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平,王彥彥,馮 藝
(黑龍江哈爾濱市兒童醫(y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10)
新生兒黃疸是指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其血液中膽紅素的水平升高,致使其出現(xiàn)皮膚、鞏膜黃染等癥狀的一種疾病。此病患兒的病情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可能發(fā)展為新生兒膽紅素腦病,從而可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1]。故臨床上應對此病患兒進行積極的治療。藍光照射療法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常用方法。在本文中,筆者對哈爾濱市兒童醫(yī)院收治的86例新生兒黃疸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此病患兒進行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哈爾濱市兒童醫(yī)院收治的86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這些患兒的病情均符合臨床上關于新生兒黃疸的診斷標準,均患有生理性黃疸,且均存在皮膚、鞏膜黃染等癥狀。將這些患兒隨機分為Ⅰ組與Ⅱ組。在Ⅰ組患兒中,有男26例,女17例;其胎齡為32~41周,平均胎齡為(38.67±1.34)周;其日齡為1~20 d,平均日齡為(8.89±2.65)d;其出生時的體重為2571~4164 g,平均體重為(3278.64±56.58)g。在Ⅱ組患兒中,有男28例,女15例;其胎齡為31~42周,平均胎齡為(38.74±1.26)周;其日齡為1~22 d,平均日齡為(9.35±2.81)d;其出生時的體重為2548~4218 g,平均體重為(3206.18±53.65)g。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營養(yǎng)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治療,同時用茵梔黃顆粒對其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對Ⅰ組患兒進行傳統(tǒng)的長時間藍光照射治療,方法是:將患兒平放在光療箱中,用黑色眼罩將其眼睛罩上,用尿布將其會陰部和肛門遮住,充分暴露其身體的其他部位。將光療箱的波長設為410~460 nm。每次對其進行藍光照射治療的時間為18 h。18 h后,讓患兒休息6~12 h,然后繼續(xù)對進行藍光照射治療,共治療3 d。對Ⅱ組患兒進行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治療,方法是:將患兒平放在光療箱中,用黑色眼罩將其眼睛罩上,用尿布將其會陰部和肛門遮住,充分暴露其身體的其他部位。將光療箱的波長設為410~460 nm。每次對其進行藍光照射治療的時間為8 h。8 h后,讓患兒休息4 h,然后再對進行藍光照射治療,共治療3 d。在對兩組患兒進行藍光照射治療期間,除了為其換尿布、擦洗身體及喂奶外,均需持續(xù)對其進行治療。
治愈:經治療,患兒皮膚、鞏膜黃染等癥狀完全消失,其尿液的顏色恢復正常,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在19 μmol/L以下。有效:經治療,患兒皮膚、鞏膜黃染等癥狀有所減輕,其尿液的顏色基本恢復正常,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明顯下降,但未降至正常的范圍內。無效:經治療,患兒皮膚、鞏膜黃染等癥狀未減輕,其尿液的顏色無變化,其血清總膽紅素的水平未下降??傆行?(治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比較兩組患兒治療的效果和在接受藍光照射治療期間發(fā)生不良反應(如皮疹、腹瀉、煩躁哭鬧、體溫升高等)的情況。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Ⅰ組患兒與Ⅱ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83.72%與97.67%,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
在接受藍光照射治療期間,Ⅰ組患兒與Ⅱ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分別為23.26%與6.98%,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治療期間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科的常見病。此病可分為生理性黃疸與病理性黃疸兩類。其中,多數(shù)新生兒黃疸患兒均患有生理性黃疸[2-3]。藍光照射療法是現(xiàn)階段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常用方法之一。過去,臨床上對新生兒黃疸患兒主要是進行長時間的藍光照射治療。對此病患兒進行長時間的藍光照射治療會產生較多的熱量,易使其因光療箱內的溫度過高而出現(xiàn)哭鬧、出汗及腹瀉等不良反應。此外,持續(xù)對患兒進行藍光照射治療的時間過長也容易使膽紅素出現(xiàn)耐光性,進而可影響其療效[4]。近年來,臨床上對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對此病患兒進行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治療時,可較好地控制光療箱內的溫度,且能避免因持續(xù)照射的時間過長而使膽紅素出現(xiàn)耐光性,進而可提高其療效[5]。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短時多次藍光照射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其病情,且治療的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