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昕 ,馮 奇 ,檀金川 ,李 玲
(1.河北省中醫(yī)院,石家莊 050011;2.石家莊市中醫(yī)院,石家莊 050000)
升降散首見于明代龔廷賢所著的《萬病回春·卷二·瘟疫》所載的“內府仙方”,后經(jīng)清代陳良佐的《二分析義》記載改分量、變服法,更名為賠賑散。楊璇將之更名為升降散,收載于《傷寒溫疫條辨》組成:白僵蠶2錢,蟬衣1錢,姜黃3分,生大黃4錢。葉霖在增訂張鶴騰《傷暑全書》時從楊璇著作中將此方引入,但升降散并非源出《傷暑全書》。升降散善能升清降濁,行氣活血,透發(fā)郁熱,不僅為治溫之總方,亦為之郁熱之總方。方以大黃為君,苦寒瀉火,通腑逐瘀,推陳致新,善降濁陰。蟬蛻、白僵蠶為臣,蟬蛻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熱解表,宣毒透達,為陽中之陽;白僵蠶辛咸性平,氣味俱薄,輕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風除濕,清熱解郁,為陽中之陽。姜黃為佐,氣辛味苦,行氣活血解郁。諸藥相合,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條達氣血,清升濁降,全方共奏“清升濁降”之功,給濁毒以出路。后世醫(yī)家對此方的應用發(fā)揮甚廣,究其組方,凡辨證屬清濁升降失常所致之濁毒病癥均可隨證加減?,F(xiàn)代醫(yī)家根據(jù)“異病同治”理論,應用此方辨證論治喘證、水腫、泄瀉、糖尿病、慢性腎功能衰竭等病機屬于“清濁升降失?!闭?,均取得顯著療效?,F(xiàn)將升降散的研究進展報道如下。
古文有:“方者,定而不可易者也;法者,活而不可拘者也。非法無以善其方,非方無以療其癥”的論述。吳謙《醫(yī)宗金鑒》尚有“方者一定之法,法者不定之方。立一方,必有一方之精,意存于其中,不求其精意,而徒執(zhí)其方,是執(zhí)方而昧法也”的記載。故方因法立,法就方施,乃醫(yī)者選方之內涵也?,F(xiàn)分列歷代醫(yī)家對升降散的立方論述于下,以體現(xiàn)本研究選方之深意。
《傷寒瘟疫條辨·卷四·醫(yī)方辨·升降散》曰:“是方不知始自何氏,《二分析義》改分量變服法,名為陪賑散,用治溫病,服者皆愈,以當隨賑濟而陪之也,余更其名曰升降散?!?/p>
陳良佐《二分析義》“此方群書不載,亦非師傳,佐以天下后世生民之性命為重,是以日不暇食,夜不暇寢,半生心力盡瘁于此,從一隅三反而得其旨趣,由觸類旁通而得其要歸,自閱歷以造于精微,屢經(jīng)驗而知其神妙,非敢曰自裁,實獨撰之方也。”
或曰:“僵蠶味辛苦氣薄,喜燥惡濕,得天地清化之氣,輕浮而升陽中之陽……故能辟一切佛郁之氣。夫蠶必三眠三起,眠者病也,合薄皆病,而皆不食也;起者愈也,合薄皆愈,而皆能食也。用此而治合家之溫病所謂因其氣相感,而以意使之者也?!?/p>
理法是中醫(yī)藥治療疾病的特色及著眼點,隨著對本方藥認識的深入,現(xiàn)代醫(yī)家對本方的理法的認識也更為精細與準確。
董振華[1]認為升降散治療干燥綜合征病因病機以外感燥邪侵襲,日久蘊化熱邪成毒,壅聚于足少陽經(jīng)脈循行之處導致的局部病變,如發(fā)熱、口鼻干燥、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等燥毒內盛之證,與溫熱病的溫毒發(fā)頤頗為類似,效果明顯。
趙元辰[2]將升降散的功用概括為升清降濁、攻下逐瘀、辛涼宣透。對于諸病病機為火熱郁閉、升降失常者,該方宣郁清熱之力甚強,可治療臨床所見的大、怪、壞證等。其方苦辛同施,升降并用,以調暢氣機為根本,并可升清降濁、宣散郁火。因此認為該方劑治療火郁引起的氣機失調、痰濕內阻而出現(xiàn)各種奇怪病癥可謂療效頗佳。劉明坤[3]從其配伍特點入手,詳細闡明了升降散的配伍特點-其理法具有辛涼透達、苦寒清泄、升清降濁、通利三焦、調暢氣機、攻下逐穢、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特點,因此臨床較廣。
升降散首見于明代龔廷賢所著的《萬病回春·卷二·瘟疫》所載的“內府仙方”,后經(jīng)清代陳良佐的《二分析義》記載改分量、變服法,更名為賠賑散。楊璇將之更名為升降散,收載于《傷寒溫疫條辨》組成:白僵蠶2錢,蟬蛻1錢,姜黃3分,生大黃4錢。方以大黃為君,苦寒瀉火,通腑逐瘀,推陳致新,善降濁陰。蟬蛻、白僵蠶為臣,蟬蛻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熱解表,宣毒透達,為陽中之陽;白僵蠶辛咸性平,氣味俱薄,輕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風除濕,清熱解郁,為陽中之陽。姜黃為佐,氣辛味苦,行氣活血解郁。諸藥相合,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條達氣血,清升濁降,全方共奏“清升濁降”之功,給濁毒以出路。
楊栗山《傷寒瘟疫條辨》“取僵蠶、蟬蛻,升陽中之清陽;姜黃、大黃,降陰中之濁陰,一升一降,內外通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矣!”
