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鋒
在傳統(tǒng)的高中化學教學中存在大量的教學問題,部分問題來自于學生,部分問題來自于教師。通過支架式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有效分析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內(nèi)涵
“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業(yè)的術語,又譯作“腳手架”,是建筑樓房時施予的暫時性支持。當樓房建好后,這種支持就撤掉了。根據(jù)這個建筑隱喻,布魯納、伍德等人最先借用了這個術語來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個人的學習過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普利斯里等人為“支架”所下的定義是根據(jù)學生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幫助,并在他們能力增長時撤去幫助。
二、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
在設計支架式教學模式時,教師首先要結合教學目標中的所學內(nèi)容與情境進行設計,然后引出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評價設計。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設計后,教師可以使教學內(nèi)容更加有條理,提高教學效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實踐分析
1.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
基本概念是高中化學的重要內(nèi)容,其主要目標是將化學現(xiàn)象與事實通過系統(tǒng)地分析、歸納與總結,反映出化學現(xiàn)象與事實的本質(zhì)。由于高中化學概念知識比較抽象、枯燥,不易于學生直觀地理解,所以在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框架,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化學基本概念。
如在教學“氧化還原反應”時,教師可先講解概念,讓學生理解什么是氧化還原反應,明白為什么會產(chǎn)生氧化反應,并解釋其原因。在講解的過程中,教師可運用支架式模式設計問題,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了解氧化還原的本質(zhì)。
2.支架式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元素化合物教學中的實踐
在教學“硫與氮氧化物”時,支架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在于一點一點地引入教學內(nèi)容,教師先解釋其概念,再研究其性質(zhì)、特點、原因,最后通過實踐得出結論。在探討硫與氮氧化物相關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延伸酸雨的形成原因、過程及性質(zhì),并且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去驗證酸雨的形成原因是否和硫與氮氧化物有關。同時,教師可以播放視頻,給學生講解酸雨的分布情況及形成過程,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酸雨,并找出防治措施。通過支架式教學模式,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概念,找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提高教學效率。
3.支架式教學模式在化學基本理論教學中的實踐
通過學習化學物質(zhì)結構理論和化學反應等理論,學生了解到這兩者都屬于實踐的內(nèi)容。首先,在教學“化學反應限度”時,教師要解釋什么是化學反應限度,以及化學反應限度的特點、化學反應限度的性質(zhì)。其次,在設計課程的過程中,教師要區(qū)分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是化學反應限度的概念和特點,教學難點是化學反應限度的性質(zhì),并逐個對其進行講解。同時,教師可以根據(jù)問題情境有效地搭建問題支架。如教師可以把學生分組,讓學生進行探討。探討完后,教師對概念和特征進行講解,讓學生透徹理解知識點并記入腦海。支架式教學模式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內(nèi)容,還能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
四、結語
支架式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課效率,學生通過實踐,能深刻理解內(nèi)容。在21世紀的當下,教師需要不斷變化教學方式來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支架式教學模式通過設計、實踐,學生能激發(fā)學習興趣,教師能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好地學習高中化學,把學習當成一種興趣。
參考文獻:
[1]陳裕森,林娟.上位學習中應用支架式教學模式的研究——以蘇教版《物質(zhì)結構與性質(zhì)》“分子的空間構型”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5,(11).
[2]張其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課程“支架式”教學模式構建[J].中學課程資源,2018,(5).
[3]晉璐,王偉.支架式教學模式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設計與實踐[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10).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