為研究從“以系統(tǒng)為中心”轉變?yōu)椤耙杂脩魹橹行摹钡难芯糠妒?。環(huán)境與信息行為(包括圖書館、虛擬社區(qū)、社交媒體等環(huán)境與用戶信息行為的交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用戶本身的特征(包括人格特質(zhì)、自我效能、信息素養(yǎng))等都是這個領域的研究熱點。

        信息分享的過程是“由信息獲取與信息分享共同組成的”[9]。信息的不消減性促成了分享行為不斷發(fā)生;并且,隨著用戶生產(chǎn)信息內(nèi)容的增加,信息在分享過程中也可能會不斷增值。在用戶的科學信息分享行為的研究中,已有的知識分享模型和信息傳播模型都有許多可以借鑒之處,本研究選擇從用戶的視角出發(fā),考察用戶在社交網(wǎng)絡媒體使用中的科學信息分享行為。

        基于已有的文獻,提出兩個理論假設。假設一:用戶的個人人格因素會造成其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的差異。假設二:用戶的自我效能感會造成其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的差異。

        2.概念操作化

        基于本研究的兩個理論假設:“用戶的個人人格因素影響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用戶的自我效能感影響科學信息分享動機”。自變量分別從“用戶個人人格因素層面”、“用戶自我效能感層面”進行定義,因變量是“用戶的科學信息分享動機”。

        (1)科學信息分享行為相關變量

        本研究首先將科學信息分享行為劃分為三個維度加以研究,即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科學信息分享意愿和科學信息分享行動。具體而言:

        維度1.1科學信息分享動機

        動機一般被認為是行為的先導,Tampoe(1993)對知識工作者工作動機的研究是根據(jù)Maslow(1954)的需求階層理論為基礎的,包括:“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需求、受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xiàn)五大需求”[10]。本研究在這基礎上根據(jù)科學信息的特質(zhì)做了適當調(diào)整,將科學信息分享動機劃分為六個層次,在測量中讓用戶按照五級量表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進行打分。1.1.1是“情感動機”,社交媒體在諸多網(wǎng)絡應用平臺中,更多基于現(xiàn)實人際關系產(chǎn)生,因此,情感聯(lián)系是其關系建構的首要出發(fā)點。本研究考察,用戶是否基于情感動機,希望提供信息幫助給好友,從而產(chǎn)生科學信息分享行為,并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多情感聯(lián)系。1.1.2從“成就動機”出發(fā),考察用戶分享科學信息的過程中是否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1.1.3“興趣動機”,測量用戶對科學信息感興趣的程度。1.1.4則從“利益動機”出發(fā),因為本研究沒有涉及到現(xiàn)實商業(yè)化等方面的利益影響,并且根據(jù)相關研究結論:“知識工作者不會因為金錢而分享知識”(Stott&Walker,1995;Tampoe,1996),所以本研究將利益定義為用戶能夠獲得更好的個人形象這一出發(fā)點而進行研究。1.1.5“學習動機”,考察提升自己的科學信息感知和科學素養(yǎng)的程度。1.1.6為“互惠動機”,對社交媒體的互動性進行考察,在預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一些用戶會因為別人的信息傳播而反饋類似有幫助的信息,從而達到互相幫助的目的,因此,在考察中,基于別人提供的科學信息為前提,檢測用戶是否將自己接觸到的部分科學信息進行再分享。

        (2)用戶個人特質(zhì)相關變量

        關于用戶的個人特質(zhì)相關變量,重點研究了2.1用戶人格因素與2.2用戶自我效能感,此外,本研究涉及科學信息研究,與單純的知識分享研究不同,加入了維度2.3科學素養(yǎng),并且,由于社交媒體的使用仍在不斷擴散之中,涉及到維度2.4媒介素養(yǎng),本研究也將用戶的人口學變量放在個人特質(zhì)中做相關分析。

