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榮 李曉慧 陳佩芳(通訊作者)
350001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yī)院,福建 福州
AAM 是一種罕見的間葉組織來源的軟組織腫瘤,其發(fā)生與第12 對染色體基因突變有關[1]。目前國內外報道的病例數少于350例[2],以個案報道為主,因AAM在人群中罕見,故尚有很多問題值得探討。本文對2000年以來國內外的127例及本院診治的AAM 患者3例的臨床資料及病理特點進行分析,以期獲取證據。
以侵襲性血管黏液瘤的中英文作為檢索詞,對2000年至今國內外公開發(fā)表的臨床病例報道進行檢索,數據庫包括維普資訊網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medline 數據庫、萬方數據庫。
納入標準及入選病例:納入的病例有一般的臨床資料介紹和明確的病理診斷。符合納入標準127例,再加本院病理明確診斷的3例,共納入130例;年齡14~77歲,平均39.04歲。
質量評估:對檢索到的每條隨機臨床報道資料進行統(tǒng)一納入標準,排除不符合者,并排除資料不全者及文摘。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標準公式對集合比值比(POR)進行評估。
臨床表現:①發(fā)病年齡及發(fā)病時間:發(fā)病年齡為14~77 歲,平均39.04歲;發(fā)病時長1 個月~20年,平均28.81個月。②癥狀:在130例患者中發(fā)生于外陰54例,盆腔41例,陰道17例,腹股溝5例,腹膜后4例,膀胱4例,臀部3例,輸尿管2例。其中表現為無痛性腫塊104例,腹部疼痛8例,排尿困難伴血尿8例,腹脹3例,骶尾部疼痛3例,外陰疼痛伴下腹墜感2例,便秘1例,尿失禁1例。本院3例患者中表現為外陰無痛性腫塊2例,腸系膜無痛性腫塊1例。
影像學檢查:23篇文獻報道的53例患者行超聲檢查提示腫物為實性低回聲,質軟或中等,血流信號較豐富,腫物內動脈血流信號呈低速、低阻。35 篇文獻報道的72例患者行MRI,提示病灶T2W1 呈高或略高信號,T1W1 均呈等低信號,DW1 呈高或略高信號,其中出現分層漩渦征表現49例。本院3例患者超聲均提示腫物為低回聲不均團塊,MRI均提示軟組織腫塊影,T2W1呈混雜高信號,T1W1 均呈等稍低信號,DW1 呈高信號。
病理診斷:130例腫瘤大小為1.2~40 cm,平均12.69 cm。本院3例腫物大小分別為6 cm×6 cm×4 cm、7 cm×6 cm×5 cm、15 cm×12 cm。大體標本切面呈灰白色,分葉狀,伴有半透明黏液膠凍狀。HE染色見黏液背景中瘤細胞成分稀少,為梭形或星形,核小,均質深染,邊界不清,異型性和病理性核分裂罕見。
治療及預后:AAM 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本次研究130例患者中完成手術治療112例;術后得到確切隨訪81例,隨訪時間1~48 個月,其中復發(fā)17例,復發(fā)時間3~48 個月,復發(fā)率為20.99%。本院3例患者術后隨訪6 個月、9個月、3年,目前無復發(fā)。
Steeper 和Rosai 于1983年首先發(fā)現了AAM,1994年WHO 將其正式歸為軟組織中的良性腫瘤。2003年WHO的腫瘤分類中又稱其為深部血管黏液瘤,但這一命名在國內外文獻中尚未廣泛采用。該病常發(fā)生于女性的盆腔、會陰、外陰和陰道,該病一般生長緩慢,發(fā)病時間數月至10 余年,局部侵襲性和原位復發(fā)性是其重要特點。腫瘤直徑2~60 cm 或更大,平均12 cm,<5 cm 僅14%[3],本研究顯示腫瘤直徑平均12.69 cm。
因AAM的罕見和缺乏特異的臨床癥狀,術前很難明確診斷,常被誤診。多普勒超聲常表現為均質回聲的實性包塊,邊界往往不清,富有血流信號;臨床多認為影像學檢查,尤其是CT和MRI檢查對明確腫瘤范圍及與盆底、周圍器官關系有重要意義。MRI 檢查的表現為T1加權成像上低信號,T2加權成像上高信號,腫瘤內部的特征性“漩渦樣”卷曲征象具有診斷意義。本病的確診依靠病理診斷。腫瘤常無包膜或有部分包膜,呈分葉狀,因浸潤周圍組織故無明確的界限,其組織學重要特點為黏液間質中含有豐富的血管,毛細血管、薄壁血管及肌性動脈均可見,血管壁增厚,可伴透明變性[4-5]。
AAM 的一線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大多數學者認為發(fā)現該病需及時手術,但近年來,Henry G 等提出無癥狀的AAM 患者可嚴密觀察隨訪,有明顯癥狀的患者才需手術切除,且其認為手術目的應該盡量切除所有可見病灶,且需同時保持泌尿生殖系統(tǒng)及腸道功能。但因巨大的AAM血供豐富,所以術中容易出血多,有研究提出術前行血管造影,明確腫瘤的血供,在此基礎上進行血管栓塞可減少腫瘤血供,但對于該治療方法的爭論較多,目前報道的成功案例較少。由于本病瘤細胞的增生與分裂不顯著,放療及化療對預防復發(fā)無效。但也有學者認為放療可在腫瘤復發(fā)或對其他治療無效的情況下使用。該病腫瘤細胞有ER、PR 的表達,故認為此腫瘤可能為激素依賴性腫瘤。
AAM 易復發(fā),但較少遠處轉移,國內外目前僅有3例AAM 術后復發(fā)并轉移的報道,均轉移至肺部。醫(yī)生需提高對疾病的認識,結合影像學檢查及患者病史,術前了解腫瘤浸潤范圍,術中結合快速冰凍病理,個體化制定手術方式,術后應堅持長期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