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門市實驗學校附屬小學 高麗惠
在科技突飛猛進的今天,學生受其影響,常會疏忽對計算能力的訓練,導致他們經常出錯,并且沒能清晰地理解運算定律,這對學生的發(fā)展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為此,教師就有必要利用比較教學的方式來把算理的形成呈現(xiàn)給學生,以推動學生在口算、筆算以及簡算方面的不斷提升,讓計算教學凸顯其價值。
在學生遇見兩件事物時,潛意識中就會去比較二者的異同,從而在不經意間領略對象的相似與差別,更清晰地辨別出相似知識間的本質差異。
教師在計算課上準備了問題:“商店里的書包每個20 元,水彩筆每盒15 元,筆記本每本5 元,假如小明需要一個書包和三個筆記本,需要花多少錢來買?”在理解題意中,學生首先確定了“一個書包所需的費用+三本筆記本所需的費用=總共需要花的錢”這一等量關系,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列出計算式子,進行求解。從學生的計算方法來看,總共有三種不同的方法:一是先計算5×3=15(元),然后計算20+15=35(元);一種是直接計算5×3+20=35(元);還有一種也是直接列式:20+5×3=35(元)。教師從學生的計算方法中挖掘出知識點進行比較教學引導:“同學們,后兩種方法采用了綜合算式的列式方法,需要進行遞等式計算。而第一種采用的是分步計算的方法,那這兩種方法之間存在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呢?”有學生在比較中回答:“分步計算列出了兩個式子,綜合計算只需列出一個式子。”也有的分析得更清晰:“分步計算每次只需計算一種運算形式,綜合計算需要計算兩種不同符號的運算。但二者的順序是一致的,都是用5×3=15(元)來把筆記本需要的錢計算出來?!?/p>
以上案例中,教師抓住學生在計算問題中的生成情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去深入了解綜合算式的特點。
由于學生年齡因素,其思維訓練程度還不夠,所以很難解決找規(guī)律一類的數(shù)學題。對此,編委在編寫蘇教版教材時,注重了規(guī)律尋找的比較練習,從習題比較出發(fā)來引導學生更快地找準規(guī)律特征。在習題中融入比較環(huán)節(jié),學生就能以更飽滿的熱情有效地判斷所猜測結果的合理性。
以教學“小數(shù)除法”一課為例,教師在習題設計中滲透了比較因素,在經過計算后,要求學生對被除數(shù)和商進行大小比較,找出其中有什么規(guī)律:
7.8÷1.3= 7.82÷3.4= 0.54÷1.2=
7.8÷1= 7 .82÷1= 0.54÷1=
7.8÷0.3= 7.82÷0.23= 0.54÷0.75=
學生對習題進行計算,教師再讓學生縱向觀察,對題目進行比較,然后匯報自己的思考結論:第一組(列)中,當除數(shù)大于1 時,商比被除數(shù)7.8 ??;當除數(shù)等于1 時,商等于被除數(shù)7.8;當除數(shù)小于1 時,商比被除數(shù)7.8 大。對于后兩組題目,以同樣的方式進行比較,然后通過歸納得出:當一個不為0 的數(shù)被一個比1 大的數(shù)除時,商小于被除數(shù);當一個不為0 的數(shù)被1 除時,商與被除數(shù)相等;當一個不為0的數(shù)被一個比1 小的數(shù)除時,商大于被除數(shù)。
教師應意識到數(shù)學是一門具有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的學科,所以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系統(tǒng),就有必要對新舊知識的關聯(lián)進行掌握。要達到這一目的,同樣可以從比較習題入手,以便學生對計算方法牢固掌握,強化數(shù)學思維。為此,教師要利用比較練習對學生進行引導。
例如,在教學“混合運算”時,我設計了比較題組:
32+3×20 = 56-7×8= 17×3+20=
32+3-20 = 56÷7×8= 17+3×20=
學生在細致觀察后,注意到每一列的式子數(shù)字沒有變,只是改變了運算符號,從而得到差別很大的結果。在這一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就會讓學生牢記先乘除、后加減的計算順序,從而明白什么時候從左到右進行計算,什么時候要先計算乘除法,再計算加減法。
以上案例中,巧妙地在新知識中融入了舊知識,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強化對計算順序的記憶,從而更深刻地領悟了新知的本質。
數(shù)學課程標準針對算法的不同強調:“教師應善于采用比較教學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對不同的算法進行比較,以促使他們自主完成對方法的選擇?!比粘W習中,學生們對于同一題目往往會采用不同的算法,這是因為他們所掌握的知識和個人能力有差異。當完成題目解答后,教師應搜集學生的算法羅列于黑板上,鼓勵學生自行比較分析,找出各種算法的“優(yōu)缺點”,從而完善自身的計算思路,為其后續(xù)學習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以教學“乘法運算律”為例,對于“125×16”這個算式,教師要求學生想出相對簡便的算法。
生1:可以用“8×2”來代替16,先計算125×8 得1000,然后乘上2 得到結果為2000。
生2:可以從乘法分配律的角度考慮,用(10+6)代替16,得到式子125×(10+6)展開計算。
生3:還可以用4×4 來替換16,就得到125×4×4,然后以遞等式計算得到500×4,為2000。
生4:還可以用25×5 來替換125,原式就變成了25×(5×16)。
生5:在變換原式時,也可以從積的變化規(guī)律入手,改寫為(125×8)×(16÷8)。
學生們得到了非常多不同的答案,充分說明了他們的思維活躍度之高,不斷地思考出不同的簡便算法,而教師則應在這個基礎上組織比較觀察,讓學生在掌握最簡便方法的同時,實現(xiàn)個人思維能力的提升。
謝切諾夫曾表示:“人在認識世間事物時,都需要借助比較的力量,這也是人類所擁有的智慧中最為珍貴的。”教師要善于把比較融入計算教學中,以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讓他們在獨具魅力的計算學習課上得到更充分的能力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