        維度2.1用戶人格因素

        已有的許多關于用戶人格與分享行為的研究均證明了人格因素與知識分享、分享行為的關系,在具體的變量維度劃分中,人格心理學家普遍達成共識的“大五人格”,將人格劃分為五個維度,即親切度(Agreeableness)、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盡責性(Consc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和神經(jīng)質(zhì)(Neuroticism)[11]。還有一些研究依據(jù)《中國人人格量表》進行劃分,加入了“面子”、“人際關系”等本土化變量。介于本研究測量維度的限制和社交媒體的特性,本文僅將大五人格中的個性的外向性程度作為2.1.1加以考察。2.1.2考察個體的自我學習能力,即善于學習新經(jīng)驗、應用科學知識、技巧和能力。2.1.3關于科學信息分享的心理安全感,也是一個本土化特質(zhì),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教授的理解產(chǎn)生,如《黃帝內(nèi)經(jīng)》中提到“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俗語中“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都折射出對科學信息分享的擔憂??疾煊脩舨粨呐笥褌兘佑|自己分享的科學信息產(chǎn)生競爭的程度也十分必要。2.1.4利他主義特質(zhì),測量用戶提供科學信息幫助別人的快樂程度。2.1.5考察用戶對科學信息的個人興趣。在具體測量中,請答卷者按照五級量表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打分。

        維度2.2用戶自我效能感

        在“社會認知理論”與“認知——行為理論”中,學者均認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用戶的行為。本研究對用戶自我效能感的測量基于Compeau D(1999)的計算機自我效能量表,并根據(jù)科學信息的特征與社交媒體的媒介背景進行了修改。2.2.1用戶對自己總體能力的自信程度。2.2.2測量用戶對自己學習能力的自信程度。2.2.3測量用戶對自己人際交往能力的自信程度。2.2.4考察用戶對自己分享能力和影響能力的自信程度。在具體測量中,請答卷者按照五級量表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打分。

        3.問卷信度

        問卷信度:通過使用軟件對調(diào)查問卷進行信度分析及效度分析,以判斷本調(diào)查問卷是否具有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中對個體特征(人格因素、自我效能、科學素養(yǎng)、媒介素養(yǎng))、個體的媒介使用(媒介使用動機、使用習慣、信息處理)、群體特征(群體關系質(zhì)量、對群體的態(tài)度、群體吸引力)、信息特征(科學信息的客觀性、準確性、權威性、可實證性、內(nèi)容特征)、信息分享(分享動機、分享意愿、分享行為)進行了多個指標的測量,并進行信度(Cronbach α)檢驗。從表中可以看到,各個主要概念信度良好(均>0.72),所以可以認為本問卷具有良好的可靠性。

        表1-1 分享行為變量信度測量

        表1-2 個人層面變量信度測量

        4.抽樣

        本研究對樣本的抽樣采用配額抽樣(quota sampling)與滾雪球抽樣(snow ball sampling)法進行。問卷調(diào)查在全國范圍內(nèi),以行政區(qū)劃分為單位,對每個省份進行配額擴散抽樣,共回收了640份樣本,其中有效問卷578份,樣本回收率為90.31%。

