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泗洪縣第一實驗學校 張 楠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都喜歡采用有效提問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其中為學生設置陷阱問題就是重要的內容之一。在教學中設置陷阱問題,不僅能夠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而且還從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和理解,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設置陷阱問題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教學素養(yǎng)和專業(yè)水平,那么,教師該如何巧妙地為學生設置陷阱問題,從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呢?
教學導入作為小學數學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對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學導入的優(yōu)勢,在教學導入中巧設懸念,從而為新知識的教學做好鋪墊,進而引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在導入的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小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學生設置懸念,通過誘導的形式改變學生的固有認知,促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進行自主探究和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數學思維。例如。在講授“觀察物體”時,我為學生設置懸念進行教學導入:“小明和小蘭站在地鐵站等候地鐵,待地鐵停穩(wěn)后,小明看到了地鐵的頭部,而小蘭卻只看到了地鐵的尾部,這是為什么呢?”有的學生很快回答:“他們就在車廂里?!蔽医又a充道:“他們在地鐵站等候地鐵,怎么會在地鐵里呢?”學生議論紛紛,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在學生討論完畢后,我對學生說:“想知道問題的答案嗎?接下來我們一起一探究竟。”帶著疑問和問題,學生積極地進入了學習的狀態(tài),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帶著解決問題的決心開始了新知識的學習。
在數學教學中,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形式單一、內容陳舊,很容易造成死氣沉沉的課堂氛圍,教師經常將正確的數學結論提前告知學生,很少為學生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間,這對學生的長期發(fā)展是極為不利的。因此,為了轉變這種教學模式,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在教學中暴露破綻,將“錯誤”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講授“認識時間”時,我為學生準備了一塊鐘表,利用鐘表向學生提出問題:“現在鐘表的時針指向8,分針指向12,那么,再過3 個小時是15 點還是5 點呢?”學生開始進行討論,有的說是15 點,有的說是5 點,有些學生說都不是,而是11 點。我向提出質疑的學生進一步發(fā)問:“為什么是11 點呢?你能說出原因嗎?”接著選出一名學生代表回答,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其他學生聽得聚精會神。最后,我向學生說明情況,我提出的兩種結論是學生經常弄混的地方,希望同學們避免犯錯。學生恍然大悟,才知道我是故意為之,這種教學方法加深了學生對“錯誤”的記憶,避免學生犯同樣的錯誤,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探究意識,對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在小學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小學生由于思維能力的限制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式,也會利用思維定式開展想當然的學習活動,很容易造成馬虎大意的現象。因此,教師為了突破學生的思維定式,要巧妙地為學生設置“陷阱”,從而改變學生馬虎大意的學習習慣,進一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應用題的過程中,許多學生經常利用固定思維進行習題訓練,在沒有讀懂題意的前提下就進行解答,導致正確率往往不高。比如:一只山羊一天吃一千克草,三只山羊三天吃多少千克?有些學生回答三千克,有些學生回答九千克。此時,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讓學生自己糾正,面對兩種結論,教師要給予學生自主糾正的機會,從而加深學生的記憶。在學生認真讀題后,才發(fā)現不是一天吃的數量,而是三天吃的數量,從而改變了學生的思維定式,幫助學生養(yǎng)成了認真讀題的習慣,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提問是一門藝術,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需要設計出不同的問題,根據教學情況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適當融入陷阱問題,從而引發(fā)課堂教學的高潮,進而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問題的靈活性和全面性,積極發(fā)揮引導作用,促使學生在有效提問的指導下掌握豐富的數學知識和學習技能,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數學思維,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