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雄
【關鍵詞】思維;發(fā)展;閱讀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9)91-0073-01
1.巧設情境,讓思維在體驗中開啟。
在閱讀教學中,創(chuàng)設恰當的情境,能有效地引發(fā)、喚醒學生自身的生活經驗和內在情感,開啟學生的直覺思維,深化學生的認知。例如江蘇省特級教師丁衛(wèi)軍教學朱自清的《背影》一課,上課伊始,就在屏幕上顯示一些詞語:禍不單行、滿院狼藉、慘淡、賦閑、躊躇、蹣跚、頹唐……并讓學生試著朗讀這些詞語。這些詞語,并不是隨意呈現,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感情基調統(tǒng)一,能將學生帶入一種“滄?!钡姆諊?。對這些詞語的朗讀與理解,可以進一步建立學生與課文之間的聯系,為教學的行進奠定“憂傷”的感情基調。
2.適時追問,讓思維在對話中推進。
適時追問,就是在學生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后,教師有針對性地“二度提問”,再次激活學生的思維,促使其深入探究。在教學中,教師可在學生淺答處、誤讀處、忽視處,在文本關鍵處、矛盾處追問。浙江省特級教師肖培東在教學《一雙手》一課時,引導學生品析句子:“纏線做什么?”“治手裂。”“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樹?”“1000多棵?!睂W生分析出張迎善同志種樹多,非常艱辛。但是肖老師并不滿足于此,他又追問“為什么張迎善回答時都用句號,而不用感嘆號,為什么用短句而非長句?”學生思考后得出,張迎善把這些事都看得很平常,是一個樸實謙虛的人。肖老師還不滿足,繼續(xù)追問,“為什么這么一個樸實謙虛的人在第二次說話時說這么長?”學生就在老師的追問下,在文本里走了幾個來回,悟出了張迎善對工作的熱愛。
3.圈畫批注,讓思維在品析中發(fā)展。
圈點批注,反復品讀,能夠牽引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感受、理解、欣賞、評價,促進學生思維由淺層走向深入。筆者在教學《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散文時,抓住“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等句子,讓學生圈點批注,反復品析“瘦骨嶙峋”“咚咚直跳”等詞語的表達效果。并讓學生嘗試替換別的詞語,對比體會不同詞語的不同表達效果。在這種圈點批注、反復品讀中,學生感受到作者運用語言文字之精當,體悟了文字背后的深情,學生的思維也在對語言的體驗、辨析、評賞中得到發(fā)展。
4.資料穿插,讓思維在拓展中深入。
資料的引入很多時候能夠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幫助學生破解重難點。例如,筆者在教《呼蘭河傳(節(jié)選)》這篇文章時,通過反復品析,帶領學生體會了后花園中的自由和幸福生活。之后筆者拋出問題:“作者對自由與幸福為什么如此向往呢?”學生難以回答這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引入背景資料,將蕭紅的人生經歷呈現給學生,學生最終明白眼前的這個后花園,不僅僅是作者童年時玩耍的樂園,更是作者的精神家園。這樣,教學重難點得到解決,學生對作者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新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