        三、人格特質(zhì)與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研究

        1.研究假設

        H1.1:用戶內(nèi)向、害羞、交流障礙的人格特質(zhì)(2.1.1)與為了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1)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1.2:用戶內(nèi)向、害羞、交流障礙的人格特質(zhì)(2.1.1)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2)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1.3:用戶內(nèi)向、害羞、交流障礙的人格特質(zhì)(2.1.1)與基于興趣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3)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1.4:用戶內(nèi)向、害羞、交流障礙的人格特質(zhì)(2.1.1)與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4)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1.5:用戶內(nèi)向、害羞、交流障礙的人格特質(zhì)(2.1.1)與為了提升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5)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1.6:用戶內(nèi)向、害羞、交流障礙的人格特質(zhì)(2.1.1)與為了回報別人的科學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6)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2.1: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2.1.2)與為了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1)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2.2: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2.1.2)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2)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2.3: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2.1.2)與基于興趣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3)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2.4: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2.1.2)與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4)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2.5: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2.1.2)與為了提升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5)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2.6: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2.1.2)與為了回報別人的科學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6)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3.1:不擔心因分享科學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產(chǎn)生競爭的人格特質(zhì)(2.1.3)與為了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1)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3.2:不擔心因分享科學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產(chǎn)生競爭的人格特質(zhì)(2.1.3)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2)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3.3:不擔心因分享科學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產(chǎn)生競爭的人格特質(zhì)(2.1.3)與基于興趣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3)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3.4:不擔心因分享科學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產(chǎn)生競爭的人格特質(zhì)(2.1.3)與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4)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3.5:不擔心因分享科學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產(chǎn)生競爭的人格特質(zhì)(2.1.3)與為了提升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5)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3.6:不擔心因分享科學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產(chǎn)生競爭的人格特質(zhì)(2.1.3)與為了回報別人的科學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6)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4.1:提供科學信息幫助他人感覺快樂的人格特質(zhì)(2.1.4)與為了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1)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4.2:提供科學信息幫助他人感覺快樂的人格特質(zhì)(2.1.4)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2)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4.3:提供科學信息幫助他人感覺快樂的人格特質(zhì)(2.1.4)與基于興趣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3)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4.4:提供科學信息幫助他人感覺快樂的人格特質(zhì)(2.1.4)與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4)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4.5:提供科學信息幫助他人感覺快樂的人格特質(zhì)(2.1.4)與為了提升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5)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4.6:提供科學信息幫助他人感覺快樂的人格特質(zhì)(2.1.4)與為了回報別人的科學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6)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5.1:對科學信息的個人興趣(2.1.5)與為了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1)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5.2:對科學信息的個人興趣(2.1.5)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2)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5.3:對科學信息的個人興趣(2.1.5)與基于興趣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3)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5.4:對科學信息的個人興趣(2.1.5)與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4)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5.5:對科學信息的個人興趣(2.1.5)與為了提升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5)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5.6:對科學信息的個人興趣(2.1.5)與為了回報別人的科學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6)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2.相關性檢驗/研究所采用的統(tǒng)計分析方法

        Correlations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2-tailed).

        3.研究結果分析

        (1)從檢驗結果來看,H1.1-H1.5中,在“用戶內(nèi)向、害羞、交流障礙的人格特質(zhì)”與“情感聯(lián)系的動機”、“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提升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為了回報別人的科學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方面,均呈微弱的負相關關系,與“基于興趣的分享動機”呈微弱正相關關系,且sig值均大于0.05,不具有統(tǒng)計的顯著性。故H1-H6均未被證實,由此可見,內(nèi)向、害羞、交流障礙的人格特質(zhì)和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并無直接相關關系。

