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杰
(西北工業(yè)大學附屬中學分校,陜西 西安 710072)
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深入推進,初中歷史教學對史料地運用越來越重視,它已經成為了輔助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同時也幫助教師通過史書、碑文、文物等表現形式集中學生注意力,有利于學生了解歷史真相,增加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和靈活性。
在信息化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在課堂中。這不僅給教師在挖掘課外資源提供了便利,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體系。雖然網上的史料是如此的豐富、如此的紛繁復雜,但人們對于網絡上史料的真實性是很難可以做到一眼就判斷其是否可靠。尤其在快餐文化如此興盛的時代,很多學生都是通過手機、電腦等網絡設備了解外面的世界,但很多信息都被后人改動甚至歪曲事實,具有不真實性的可能性很大。對于教師來說,在教育教學中同樣也存在這個問題,想要從里面挑選合乎實際的材料,需要教師自身擁有一定的硬知識能力和精準的判斷力。但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做不到這一點,很少考慮到史料是否真實。這不僅易造成教師想要達成的教學效果沒法實現,也導致了學生對史料真實性產生誤解,甚至有的學生可能會把這未經過真實性判斷的史料誤當成真實的歷史材料,走入了學習誤區(qū),這都是得不償失。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史料的正確運用可以提高學生對歷史的閱讀能力和觀察能力。可有的教師,往往以自身的角度選擇史料,從自己對這個材料的理解視角一味地灌輸給學生,忽略了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征,這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不理解甚至對該學科厭煩的情緒。這種教學模式下,老師沒有真正做到把課堂交給學生,使學生缺乏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喪失了思考能力和判斷力。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在知識積累和判斷上,還需進一步的提升和加強,作為一名教師,應該要善于發(fā)現這個問題并且積極引導學生自主走入史料,提升對史料的解讀能力。
史料的真實性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中之中,也是歷史學科特征的重要表現。因此,不管是對于教師而言,還是學生來說,都是事關重要的。挑選合乎實際的史料,應該成為每一個歷史老師不可推卸的責任。眾所周知,歪曲的史料會給學生學習歷史真實事件造成誤區(qū)。因此,對待如此豐富多彩的歷史材料,教師不僅要憑借自身專業(yè)知識和經驗來判斷,而且還需要嚴謹的態(tài)度對待史料,也可以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自主分析史料是否具有真實性,培養(yǎng)他們思考能力和判斷力。從而,使他們樹立明辨是非的態(tài)度,在對待如此繁雜的史料時,能夠“去粗求精,去偽存真”。
隨著“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的新課程改革方案的倡導,由之前“老師是課堂的講授者”轉變成“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老師只是扮演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角色。這也讓更多的教師意識到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是否與時俱進,以此來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比如,有的教師在呈現史料時,會選擇比較難以理解的歷史材料,使學生在心理上對該史料產生恐懼感,更不用說讓他們自主進行探討和理解了。因此,面對這個問題,教師應該轉變教學方法,利用史料的表現形式多樣的這個特性,比如利用圖畫、文物、民謠等形式呈現。這不僅有利于吸引學生的興趣,也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對該歷史事件有更多的了解,同時也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著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分析能力,作為一名教師應遵循這個特點。也就是說,在課堂上教師除了要講解本課知識的重難點和完成教學目標之外,還得有目的、有意識地在教學過程中把對史料分析的方法潛移默化教給學生,再在必要時刻把精心準備的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自主進行練習。想了解一個歷史事件,不僅僅可以從教科書上得知,還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理解問題,學會全面看待問題。比如,在講到“草船借箭”這個歷史事件時,不僅可以按照教科書上提供的材料進行分析,也可以借鑒有關諸葛亮的生平事跡還有他與劉備之間的對話作為輔助理解,就可以讓學生明白,諸葛亮可以想到這個妙招與他的個人經歷和遇到的賢主是密不可分的。通過這樣反復訓練,學生可以養(yǎng)成對待同一個歷史材料時,不再千篇一律,而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最終可以達到,樹立全面看待問題的意識。在面對陌生或難以理解的史料時,可以從容應對,提高自身對史料的解剖能力。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教師通過對史料的正確運用,能有效提高課堂的效率和質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綜合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利用史料的多種表現形式,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對歷史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使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