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qū)渭南中心學校 張旭宏
閱讀教學在語文學科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教學活動,它具有多功能性和基礎性的特點,是學生必須具備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涵蓋聽、說、讀、寫等多個方面,是對學生字、詞、句、段的全方位考察。因此,閱讀不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還是難點。如何上好閱讀課,提高閱讀教學的成效,是每個語文教師一直在實踐中探索的事情。我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摸索出了一些有益的經(jīng)驗,探索出如下的閱讀教學策略。
教育變革進行了很多年,素質教育也被提了很多年,但很多教師在教學中,依然走的是應試教育的老路子。各種新的教育理念掛在嘴邊,但教育方法和教學模式并沒有隨之轉變,仍然只看分數(shù),置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長遠發(fā)展于不顧,這只是在各種口號的遮掩下披上了“素質教育”的外衣,教育的實質沒有變。比如,有的語文教師提倡學生課外閱讀,但閱讀的內容是教師根據(jù)分析多年的考試題目推測出的“有用”書目,學生的閱讀還是被局限在應試的框架內。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學習的閱讀能力,就必須轉變語文教師教育觀,并在實際教學中踐行起來。
在小學語文的學習中,聽、說、讀、寫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四種能力密切聯(lián)系,互相影響,缺一不可。因此,在緊抓閱讀教學的同時,要兼顧學生聽、說、寫的能力的培養(yǎng)。另外,教育的整體觀還意味著要把學生的整個學習階段看成一個整體,在每一步的教學中,都要考慮到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且不可為了追求短時效益,而置今后的學習于不顧,這樣會為學生將來的學習埋下隱患?;谶@樣的觀點,在小學語文階段,教師要狠抓基本功的練習,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打牢基礎。
閱讀是主觀意識特別強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閱讀體驗,突出其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要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強加在學生身上。在學生閱讀的同時教師要做好教學服務工作,為學生解疑答惑,對學生點撥啟發(fā),以保證學生的閱讀取得很好的成效。
根據(jù)“學以致用”的理論,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在生活中實踐,也就是要體現(xiàn)知識的實用性。因此,在閱讀中,教師要把教學和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把所學的閱讀知識和所掌握的閱讀技能在實踐中檢驗,并通過實踐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這里的實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課堂上的試題形式的實踐,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生活實踐。課堂實踐可以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生活實踐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兩者相互結合,才是對實踐觀的徹底踐行。
閱讀能力是一項綜合能力,包含聽、說、讀、寫、思等多個方面。它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jīng)驗和技能進行閱讀,并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問題的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書面語言的認讀是閱讀的基礎,學生只有擁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字詞儲備,才能進行閱讀,只有掃清了字詞障礙,才能把文章讀懂。因此,在整個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不能忽視引導學生識記和掌握生字和詞語,促使他們具有較多的詞匯量。教師一般在低年級比較強調學生對字詞的識記,到了高年級,就會把教學重點放在句段的分析上,通常想當然地認為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的識字量會自然增長。學生識字量的增長是一定的,但在閱讀的文章的篇幅會越來越長,出現(xiàn)的詞匯也會越來越多,如果學生的詞匯儲備跟不上,就會影響閱讀的效果。所以,不能忽視學生的書面認讀能力的培養(yǎng)。
閱讀的目的就是對所讀的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因此,加強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能力是閱讀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步驟。學生只有在具備了理解閱讀材料中字、詞、句含義的能力后,才能使閱讀活動的意義體現(xiàn)出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對詞語、句子的理解,通過相關的知識傳授,使學生掌握理解文字的方法。首先,要強化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比如,詞語的性質和感情色彩、成分結構的辨別、近義詞的辨析、句子成分的劃分、句型特點和句型之間的轉換等,都是必須掌握的內容,只有具備了這些知識,才能分析復雜的句子,才能理解句子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語文教學的一個方面是促使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通過閱讀,發(fā)現(xiàn)語言文字的美,是閱讀教學目標之一,也是學生將來的生活需求之一。比如,人們閱讀文學作品,是為了感受其中或來自故事情節(jié),或來自人物刻畫,或來自優(yōu)美語言的良好體驗。但這種體驗是建立在具有一定文字鑒賞能力的基礎上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中美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從結構到立意,從故事編排到人物塑造等方面對文章的鑒賞能力。在平時,教師要拿出一些典型的好作品,通過分析,讓學生知道好的文章好在什么地方,從而增強對文學作品好壞的辨識能力。
比如,朱自清的《匆匆》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描寫時間的佳作,文章結構精巧、轉承自然、感嘆一體,值得反復誦讀和回味。因其寫作技法高超,小學生很難體悟其中的精妙,教師就需要細致地解析,幫助學生進行鑒賞?!跋词值臅r候,日子從臉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段話使看不見、摸不著的時間有了具體可感、栩栩如生的形象,學生如果還不能理解,就把這段話和學生自己對時間描述的文字做對比,襯托其高超的文學水平。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睕]有思維的閱讀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讀思結合”是被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之一。有時候,我們讀書是為了尋找答案,獲得啟迪,如果沒有思考,只昏昏然地讀,讀書的意義也就不存在了。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文字含義、篇章結構、文章脈絡、課文中心等,讓學生知道如何讀思結合。
“邊讀邊勾劃,邊讀邊批注”是我國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之一,批注不但能幫助閱讀者記住疑問處和精彩處,還能把閱讀中的思考所得及時記錄下來,這看似是動手,其實是在動腦。教師應鼓勵學生掌握這種方法,多種感覺器官的同時運用,會大大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昂糜浶圆蝗鐮€筆頭”,在閱讀中,不時地圈點勾畫、抄抄寫寫,就容易形成較強的閱讀能力。
在閱讀過程中,精彩的詞、句、段往往能給閱讀者美的享受,把這些詞、句、段記錄下來,不但能幫助閱讀者更好地品位這些文字,還能把其消化吸收,融入自己的知識網(wǎng)絡中。同時,某些文章能啟迪人心,讓人從中懂得些什么,使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教師應抓住這些契機,鼓勵學生寫讀后感,這樣就能加深印象,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
閱讀習慣是指不需要別人勉強,也不是自己刻意,就能自然而然去進行閱讀的行為,它是在長期的閱讀實踐中形成的。小學生的自覺性差,在閱讀的起始階段,教師應通過引導,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養(yǎng)成專心讀書的習慣。專心很重要,一心一意才能做好一件事,讀書也不例外。在閱讀的時候要能夠全神貫注,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字上。不能輕易被外界干擾,也不能邊看書邊干別的,否則讀了大半天,不知道讀的是什么,這樣不但起不到閱讀的效果,還白白浪費了時間。其次,要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工具書是學生最親近、最便捷的教師,有工具書在手能幫助學生掃除大部分的閱讀障礙。養(yǎng)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不但能讓學生的閱讀活動順利進行,而且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閱讀的能力。最后,還要養(yǎng)成課外閱讀的習慣?!罢n外書是一個比課本更為廣闊的天地”,課本只是風景優(yōu)美的小池塘,課外的閱讀材料才是知識的海洋。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讀課外書,多涉獵不同類型的圖書,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這樣才能潛移默化中提升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技能??傊?,教師要重視閱讀教學,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修養(yǎng),在課外鼓勵學生多讀多看,開闊視野,增加儲備,讓學生在閱讀中發(fā)展能力,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