        (2)針對“用戶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與“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的研究發(fā)現(xiàn):H2.1中,用戶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與情感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20,sig<0.01),即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越強的用戶與因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2.1被證實。H2.2用戶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39,sig<.001),即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越強的用戶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2.2被證實。H2.3用戶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與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90,sig<0.01),即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越強的用戶越多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假設2.3被證實。H2.4用戶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與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02,sig<0.01),即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越強的用戶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2.4被證實。H2.5用戶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與為了提高個人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93,sig<0.01),即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越強的用戶為了提升個人科學素養(yǎng)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2.5被證實。H2.6用戶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與回報他人而進行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96,sig<0.01),即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越強的用戶,在接觸到他人分享的科學信息之后,出于回報他人的原因,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更強烈,假設2.6被證實。H2.1-H2.6均被證實,由此可見,人格特質(zhì)中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和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3)針對“不擔心因分享科學信息而和信息接收者產(chǎn)生競爭的人格特質(zhì)”與“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的研究發(fā)現(xiàn):H3.1中,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與情感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03,sig<0.01),即越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的用戶越容易因情感聯(lián)系而產(chǎn)生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假設3.1被證實。H3.2用戶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32,sig<0.01),即用戶越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越容易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假設3.2被證實。H3.3用戶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與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19,sig≤0.01),即越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的用戶越多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假設3.3被證實。H3.4用戶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與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顯著正相關(P=0.072,sig<0.05),即越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的用戶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3.4被證實。H3.5用戶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與為了提高個人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38,sig<0.01),即越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的用戶為了提升個人科學素養(yǎng)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3.5被證實。H3.6用戶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與回報他人而進行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33,sig<0.01),即越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的用戶,在接觸到他人分享的科學信息之后,出于回報他人的原因,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更強烈,假設3.6被證實。H3.1-H3.6均被證實,由此可見,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的人格特質(zhì)和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4)針對“提供給別人信息幫助會感覺快樂的人格特質(zhì)”與“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的研究發(fā)現(xiàn):H4.1中,提供信息幫助而感覺快樂與情感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54,sig<0.01),即越在提供信息幫助中感覺到快樂的用戶越容易因情感聯(lián)系而產(chǎn)生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假設4.1被證實。H4.2用戶提供信息幫助感覺快樂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62,sig<0.01),即用戶越在提供信息幫助中感覺到快樂,越容易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假設4.2被證實。H4.3用戶提供信息幫助感覺快樂與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65,sig<0.01),即用戶越在提供信息幫助中感覺到快樂,就越多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假設4.3被證實。H4.4用戶提供信息幫助感覺快樂與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69,sig<0.01),即用戶越在提供信息幫助中感覺到快樂,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4.4被證實。H4.5用戶提供信息幫助感覺快樂與為了提高個人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98,sig<0.01),即用戶越在提供信息幫助中感覺到快樂,為了提升個人科學素養(yǎng)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4.5被證實。H4.6用戶提供信息幫助感覺快樂與回報他人而進行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95,sig<0.01),即用戶越在提供信息幫助中感覺到快樂,在接觸到他人分享的科學信息之后,出于回報他人的原因,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更強烈,假設4.6被證實。H4.1-H4.6均被證實,由此可見,提供給別人信息幫助會感覺快樂的人格特質(zhì)和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5)針對“對科學的興趣”與“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的研究發(fā)現(xiàn):H5.1中,對科學的興趣與情感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41,sig<0.01),即越對科學有興趣的用戶越容易因情感聯(lián)系而產(chǎn)生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假設5.1被證實。H5.2對科學的興趣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80,sig<0.01),即用戶越對科學有興趣的,越容易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假設5.2被證實。H5.3用戶的科學興趣與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63,sig<0.01),即越對科學有興趣的用戶越多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假設5.3被證實。H5.4用戶的科學興趣與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10,sig<0.01),即越對科學有興趣的用戶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5.4被證實。H5.5科學興趣與為了提高個人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顯著非常正相關(P=0.238,sig<0.01),即越對科學有興趣的用戶為了提升個人科學素養(yǎng)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5.5被證實。H5.6科學興趣與回報他人而進行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27,sig<0.01),即越對科學有興趣的用戶,在接觸到他人分享的科學信息之后,出于回報他人的原因,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更強烈,假設5.6被證實。H5.1-H5.6均被證實,由此可見,個人對科學的興趣和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呈正相關關系。

        四、自我效能與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研究

        1.研究假設

        H6.1:自信的自我效能感(2.2.1)與為了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1)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6.2:自信的自我效能感(2.2.1)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2)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6.3:自信的自我效能感(2.2.1)與基于興趣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3)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6.4:自信的自我效能感(2.2.1)與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4)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6.5:自信的自我效能感(2.2.1)與為了提升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5)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6.6:自信的自我效能感(2.2.1)與為了回報別人的科學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6)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7.1:學習自如的自我效能感(2.2.2)與為了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1)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7.2:學習自如的自我效能感(2.2.2)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2)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7.3:學習自如的自我效能感(2.2.2)與基于興趣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3)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7.4:學習自如的自我效能感(2.2.2)與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4)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7.5:學習自如的自我效能感(2.2.2)與為了提升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5)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7.6:學習自如的自我效能感(2.2.2)與為了回報別人的科學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6)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8.1:人際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2.2.3)與為了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1)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8.2:人際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2.2.3)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2)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8.3:人際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2.2.3)與基于興趣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3)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8.4:人際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2.2.3)與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4)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8.5:人際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2.2.3)與為了提升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5)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8.6:人際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2.2.3)與為了回報別人的科學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6)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9.1: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2.2.4)與為了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1)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9.2: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2.2.4)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2)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9.3: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2.2.4)與基于興趣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3)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9.4: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2.2.4)與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4)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9.5: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2.2.4)與為了提升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5)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H9.6: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2.2.4)與為了回報別人的科學信息分享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1.1.6)存在顯著相關關系。

        2.相關性檢驗

        Correlations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2-tailed).

