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崧
前幾天跟朋友討論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和旅行的話題。我有個觀點,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容易叫好不叫座,因為不是剛需。然后朋友問旅行是不是剛需,我脫口而出說我認為是。當時解釋了幾句為什么,但總覺得沒說清楚,沒在關鍵處。
旅行最根本的是獵奇和朝圣。有那么多耳熟能詳?shù)牡胤剑心敲炊嗖煌匠5木吧?,都想去看看。當然,還有吃。因為大家都是如此,也就可以做成生意。旅行團把最受歡迎的景點和體驗串成路線做成產(chǎn)品出售。也有些人覺得受不了那約束,寧愿什么都自己來,于是“自由行”。兩者之間并無高下,大家只是依照自己的好惡選擇了愿意接受哪些遺憾。旅行中的遺憾還是很容易被接受的。緊趕慢趕沒趕上的落日,當時好遺憾,沒幾天也就忘了。歸于消遣范疇的事,就算執(zhí)著也終歸有限的。1.0版本的旅行,跟1.0版本的讀書一樣,是最健康正派的消遣之一,可也不過只是消遣而已。
去看,去嘗試,去體驗,都是很有趣的事。能拿來消遣的必然都是有趣的事。如果只是停留在這個層面,旅行和麻將其實沒有本質差別,都有趣,都能玩一世。積累了很多旅行目的地的記憶,和熟記許多麻雀牌的打法,一樣的,也沒有高下。
通過旅行,知道世界是怎么樣的,謂之“知其然”。我管這叫“平面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我們一輩子會積累起很多來。這些“知其然”,是我們跟朋友聚會時的話題,是我們跟孩子們聊天的內容,也給我們帶來很多快樂。
然而,旅行中的收獲要變成一種真正的力量,是在那些碎片相互串聯(lián)起來以后,成為“立體的知識”以后。達爾文如果只是看了很多,無非也就是個眼界異常開闊的平常人。洪堡在南美的旅行中發(fā)現(xiàn)大自然萬物相連,他的思想啟發(fā)了達爾文,促使達爾文把一切串聯(lián)起來思考,從此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看法。看得見的熱鬧背后總是有看不見的脈絡,熱鬧看多了,慢慢會摸到脈絡,變成“看門道”。用文縐縐的話說,這就是“知識圖譜”。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是我認為的旅行2.0。一旦踏上這個旅程,便再也退不回去。
把碎片連接在一起的方法,在我是閱讀。閱讀和旅行之所以被人相提并論,是因為閱讀是二手知識,旅行是一手人生,兩者相加才完整。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高曉松說,讀萬卷書看皓月繁星,行萬里路曉人情世故,是個很文藝卻十分精確的解釋。路走得多了,需要靠閱讀來理解世界的過去和來由;書讀得多了,需要去人群中用煙火氣來驗證。我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內心版圖,走過很多路、讀過很多書的人,把思想的邊疆拓展到了最遠處。
在繁花似錦的世界里走得多了,一個學會了看到脈絡的人,會被世界帶著走。人不可能喜歡自己不知道存在的東西、愛上一個不知道存在的人。在不同的世界里行走,是在為自己創(chuàng)造可能性。走得越多,看到越多,找到夢想的可能性越大。追逐夢想的人,先要有個夢想才好。
有沒有夢想,區(qū)別開了兩種人生。只有消遣的人生也沒毛病,也挺好的,但我總覺得不夠過癮。有個真心熱愛的夢想去追逐,不管最后是否能追到,走過的一路至少已不是白費和虛度。
以人生逐夢,才是過癮的人生。對我,這是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