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鑫
(瑞金市解放小學,江西贛州 342500)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的啟蒙階段,而語文又是小學的基礎學科之一,識字能力是小學語文基礎教學中的關鍵。隨著新課改實施,現(xiàn)代素質教育提倡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將提升小學生識字質量和效率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為學生量身定制高效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對學習漢字的興趣和熱情,從而不斷提升自己的識字水平。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也是小學語文教育活動重點,不少教師為了完成學生的識字目標,不惜采取機械化的記憶方式,在識字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占據(jù)大部分時間,而很少留給學生思考觀察的空間,導致學生識字記憶不深刻。
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味追求識字速度而忽略了識字效果,講解缺乏趣味性,無法吸引學生對識字活動的好奇心和注意力,甚至導致學生對識字活動產生抵觸心理。
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所能夠接受事物的速度和方式是不同,如果教師面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都采用同一種教學方法,顯然是無法達到預期教學效果,難度過大或太小的教學內容都會使得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1.借助圖片進行識字教學
圖片能夠給學生帶來最為直觀、形象的視覺感受,識字教學中需要用到圖片識字的情況非常多,尤其是對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通過圖片進行漢字教學是非常普遍的方式。學生在觀看圖片過程中,能夠快速聯(lián)想到漢字,圖片能夠將漢字的形狀詮釋出來,使得學生將漢字形象化地記憶在腦海中,自然能夠對漢字產生深刻的印象。比如在學習“吃”字,圖片展示一個小朋友正在張大嘴巴吃餅干,那么學生就會對吃有個形象的認知,吃是需要帶“口”,下次一看到這個圖片就能夠立馬想到“吃”字;在學習“傘”字,教師展示出雨傘的圖片,引導學生對雨傘和“傘”字進行對比,也是上面有個空空的橢圓體,下面有根桿支撐著,就像“傘”字一樣,有著十字架支撐,上面有個遮擋的東西,中間通過兩點連接在一起,使得整個漢字形成一個整體。在此之后,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檢測,檢測的方式就是需要學生上臺“認一認”,將圖片和漢字的順序打亂,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和記憶,將漢字與圖片進行匹配,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漢字的印象。
2.引入字謎游戲進行識字教學
小學生喜歡猜字謎是一種天性,通過猜字謎游戲不僅可以讓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活躍,而且能夠讓學生的大腦飛快活躍起來,達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謎語識字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和趣味性,符合兒童學習特點,學生根據(jù)相應的提示找到對應的漢字,感受漢字的魅力。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要充分發(fā)揮自身引導作用,使得學生在猜謎過程中得到識字能力的提升。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出示“國字玉出門、人才進了門”,對于這樣一個字謎,學生在剛接觸時比較茫然,不知道從何入手,那么教師就要一步步進行講解,根據(jù)第一句“國字玉出門”,字面意思就是要將“國”字中間的“玉”字去掉,剩下一個“口”,又根據(jù)第二句“人才進了門”的提示,將“才”放入到“口”中,就成為“團”,最后的謎面就是“團”。只有學生能夠理解字謎的解答規(guī)律,在后面的訓練中就會變得更加簡單。教師在講解思路之后,要給學生留下充足的訓練空間,留下多個字謎給學生相互探討,如“日下一橫長、里字下邊藏”“兩木不成林”“董先生摘掉草帽”等。
3.利用動作演示進行識字教學
活潑好動是小學生的特性,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一點進行識字教學,利用肢體語言進行識字教學,能夠讓學生對漢字的表達有深刻的認知,比如在學習“笑、哭、搖頭、點頭、跑步”等詞語時,讓學生在識字過程中做出相應的動作,有助于學生對漢字理解的加深。如教師掰斷一根粉筆以演示“掰”字的用法,教師在傳授“看”字時,將手放在眼睛上方向前張望,使得學生理解“看”字的結構為什么是“手+目”等。
1.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
識字教學的情境創(chuàng)設是以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基礎的,通過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以及多種方法的融合教學,促使?jié)h字教學活動更為簡單化、合理化,使得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得到充分的啟發(fā)和引導。情境教學相對比較客觀、形象,學生可以在此過程中感受更多情感變化、漢字運用技巧等,在情境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可以達到充分的互動和交流,幫助學生加深對漢字的理解和運用。教師先整理需要學習的漢字和詞語,如“請、謝謝、您好、午安、再見”等,然后模擬小朋友之間初次見面的場景,要求學生在此過程中靈活運用黑板上呈現(xiàn)的詞語,并理解在恰當時機說出不同詞語的意義,學生們在情境中對漢字的認知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學會正確運用這些詞語,也就達到教學目標。
2.采取趣味法教學
教師可以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將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引入到教學活動中。小學生對兒歌有著很執(zhí)著的熱情,那么教師在識字教學時,可以將字詞編制成兒歌,既能夠吸引學生對漢字學習的注意力,又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漢字的記憶。例如在學習“青”為母體字的漢字時,先選擇出常用字“青、清、請、情、晴、睛”等,然后將其編成一首兒歌《小青蛙》:“河水清清天氣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護禾苗吃害蟲,做了不少好事情。請你保護小青蛙,它是莊稼保衛(wèi)兵?!焙唵蔚囊皇變焊瑁瑢⑿枰獙W習的漢字全部包含在內,讓學生一次性可以記憶更多漢字,并且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區(qū)分不同漢字的用法。教師遵循“教師在意教,兒童無意記”的原則,采取“快速識字、整體認讀、循環(huán)往復”的教學方法,寓學于玩、循序漸進,使得兒童在背誦兒歌過程中學習認字,引導小學生進入閱讀階段。
兒童的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有所差異,教師不能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所有學生。筆者認為分層識字教學模式非常適合針對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但教師在考慮分層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最好能夠注重優(yōu)勢互補的分層方式,提升分層教學的科學性和合理性。而且分層教學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動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分層教學后的作業(yè)布置過程中,也要注重分層布置作業(yè),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布置難度相對比較高的作業(yè),這樣有利于幫助他們充分激發(fā)學習潛力;對于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布置難度適中的作業(yè),有利于幫助學生盡快適應漢字學習強度;對于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布置難度系數(shù)較低的作業(yè),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從而逐漸引導學生學習更多漢字知識。
識字教學方法包括借助圖片教學、引入字謎游戲教學、利用動作演示教學、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采取趣味法教學、注重分層識字教學等。在小學語文教育體系中,識字教育是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可以幫助小學生構建語文知識框架、滿足學生深入學習的需求。因此,教師要掌握更多優(yōu)質教學方法,才能幫助學生掌握更多漢字知識,從而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