陳良佐曾有方解,說明此方機制:“蠶氣溫味辛,為清化之品,升清陽而降濁陰,散邪火而除邪熱,則煩躁解而口不渴矣……故為君。蟬氣寒無毒,味咸而甘,為清虛之品,處極高而守廉不食,吸風得清陽之真氣,故能去濕散風;飲露得太陰之精華,故能滌熱解毒……故為臣。姜黃性味辛苦大寒,無毒……能治血中之氣,建功逐疫,故為佐。大黃苦寒無毒,亢甚之陽非此莫抑??嗄苄够?,兼能補虛,蕩滌腸胃,化食調中,安和五臟,推陳致新,能截定禍亂,所以有將軍之號?!?/p>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具有瀉下、抗炎、止血以及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4]。姜黃素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清除自由基、抗微生物以及對心血管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多方面藥理作用[5]。蟬蛻現(xiàn)代藥理認為,蟬蛻側重于抗過敏、抗驚厥、解熱、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等方面的探索,且止咳、祛痰、平喘的作用[6]。白僵蠶味咸辛,性平。具有退熱、止咳、化痰、鎮(zhèn)靜、鎮(zhèn)驚、消腫等功效。用于治療癲癇、高熱驚厥、流行性腮腺炎、上呼吸道感染、遺尿等癥[7]。
3.1 呼吸系統(tǒng)疾病——郁熱病癥魏秀娟[8]將100例急性扁桃體炎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熱毒寧注射液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中藥升降散加減配合針刺治療。臨床療效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癥狀及體征的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治療后,觀察組血常規(guī)等實驗室指標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中藥升降散加減聯(lián)合針刺治療急性扁桃體炎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改善患者咽痛、發(fā)熱癥狀,療效顯著。鄭麗[9]觀察升降散隨癥加味治療麻疹合并肺炎的臨床效果,試驗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麻杏石甘湯隨證加味,治療組予以升降散加減,發(fā)現(xiàn)治療組臨床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其臨床癥狀緩解及體征消失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而柳芬[10]應用麻杏石甘湯合升降散加減治療發(fā)作期小兒支氣管哮喘,同西醫(yī)對照組選用布地奈德混懸液和硫酸特布他林霧化液治療比較,效果顯著。近年來有學者[11-12]在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上,同時應用升降散合方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肺部感染、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痰熱閉肺證等,均取得顯著療效,提示升降散對病機為邪熱郁阻,肺閉不宣的痰熱郁肺證方證相和。
3.2 泌尿系統(tǒng)疾病 高俊杰[13]觀察升降散加味可明顯降低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治療前后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和中醫(yī)證候積分、復發(fā)率較低,能很好地改善早期DN患者的臨床癥狀,減少蛋白尿,保護其腎功能,延緩病情進展,是臨床治療早期糖尿病腎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于俊生教授運用升降散治療腎臟病,臨證尤重視調理氣機升降,用藥輕清靈動,在治療慢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腎炎、過敏性紫癜腎炎臨床經(jīng)驗豐富[14]。郝玉杰[15]觀察升降散加減方聯(lián)合針灸治療對肥胖相關性腎病患者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 R)及血清瘦素(leptin)、脂聯(lián)素(adiponectin)的影響,結論得出升降散加減方聯(lián)合針灸治療可降低肥胖相關性腎病患者UAE R和血清瘦素,升高脂聯(lián)素。呂東波[16]研究觀察升降散治療糖尿病腎病療效,發(fā)現(xiàn)升降散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蛋白水平,有效提升患者腎功能,減少尿蛋白,療效顯著。
