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賓 孫鴻鷹 李毓梅
[摘? ? ? ? ? ?要]? 中職生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逐漸發(fā)育、逐漸成熟,心理也發(fā)生著重大變化。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導致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探究其主要原因是由家庭、社會、個人及學校因素造成的。解決對策主要有:建立健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心理健康課、專家講座、團體心理輔導、個別心理咨詢與輔導和家校互動等方式。
[關? ? 鍵? ?詞]? 心理健康;中職生;心理素質(zhì);心理咨詢;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218-02
中職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同時大量的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已經(jīng)是一項急需解決的問題。通過本校近四年的新生心理測評及心理咨詢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職生心理問題居于第一位是強迫癥狀。其次是人際關系敏感,敵對。之后的分別是抑郁、恐怖、焦慮、其他、精神病化和軀體化。在抑郁、焦慮、敵對、恐怖方面的得分,女生顯著高于男生。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恐怖、偏執(zhí)、其他幾個維度上的得分有顯著差異。文化程度越高的父母,孩子的心理問題越少。父母關系在軀體化、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幾個維度上的得分有顯著差異,父母關系相互沖突得分顯著高于父母關系相互依賴等問題。目前,中職生心理問題嚴重呈逐年上升趨勢。
一、中職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
(一)學習方面
學習興趣低,記憶障礙,注意力分散,思維障礙,厭學等。
(二)情緒、情感方面
中職生情緒變化快,自控力差,容易出現(xiàn)急躁、自卑、孤獨、冷漠等心理狀態(tài)。
(三)人際關系方面
人際關系緊張,在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中,由于自私、嫉妒、自卑、抑郁等,缺乏交往技巧、經(jīng)驗,導致他們在現(xiàn)實的學習和生活中難以與同學、老師、家長良好溝通,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冷漠,從而產(chǎn)生嚴重的人際交往心理障礙。
(四)異性交往方面
中職生存在因早戀、失戀等引發(fā)的問題。性意識開始覺醒,渴望了解異性。但是部分學生由于認識水平的限制,分不清友誼和愛情的界限,盲目、過早地追求所謂的愛情,但同時由于自身經(jīng)濟不獨立,思想不成熟,所以還不能正確處理早戀帶來的傷害甚至陷入難以自拔的痛苦中。
二、影響中職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如:父母受教育程度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焦慮、恐怖、偏執(zhí)、其他幾個維度上的得分有顯著差異。父母關系相互沖突得分顯著高于父母關系相互依賴。歸納起來主要有:家庭成員構成,家庭成員關系的緊張程度,家庭成員的受教育程度,教育方式等。
(二)社會因素
如:來自農(nóng)村的學生的人際敏感得分高于來自城市學生;獨生子女在人際敏感上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不健康情感、思想也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個人因素
如:抑郁、焦慮、敵對、恐怖的得分女生顯著高于男生。青春期,伴隨著身高、體重的迅速變化,性發(fā)育迅速,生理上發(fā)生的變化導致心理上的協(xié)調(diào)平衡性被打破。他們喜歡追求獨立性,喜歡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加之精力旺盛,做事沖動,還不能預測和掌控自己行為的后果,從而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
(四)學校教育因素
如:新生剛進入校園不久,對新環(huán)境、老師和同學都不熟悉,可能存在“想家”“現(xiàn)實校園生活與理想校園生活比較的落差”等問題。學校過度重視考試成績,導致學生厭學、焦慮等心理問題出現(xiàn)。
三、學校解決中職生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按照中職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教育的全過程,將班主任工作、文體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利用各種現(xiàn)代網(wǎng)絡信息手段,多種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建立學校心理測評-咨詢-跟蹤服務的完備體系
1.新生入學全員進行心理測評,請權威機構、專家給出權威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個案學生進行建檔、跟蹤服務。
2.學校設有專業(yè)心理學老師進行日常的心理咨詢活動,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困惑。對班主任定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由班主任去開展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掌握班級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積極引導,預防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
3.發(fā)現(xiàn)問題學生,及時分析調(diào)查,聯(lián)系家長,尋求最好的解決方案。
(二)德育課程,增設心理健康課程
德育是中職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心理健康是德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針對全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幫助他們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樹立自信,學會與人相處,學會在分享中找到快樂,學會適應社會。消除學生對有關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相關內(nèi)容的誤解,例如,日常生活中對某些事情的過度在意可能誤解為“強迫”,意外事件發(fā)生的那一刻的強烈的情緒反應可能會被誤解為“抑郁”或“焦慮”,又或者沖動狀態(tài)下的過度反應可能會被誤解為“偏執(zhí)”或“敵對”,或者處于艱難的選擇情境下的矛盾心理可能會被誤解為“精神病性”等。
(三)專題講座
專家、專題講座是學校經(jīng)常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之一,可以在特定時期、針對特定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針對女學生青春期舉行《讓青春如花般綻放》,針對新生入學舉行《我的班級,我的家》,針對畢業(yè)班級進行《就業(yè)前心理講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