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冰,韓緒生,楊勇
南京鼓樓醫(yī)院集團宿遷市人民醫(yī)院影像科,江蘇宿遷 223800
產后出血指的是產婦在胎兒分娩之后的24 h內出血量多于500 mL的現(xiàn)象。產后出血屬于導致我國孕產婦死亡的首要原因,落后邊遠地區(qū)發(fā)生幾率極高[1-2]。發(fā)病原因包括胎盤因素、子宮收縮乏力、凝血功能障礙、軟產道裂傷、子宮內翻等因素。產婦常表現(xiàn)為陰道內短期大量出血或持續(xù)性長時間少量出血,同時可出現(xiàn)繼發(fā)性貧血、失血性休克等情況,若不采取及時有效治療,將嚴重影響產婦身體健康,威脅產婦生命安全。保守治療對多數(shù)產婦來說,具有一定的止血效果,但不適用于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難以滿足臨床需要[3-4]。為進一步探析難治性產后出血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該文隨機選取該院在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63例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具體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63例難治性產后出血產婦,該研究經過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產婦及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將產婦分為對照組30例和治療組33例,其中對照組:年齡 18~42 歲,平均(25.20±3.15)歲,孕周 36~40 周,平均(38.64±1.19)周,初產婦 19 例,經產婦11例,陰道分娩9例,剖宮產21例;治療組:年齡19~43 歲,平均(26.07±2.94)歲,孕周 37~41 周,平均(38.25±1.24)周,初產婦 21例,經產婦 12例,陰道分娩10例,剖宮產23例。兩組產婦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通過宮腔紗布填塞術行保守治療。對照組30例產婦中,對于經陰道分娩產婦,使用特制消毒紗布對產婦子宮進行紗布填塞,直至宮底,同時通過實施水囊壓迫方法進行止血;對于剖宮產產婦,實施手術的過程中,直接進行紗布填塞,壓迫止血。同時,視產婦情況,給予產婦止血藥,通過按摩產婦子宮、縮宮素注射等措施增加產婦宮縮頻率和強度等。
治療組實施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行介入治療。手術在局部麻醉下進行,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右側股動脈,置入血管鞘,經動脈血管鞘在導絲引導下引入子宮動脈導管,至對側髂內動脈進行造影,并超選至對側子宮動脈。導管成冸后,將導管置入同側髂內動脈及子宮動脈,并進行動脈造影。觀察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的檢測結果,發(fā)現(xiàn)出血位置,通過導管將500~1 400 μm明膠海綿顆粒緩慢兩側子宮動脈,實施栓塞治療。再次檢測產婦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測結果,確保產婦出血情況消失,認為操作完成。
觀察記錄產婦的術中出血量、術后24 h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兩組產婦的臨床治療有效率。其中出血量=產婦分娩之后的敷料重量×0.95-產婦分娩之前的敷料重量×0.95。臨床治療效果評價:產婦各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出血量明顯減少,止血效果顯著,視為顯效;產婦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出血量有效減少,視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產婦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出血量未降低甚至增加,則視為無效。臨床治療有效率=有效及以上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5-7]。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來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n(%)]來表示,小組之間比較進行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33例產婦實施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行介入治療,產婦術中出血量為(894.32±131.57)mL、術后24 h 出血量為(38.62±12.25)mL、住院時間為(6.35±3.9)d;對照組30例產婦對照組通過宮腔紗布填塞術行保守治療,術中出血量為(1 125.36±205.13)mL、術后 24 h 出血量為(49.26±15.23)mL、住院時間為(11.38±4.8)d,兩組之間各指標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治療過程各指標比較()
表1 兩組產婦治療過程各指標比較()
?
治療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3.9%顯著高于對照組6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產婦的臨床治療有效率比較[n(%)]
產后出血產婦發(fā)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宮縮乏力,占全部病因的70%[8]。臨床數(shù)據(jù)顯示,80%左右的產后出血發(fā)生于產后2 h內,且產后出血的幾率占分娩人群的2%~3%[9]。難治性產后出血是指產褥期、產后24 h出現(xiàn)的危及產婦生命安全的出血狀況。傳統(tǒng)常規(guī)的紗布填塞等方法,用于治療難治性出血具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實現(xiàn)均勻填塞的可能性低,極易發(fā)生感染等并發(fā)癥。子宮動脈栓塞術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通過血管造影觀測出血部位,運用子宮動脈導管插管進行栓塞治療,降低血流速率,形成血栓,顯著降低出血量。
該研究中,治療組33例產婦實施雙側子宮動脈栓塞術行介入治療,產婦術中出血量為(894.32±131.57)mL、術后 24 h 出血量為(38.62±12.25)mL、住院時間為(6.35±3.9)d;對照組30例產婦對照組通過宮腔紗布填塞術行保守治療,術中出血量為(1 125.36±205.13)mL、術后 24 h出血量為 (49.26±15.23)mL、 住院時間為(6.35±3.9)d。治療組產婦各指標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治療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3.9%,對照組60.0%,這與汪文娟的研究中,觀察組臨床治療有效率94.0%明顯高于對照組60.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的研究結果一致[10]。
綜上所述,難治性產后出血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良好,子宮動脈栓塞術安全有效,明顯降低產婦出血量,保留產婦子宮,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