        3.研究結果分析

        (1)針對“自信的自我效能感”與“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的研究發(fā)現(xiàn):H6.1中,用戶自信的自我效能感與情感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68,sig<0.01),即越自信的用戶因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6.1被證實。H6.2用戶自信的自我效能感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97,sig<.001),即越自信的用戶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6.2被證實。H6.3用戶自信的自我效能感與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66,sig<0.01),即越自信的用戶越多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假設6.3被證實。H6.4用戶自信的自我效能感與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26,sig<0.01),即越自信的用戶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6.4被證實。H6.5自信的自我效能感與為了提高個人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68,sig<0.01),即越自信的用戶為了提升個人科學素養(yǎng)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6.5被證實。H6.6自信的自我效能感與回報他人而進行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43,sig<0.01),即越自信的用戶,在接觸到他人分享的科學信息之后,出于回報他人的原因,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更強烈,假設6.6被證實。H6.1-H6.6均被證實,由此可見,自我效能感中的自信和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2)針對“學習自如的自我效能感”與“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的研究發(fā)現(xiàn):H7.1中,用戶學習自如的自我效能感與情感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26,sig<0.01),即越學習自如的用戶因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7.1被證實。H7.2用戶學習自如的自我效能感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25,sig<.001),即越學習自如的用戶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7.2被證實。H7.3學習自如的自我效能感與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51,sig<0.01),即越學習自如的用戶越多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假設7.3被證實。H7.4用戶學習自如的自我效能感與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04,sig<0.01),即越學習自如的用戶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7.4被證實。H7.5學習自如的自我效能感與為了提高個人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184,sig<0.01),即越學習自如的用戶為了提升個人科學素養(yǎng)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7.5被證實。H7.6學習自如的自我效能感與回報他人而進行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35,sig<0.01),即越學習自如的用戶,在接觸到他人分享的科學信息之后,出于回報他人的原因,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更強烈,假設7.6被證實。H7.1-H7.6均被證實,由此可見,自我效能感中的學習自如和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呈正相關關系。

        (3)針對“人際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與“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的研究發(fā)現(xiàn):H8.1中,用戶人際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與情感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37,sig<0.01),即人際交往越有信心的用戶因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8.1被證實。H8.2用戶人際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58,sig<.001),即人際交往越有信心的用戶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8.2被證實。H8.3人際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與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69,sig<0.01),即人際交往越有信心的用戶越多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假設8.3被證實。H8.4人際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與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42,sig<0.01),即人際交往越有信心的用戶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8.4被證實。H8.5人際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與為了提高個人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05,sig<0.01),即人際交往越有信心的用戶為了提升個人科學素養(yǎng)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8.5被證實。H8.6人際交往信心的自我效能感與回報他人而進行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04,sig<0.01),即人際交往越有信心的用戶,在接觸到他人分享的科學信息之后,出于回報他人的原因,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更強烈,假設8.6被證實。H8.1-H8.6均被證實,由此可見,自我效能感中的人際交往信心和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呈直接正相關關系。

        (4)針對“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與“科學信息分享動機”的研究發(fā)現(xiàn):H8.1中,用戶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與情感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52,sig<0.01),即越有分享能力的用戶因情感聯(lián)系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8.1被證實。H8.2用戶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與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311,sig<.001),即越有分享能力的用戶為了獲得成就感、認同與尊重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8.2被證實。H8.3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與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319,sig<0.01),即越有分享能力的用戶越多基于興趣分享科學信息,假設8.3被證實。H8.4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與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61,sig<0.01),即越有分享能力的用戶為了構建個人形象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8.4被證實。H8.5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與為了提高個人科學素養(yǎng)而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80,sig<0.01),即越有分享能力的用戶為了提升個人科學素養(yǎng)分享科學信息的動機越強烈,假設8.5被證實。H8.6分享能力的自我效能感與回報他人而進行科學信息的動機呈非常顯著正相關(P=0.273,sig<0.01),即越有分享能力的用戶,在接觸到他人分享的科學信息之后,出于回報他人的原因,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更強烈,假設8.6被證實。H8.1-H8.6均被證實,由此可見,自我效能感中的分享能力和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呈直接正相關關系。