3.3 兒科疾病 李艷艷[17]分析導師閏永彬運用升降散治療急性扁桃體炎、肺炎、口腔潰瘍、草麻疹病例,指出升降散病機為溫病表里三焦大熱,其證不可名狀者。周衛(wèi)東[18]選取2008年至2011年68例腹脹新生兒,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進行靜脈補液,研究組在靜脈補液基礎上,服用升降散,研究組臨床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取其升降散升清降濁、散風清熱之功效,可以排除胃腸積濁之物,調理消化之功。高紅偉[19]應用大柴胡湯合升降散加減治療小兒皰疹性口腔炎,觀察到治療組患兒退熱時間、皰疹消散及潰瘍愈合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作者分析小兒皰疹性口腔炎病機為外感風熱之邪,從口鼻而入,繼乘肺、脾胃,熏灼內臟所致,選用升降散疏風散火、清熱解毒、結開熱泄的功效,方證相符,效如桴鼓。
3.4 免疫系統(tǒng)疾病 周剛[20]將40例SIRS危重癥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和對照組各20例,除卻給予積極治療原發(fā)病、對癥等常規(guī)治療,對照組加用大黃液口服,治療組加用升降散200 mL口服或胃管注入,每日2次,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組血漿TNF-α、IL-6、內毒素水平較對照組在SIRS早期無統(tǒng)計學差異,后期有統(tǒng)計學差異。提示升降散對危重癥患者SIRS的治療有重要價值。同時分析,升降散的早期療效主要還是大黃的降濁排毒的藥理特性帶來的,而后期升降散組與大黃組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考慮為升降散的降濁以升清,升清以降濁-即在“降濁”(清除促炎因子及內毒素)的基礎上,又發(fā)揮了“升清”的作用-推測升降散為調整了抗炎因子與促炎因子的平衡,有助于恢復免疫功能的自穩(wěn)。董振華[1]臨床應用柴芩升降散加減治療干燥綜合征伴腮腺腫大患者45例,療效頗佳。同時對該方劑的中醫(yī)治療機制進行了探討,推測可能與其抗炎作用和調節(jié)免疫功能有一定關系。馬妍[21]運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與升降散合方治療罕見的主要累及橫紋肌的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疾病-皮肌炎反復發(fā)作1例,效果滿意。陳東亮[22]用升降散加味治療RA濕熱痹阻型患者,效果頗佳。并在方劑討論中闡述升降散具有升清降濁、瀉火解毒的作用,間接論述了升降散的應用范疇。
3.5 消化系統(tǒng)疾病 楊雪潔[23]用升降散加減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50例,水煎服,每日1劑,用藥7日為1個療程。3~7個療程后觀察療效。結果有效率為92%。升降散加減治療慢性功能性便秘具有良好療效。李凱杰[24]應用升降散合方治療乙型肝炎,效果明顯,對于患者免疫狀態(tài)及肝臟狀態(tài)改善有積極作用。胡學躍[25]以升降散為基本方,根據(jù)中醫(yī)辨證施治的原則靈活加減,觀察中醫(yī)辨證治療術后粘連性腸梗阻的臨床療效確切。梁碧琪[26]應用升降散穴位貼敷治療寒冷刺激、勞累或情志因素致臟腑失和、氣機升降失常而發(fā)為的腸易激綜合征,主癥表現(xiàn)為腹瀉,諸藥通過對穴位的刺激和調節(jié),使藥物有效成分從毛孔而入腠理,達到疏肝健脾、理氣調腸的作用。顧雯艷[27]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升降散聯(lián)合西醫(yī)治療急性胰腺炎可顯著減輕炎性反應,可改善臨床癥狀及預后。
