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
(安國市河北祁州中學,河北 安國 071200)
教師在設計討論題的時候,所提的問題不要太多、太難,要根據(jù)所教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學內(nèi)容,設計難度不同的問題,達到因材施教。問題的答案最好不要是課本中現(xiàn)成的觀點和結論。課前,教師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設計有意義的主題或帶有爭論性的問題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閱讀教科書有關部分,并到圖書館利用各種資料,如百科全書、小冊子以及研究資料等,作好上課前的知識準備;然后有目的地閱讀,將注意力集中于與論題有關的內(nèi)容;準備一個提綱或報告。教師在認真鉆研教學內(nèi)容的基礎上,也要準備一份計劃,設計如何開始討論,討論的方法,預計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可能提出的問題,希望學生回答到什么程度,等等。如“試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質(zhì),若蘇聯(lián)不出兵,你認為捷克斯洛伐克將向何處去?”討論中,學生對蘇聯(lián)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種設想:一是改革取得較大成效,但被蘇聯(lián)開除出社會主義陣營,如南斯拉夫那樣,成為不結盟國家;二是隨著改革的深化,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泛濫,捷共領導人把握不住社會主義方向而走資本主義道路;三是捷共出現(xiàn)鄧小平式的領袖人物,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改革獲得極大成功,給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則可能避免蘇聯(lián)解體和東歐劇變,那么整個世界歷史將可能重新改寫?!耙皇て鹎永恕?,學生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就這樣被點燃了。
如果學生還不太適應這種開放性的教學方法,教師應當盡量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可適當補充資料,讓他們展開隨意討論,有好的想法積極發(fā)言,然后對這種隨意討論進行分析鼓勵,爭取把每個學生都調(diào)動起來。當討論出現(xiàn)停頓時,教師應稍為引導后充分動員,不要每次都由自己來打破沉默??傊?,討論法就是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如果討論脫離了學生,就好像是在演一場“為了討論而討論”的戲了。另外,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可能不少教師覺得教學時間比較緊,落實教學任務都來不及,怎么還有時間討論呢?這就需要合理取舍教材知識,為討論法的實施贏得時間了。這其實也是新課程改革下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新課程下,教材是教學的依據(jù),但也不能完全依賴教材,要通過對新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的理解大膽處理,這樣才能為討論法的實施擠出時間。那么,如何使討論的進行真正落到實處呢?在討論之前最好要有一定的準備,具體要注意的除了前面所講到的之外,最好把學生按人數(shù)分成若干小組,確定小組組長為中心發(fā)言人;事先布置有意義的主題或帶有爭議性的問題,要求學生閱讀教科書有關部分,并利用圖書館和網(wǎng)絡等各種途徑,作好上課前的知識準備。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最好深入到學生中去巡回指導,同時既要留有一定的時間使討論能真正開展。如果遇到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教師可以不立即解答,如果這個問題具有討論性的話,甚至可以把這個“球”拋給學生,通過提示,如幫學生找問題的突破口等方式,讓學生學會運用集體智慧去解決問題。有些無法一下解決的問題,如果與中心問題關系不大,應先“擱置”起來,要求學生學會在腦子里存在疑問的情況下,繼續(xù)集中精力思考中心問題。下課后可以布置學生課后通過網(wǎng)絡等手段去尋找答案,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在討論中,教師不能明示或暗示學生,你認為什么是正確答案,哪個同學的觀點最好。因為教師一旦這樣表明了,就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也就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討論法的精神實質(zhì)了。教師對學生的意見可以做出一些鼓勵性啟發(fā)性的反應,或者用自己的話幫助學生把要表達的意思更清楚地表述,但應該抓住學生思維的火花,鼓勵多種答案并存。課堂討論是在商討和辯論中互相啟發(fā),從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學模式。它強調(diào)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關系中,改變教師“一言堂”的傳統(tǒng)方式,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學生主動地學習,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學生與教學內(nèi)容的關系中,改變學生機械地接受知識的觀念,讓學生多問“為什么”。總之,要真正發(fā)揮討論法的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使他們能形成自己的看法。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及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其中討論法在新課改中越來越顯示它的優(yōu)勢,討論法在新課改中實施的空間更大,取得的效果也更明顯。新課程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要為學生解答所有的問題,而是要讓學生掌握思考問題的方法。由此可見,教師要實現(xiàn)角色的轉(zhuǎn)變,在扮演“傳道、授業(yè)、解惑者”的同時,還要扮演引導者、組織者等角色,不斷充實提高自身素質(zhì),在把“應試教育”引向素質(zhì)教育的軌道上努力探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