        五、結論與反思

        文章研究發(fā)現(xiàn),作為科學信息分享的主體“個人”對于分享行為的產(chǎn)生意義重大,在對人格特質(zhì)與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和意愿的考察中發(fā)現(xiàn),在人際交流中表現(xiàn)出“內(nèi)向、害羞、交流障礙的人格特質(zhì)”,在社交媒體平臺中與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意愿無顯著相關關系。這說明社交媒體吸引了更為廣泛的人群,無論現(xiàn)實中是否內(nèi)向、害羞都具有信息表達意愿。人格特質(zhì)中的其他因素,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不擔心分享造成競爭、利他主義的特質(zhì)、對科學的興趣均與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和意愿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在實際行動中,學習新經(jīng)驗的能力、對科學信息的個人興趣更能夠激發(fā)分享科學信息頻率的提高。這意味著,在社交媒體這樣人人參與,用戶生產(chǎn)、傳播內(nèi)容的平臺中,用戶對科學信息的分享動機是存在差異的,并且,積極的個人人格特質(zhì)和自我效能可有效激發(fā)其科學信息分享動機。

        自我效能感中自信、學習自如、人際交往信心、分享能力均與科學信息分享動機顯著相關。人格特質(zhì)與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證實了健全的人格特質(zhì)有助于提高參與科學傳播的意愿。科學傳播、科學素養(yǎng)的提高是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而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科學信息分享的動機是相互促進、高度正相關的。因此,在社交媒體的科學傳播中,雖然人類知識分享和科學信息傳播方式雖然發(fā)生了很多變化,社交媒體提供了更為便捷的科學信息傳播渠道,在用戶交互參與(生產(chǎn)傳播內(nèi)容,投入時間、情感)科學傳播的過程中,擁有更為積極人格特質(zhì)的用戶和自我效能感更高的用戶有更強烈的科學信息傳播動機,而這個群體,對科學信息的傳播也有更多的話語權和積極性。在具體的科學傳播實踐中,需要的不僅僅是單一的科學普及或者科學信息灌輸,更多的是建立健全個人的人格特質(zhì),讓更多的人更愿意傳播科學信息,也許,這也更接近科學傳播的初衷。

        猜你喜歡
        人格特質(zhì)證實科學素養(yǎng)
        人格特質(zhì)對企業(yè)員工時間侵占行為的影響
        如何培養(yǎng)學生真實記錄的科學素養(yǎng)
        踐行美好教育 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
        如何在日記寫作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選擇一張神奇的行為藝術照片,秒測你的真實人格特質(zhì)
        關注實驗數(shù)據(jù) 提升學生科學素養(yǎng)
        人格特質(zhì)對抑制表現(xiàn)的預測研究
        去哪兒、攜程互咬一路廝打至商務部沈丹陽證實收到舉報材料
        IT時代周刊(2015年9期)2015-11-11 05:51:27
        人格特質(zhì)與腦外傷偏癱患者殘障接受度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康復(2015年4期)2015-04-10 13:00:37
        薄軌枕的效力得到證實
        看黄a大片日本真人视频直播| 区二区三区玖玖玖| 高清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 久草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99精产国品一二三产品香蕉|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国产专区亚洲专区久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亚洲91精品色在线| 精品丝袜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免里|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加勒比东京热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特黄a级毛片免费视频| 东京热无码av一区二区| 国产日产韩国av在线| 亚洲精品久久麻豆蜜桃|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成人|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久久99热国产| 中文字幕乱偷无码av先锋蜜桃| 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911香蕉视频| 亚洲乱码国产一区三区| 无码aⅴ免费中文字幕久久| 日日碰日日摸日日澡视频播放 | 囯产精品无码va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9正片|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 国产精品女同一区二区软件|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ⅴ久久久噜噜噜噜| 97se在线| 真实国产乱啪福利露脸| 亚洲第一页综合图片自拍| 白丝爆浆18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亚洲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