3.6 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 耿昌明研究表明[28]補陽還五湯合升降散治療能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強細胞免疫功能,認為升降散加味可以發(fā)揮治療中風氣虛血瘀證的作用。黎勝駒[29-30]應用升降散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痰濁上擾型偏頭痛,升降散合通竅活血湯治療瘀阻腦絡型偏頭痛,均取得良好效果,認為升降散在偏頭痛的治療中起內外通和、氣機調暢、而消雜氣之流毒的作用。史江峰[31]將符合西醫(yī)和中醫(yī)診斷標準的VD患者均分為兩組-A組口服升降散膠囊,B組口服吡拉西坦;兩組治療后采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評價量表、行為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血管性癡呆辨證量表評分,評估病情和療效。結果升降散可明顯改善VD患者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作者在本病病機和治療機制討論時認為升降散其組方和臨床實踐都說明其治療辨證關鍵在于氣機失調,其藥物組成針對的病理因素為“虛、痰、瘀、濁、毒”。
3.7 其他疾病 柳自彬[32]結合醫(yī)學文獻探討升降散治療皮膚病有效機制,并闡述楊京慧主任應用升降散治療濕疹皮炎的臨床經(jīng)驗,認為升降散對證治療濕疹皮炎等多種皮膚病有顯著療效。陳賜慧[33]探討了升降散在腫瘤疾病治療中的應用范疇,升降散核心仍為調整氣機的升降,臨證對于中焦升降失常、兼有火郁的,自可應用;升降散開郁理氣,則氣暢郁消,同時輔以各種心理治療以緩解情緒波動,其功對腫瘤患者切合。魏永明[34]臨床實踐中應用升降散,治療婦科中卵巢囊腫、月經(jīng)周期延長、陰癢(霉菌性陰道炎),取其透泄邪熱,調暢氣機,升清降濁之功,隨證加味,療效較好。董先惠[35]運用升降散治療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50例,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加味升降散聯(lián)合治療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有較好療效,能明顯改善患者癥狀,改善胸水含量測定及胸膜肥厚粘連情況。馬珊[36]認為升降散病機原為瘟疫外邪束表、里有郁熱之證而設,根據(jù)其作用機理,在治療帶狀皰疹病毒性瞼皮炎、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特發(fā)性眼瞼痙攣等眼科疾病中加減運用,收效顯著,
升降散首見于明代龔廷賢所著的《萬病回春·卷二·瘟疫》所載的“內府仙方”,后經(jīng)清代陳良佐的《二分析義》記載改分量、變服法,更名為賠賑散。楊璇將之更名為升降散,收載于《傷寒溫疫條辨》組成:白僵蠶2錢,蟬衣1錢,姜黃3分,生大黃4錢。升降散是清朝溫病的名方。升降散善能升清降濁,行氣活血,透發(fā)郁熱,不僅為治溫之總方,亦為之郁熱之總方。方以大黃為君,苦寒瀉火,通腑逐瘀,推陳致新,善降濁陰。蟬蛻、白僵蠶為臣,蟬蛻甘咸性寒,升浮宣透,可清熱解表,宣毒透達,為陽中之陽;僵蠶辛咸性平,氣味俱薄,輕浮而升,善能升清散火,祛風除濕,清熱解郁,為陽中之陽。姜黃為佐,氣辛味苦,行氣活血解郁。諸藥相合,升降相因,宣通三焦,條達氣血,清升濁降。
本方從中醫(yī)病機理法而言,為升清降濁,行氣活血,透發(fā)郁熱,不僅為治溫之總方,亦為之郁熱之總方;從中醫(yī)方藥而言,為宣通三焦,條達氣血,清升濁降之良藥。既有抗流感病毒、抗炎、抗感染、止咳和調節(jié)免疫功能,又有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強細胞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的血肌酚(scr)、尿素氮(BuN)、尿蛋白水平,有效提升患者腎功能,減少尿蛋白作用,多靶點、多途徑整體治療多系統(tǒng)疾病。后世醫(yī)案據(jù)辨證論治的原則,在臨床上廣泛用本方治療風熱型感冒、肺炎、胸膜炎、濕疹、火熱疹子、痔瘡、咽喉炎、麻疹、腎炎、咳喘、角膜炎、眼瞼炎等等疾病。諸病因其病機均為濁升降失常所致之濁毒病癥。與原文主治病證的病機相符,則其機制易于明了。
雖然目前升降散的藥理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績,但目前研究大多數(shù)集中在湯劑有效性的研究,而對治療疾病的有效物質以及機理機制的研究較少。基于中醫(yī)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作為整體性和復雜性兼具的常用復方之一,我們應不斷加深對升降散湯的藥理機及臨床研究,加強以升降散為基礎方的臨床實踐,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