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英
(甘肅省漳縣鹽井幼兒園,甘肅 定西 748300)
一些教師對《指南》的教育理念理解還不夠全面和透徹,不顧及本園實際,一味追求創(chuàng)新的教學活動模式。其結果由于幼兒園整體空間、條件的局限,師資素質的影響,在實際操作中偏離了幼兒園活動的一般軌跡,違背了基本特征與規(guī)律,使其變成了“拼盤”式課程。如在某一幼兒園教師未能考慮到農村幼兒的現(xiàn)狀,在創(chuàng)設區(qū)域活動中,未能考慮到不同年齡班幼兒的實際,隨意投放區(qū)域活動材料,在指導中又屬于放任自流的狀態(tài)。由于沒有相應的條件,教師又缺乏相應的理解和支持,失去了區(qū)域活動的課程意義和實效性,使活動流于形式。
通過行政、教研部門傾其所能的對教師進行培訓,使得教師對《指南》精神已形成初步的的理解。但一接觸到實際,教師又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指南》理念與教學實際脫節(jié),陷入思維定勢,沿著以往熟悉的方向和路徑進行教學,仍以集中教學活動為基本活動,自主性區(qū)域游戲活動走過場。一些幼兒園一周多以五大領域為主要內容,而游戲、區(qū)域則一周安排一兩次安排,嚴重限制了幼兒的全面發(fā)展。
區(qū)域活動是幼兒個性化學習的重要方式,這一新理念已得到廣大幼教者的認同。但如何設置與劃分區(qū)域、該投放什么玩具和材料、教師如何進行觀察與指導、如何評價區(qū)域活動?對這些問題教師仍感到困惑、迷茫、表面化,隨意性較強,只憑自己的想象和主觀臆測認為擴大幼兒的視野,培育現(xiàn)代化的幼兒,就必須追隨城市,要投放現(xiàn)代化的玩具和材料。于是挖空心思設法讓幼兒過上“小康”生活使幼兒園上“檔次”。不加思考地將一些城市幼兒園的活動形式進行全盤照搬與復制,創(chuàng)設了一些城市里才有的“網(wǎng)球場、肯德基”等區(qū)角,并將玩具、材料的投放往電動化、電子化方向發(fā)展,低結構玩具及廢舊材料制作的玩具則少之又少,多數(shù)是模擬事物的形象仿真玩具,違背了區(qū)域活動的初衷和教育價值。
第一,設置適宜幼兒發(fā)展的課程模式。幼兒園課程必需以尊重幼兒的興趣、特點、動機、愛好為前提,要樹立幼兒發(fā)展的真正需求理念。教師應明確只有適合自己幼兒園的課程就是最好的課程,要清楚認識到課程設置必須從幼兒園課程的現(xiàn)狀和條件出發(fā)。從現(xiàn)有條件做起,立足以領域活動課程為主體,有機整合各項活動內容,努力提高各項活動的整體成效,使課程實現(xiàn)園本化。切不可生搬硬套,如瑞吉歐的方案教學活動有自我的基本特征和脈絡,對師資素質有特殊的要求,并非所有的幼兒園都能做到這一點,也并非所有幼兒園都要選擇這一課程模式。第二,合理設置幼兒園課程內容?!毒V要》指出:“幼兒園教育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識規(guī)律,應源于幼兒生活。”為此,在課程內容選擇上可以以福建省教師指導用書為參考,結合幼兒園的實際,包括幼兒園的環(huán)境等各類資源,選擇性、創(chuàng)造性地設置好課程內容。與此同時把農村的民間游戲、兒歌傳說以及歌舞、服飾、工藝、建筑和當?shù)氐淖匀簧鷳B(tài)、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等獨特并蘊涵教育和文化價值的內容納入課程,從而加深幼兒對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熱愛。如針對農村有豐富的山、海等自然資源,教師可以此為教學內容,組織幼兒到當中進行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自然和生活。
第一,做好家長思想工作,形成幼兒教育合力?!毒V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苯處煈獱幦〖议L資源,從改變家長的觀念入手,隨機地對農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理念。如可不定期組織一此家教知識講座,利用宣傳欄出版幼兒教育專題節(jié)目,展示幼兒的作品。也可利用每周一次的大集市,讓幼兒去當小小宣傳員,唱歌、跳舞、畫畫等,再現(xiàn)幼兒園的生活,展示自己的成長。通過這些聽、看、交流、互動的形式,使家長對幼兒教育從不懂到了解、從了解到理解、從理解到支持,進而促使家長認識到幼兒的情感、態(tài)度、能力、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比“讀、寫、算”更為重要,引發(fā)家長主動與教師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第二,靈活使用教育教學方法,有效提升教育水平。要根據(jù)實際,靈活地運用小組活動、集體活動和個別活動等形式,讓幼兒自愿參與、主動操作、自主建構、積極創(chuàng)造、大膽表現(xiàn),通過自己與周圍的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與相互作用,通過觀察、操作、實驗、探索、游戲等具體活動得到體驗,獲得知識經(jīng)驗。努力做到教育的形式要情景化、游戲化、多樣化。教師要適時適度的介入,直接或間接的點撥,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激勵者。
第一,盤活環(huán)境資源,釋放潛在教育價值。教師應清晰的認識到幼兒教育不是“貴族教育”,不是只有花錢才能辦好。要樹立新的資源觀,開發(fā)、利用農村得天獨厚的豐富資源、充分發(fā)揮大自然賦予的優(yōu)勢,帶幼兒們到大自然中拓展活動的空間,去想、去做、去探究,讓幼兒們在大自然中進行有趣有效的學習。第二,根據(jù)農村實際,合理設置區(qū)域活動區(qū)??衫棉r村豐富的物質資源,創(chuàng)設區(qū)域活動。如可設置“編織廠”“垃圾回收廠”“雜貨鋪”、等區(qū)角,選用草、竹進行編織活動;運用粘土、瓜果、石頭進行雕塑活動;利用葉子、豆豆進行分類活動,提供價廉物美的石頭、雞毛、各類盒子等廢舊物品,讓幼兒們動腦筋,想辦法自制自己喜歡的玩具,使大自然,大社會真正成為活教材,并讓其釋放出潛在的教育價值。第三,追隨幼兒活動進程,不斷調整、更新游戲材料。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材料的投放往往影響著幼兒活動的內容和進程,教師要及時觀察和了解幼兒當前游戲的需要,及時調整和投放適宜的游戲材料。
總之,要提升農村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必須根據(jù)農村的特點資源,有的放矢的創(chuàng)設適宜課程、采用有效教育策略、創(chuàng)設適宜環(huán)境,才能促進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