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倩,王春梅,楊娟,田英,馮超
河北省滄州市人民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河北滄州 061000
資料顯示[1]:惡性腫瘤是導致人類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近年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工作壓力的增加、飲食結(jié)構(gòu)的改變,讓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增長的勢態(tài),而且很多患者的健康意識較差,部分地區(qū)經(jīng)濟落后,缺少腫瘤篩查技術(shù),很多惡性腫瘤患者確診即晚期,喪失了手術(shù)治療的時機,只能采取放化療和藥物保守治療。阿帕替尼屬于靶向治療藥物,資料表明[2],可將其用于惡性腫瘤的輔助放化療治療中,有助于提高療效。該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60例晚期肺惡性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阿帕替尼的近期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納入該研究的晚期肺惡性腫瘤患者,均符合以下標準:①該次研究患者均為二線及二線以上治療失敗后晚期患者;②病歷資料完整。排除年齡超過80歲、非正常死亡、生存期不足3個月、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腦卒中等致死性疾病者。觀察組30例,男性23例、女性 7 例;年齡 42~78 歲,平均年齡(58.76±4.59)歲;19例腺癌、11例鱗癌;21例 III期、9例 IV期;治療前的 KPS評分:(74.38±5.92)分。 對照組 30例,男性25例、女性 5例;年齡 44~75歲,平均年齡(57.13±3.86) 歲;20例腺癌、10例鱗癌;23例 III期、7例 IV期;治療前的KPS評分:(74.54±6.17)分。兩組晚期肺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該次研究所選病例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指標比較(x±s)
入組的60例患者全部實施為期30 d的最佳支持治療。另予以觀察組阿帕替尼 (國藥準字H20140105),口服,劑量:500 mg/次,1 次/d,如果出現(xiàn)嚴重的不良反應,則將劑量減半,1次/d,直到患者無法耐受不良反應,或者疾病惡化為止。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指標,包括4項:CEA、CYFRA21-1、VEGF 與 MMP-9。
②療效判定[3]:完全緩解:患者的靶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緩解:患者所有的靶病灶直徑之和縮小程度>30%;穩(wěn)定:靶病灶直徑之和增加程度<20%,或者縮?。?0%;進展:靶病灶的直徑之和增加>20%,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穩(wěn)定率。
該研究應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治療后觀察組有效率為70.00%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上世紀70年代初,F(xiàn)olkman等學者第一次提出惡性腫瘤的治療原則,即腫瘤血管的生成理論[4],自此,為惡性腫瘤的臨床治療指明了方向。發(fā)展至今,很多抑制血管生成的藥物被用于臨床,除了該研究所采用的阿帕替尼之外,還有貝伐單抗、雷莫蘆單抗等藥物。
阿帕替尼由我國自主研發(fā)而成,是一種多靶點小分子酪氨酸酶抑制劑,其作用機制為[5]:選擇性的和VEGFR-2結(jié)合,抑制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和VEGFR-2相結(jié)合,阻止VEGFR-2磷酸化,通過對下游信號轉(zhuǎn)導產(chǎn)生阻滯作用,繼而減少、延緩甚至消除腫瘤新生血管生成,最終有效控制腫瘤組織的增殖和生長。
阿帕替尼還能夠?qū)ρ“逖苌L因子受體β(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β,PDGFR-β)、C-src、C-Kit和 Ret等諸多酪氨酸激酶產(chǎn)生抑制效果[6]。阿帕替尼適用于多種惡性腫瘤晚期的治療,比如,在一項II期、III期胃癌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阿帕替尼能夠延長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用藥所產(chǎn)生的不良反應是可以預期和控制的,而且患者普遍能夠耐受。所以,在胃癌靶向治療中,阿帕替尼成為唯一的口服藥物,在胃食管結(jié)合部腺癌以及晚期胃癌的治療中,已獲得國家批準。除此之外,阿帕替尼在非小細胞肺癌II期與晚期肺癌的治療中也有可靠療效,有學者分別對兩組晚期肺癌患者應用安慰劑和阿帕替尼治療[7],并進行了長達7個月的跟蹤了解,結(jié)果顯示,后組的治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別是68.74%、12.36%,明顯優(yōu)于前組24.58%和0.00%。充分說明阿帕替尼對于晚期肺癌患者的重要價值。沈旦等研究學者研究表明,3例晚期肺惡性腫瘤患者,2例病灶部分緩解,1例病灶穩(wěn)定,阿帕替尼治療晚期肺惡性腫瘤效果良好,但仍需要大樣本證實[8]。
高血壓是口服血管生成抑制劑后,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文獻稱[9]:血管生成抑制劑之所以會讓患者出現(xiàn)高血壓,或許是和抗血管治療療效的預測因子有關(guān)。有學者將非高血壓、高血壓膠質(zhì)母細胞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0],全面應用貝伐單抗治療,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高血壓患者的mPFS是6.74個月,mOS是11.83個月,非高血壓患者的mPFS是2.46個月,mOS是4.92個月(P<0.05)。那么,作為和貝伐單抗同屬抑制血管生成藥物的阿帕替尼,所引起的高血壓癥狀,是否影響晚期肺惡性腫瘤患者的預后?有研究專門針對這一問題展開探討[11],發(fā)現(xiàn)高血壓與預后之間并沒有直接關(guān)系。因大量研究都顯示[12],阿帕替尼所引起的高血壓、手足綜合癥、蛋白尿、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惡心、出血、乏力等不良反應,對于晚期惡性腫瘤患者而言,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方面,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因此本研究并沒有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只針對近期療效與臨床指標進行對比,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有效率70.00%,明顯高于對照組36.66%,同時CEA、CYFRA21-1、VEGF、MMP-9 指標明 顯 低 于 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于多線治療無效的晚期肺惡性腫瘤患者,單一口服應用阿帕替尼是有臨床效果的,盡管會伴有各種各樣的不良反應,但對于時刻面臨死亡,步入生命最后階段的患者而言,是可以接受,也是能夠耐受的。目前為止,阿帕替尼相關(guān)性高血壓和臨床療效之間的影響機制并沒有統(tǒng)一定論,臨床用藥應格外謹慎,充分考慮患者的病情、耐受能力、臨床癥狀、預計生存期等多種因素,在提高療效的同時,保證用藥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