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剛, 施立煌, 張子楊, 賈 忠
(1.浙江理工大學校醫(yī)院口腔科,浙江 杭州 310018;2.杭州市大江東醫(yī)院檢驗科,浙江 杭州 311225;3.杭州植得口腔門診部口腔科,浙江 杭州 310003;4.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浙江 杭州 310006)
牙周炎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口腔炎癥,其特征是牙周組織受損,牙周附著被破壞,易造成根面牙骨質(zhì)的病理性改變,表現(xiàn)為牙周袋和牙齒松動或缺失,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1]。牙周炎通常因口腔病原菌感染而被引發(fā),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體(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RANKL)/骨保護素(osteoprotegerin,OPG)系統(tǒng)是骨代謝的信號通路,病原菌及炎癥因子通過調(diào)節(jié)RANKL/OPG,使其比例失調(diào),導致牙槽骨吸收[2-3]。為了探討牙周炎患者病原菌感染狀況及RANKL/OPG變化,為牙周炎的臨床預防與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和針對性指導,我們對接受治療的牙周炎患者進行了研究。
選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浙江理工大學校醫(yī)院接受口腔科治療的130例牙周炎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71例、女59例,年齡(41.80±7.66)歲。納入標準:(1)牙齦溝液培養(yǎng)陽性,臨床表現(xiàn)為牙齦疼痛、紅腫,探診牙齦出血、牙周溢膿或松動,牙槽骨吸收等癥狀;(2)經(jīng)X線檢查確診牙周炎。排除標準:(1)有牙周疾病治療史者;(2)合并高血壓、心臟病者;(3)哺乳和妊娠期婦女。另選取同期同院體檢健康者50名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42.71±9.05)歲。2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在杭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下開展,所有研究對象知情同意。
選取每位患者2顆牙,采用探針測量2組受檢者的牙周探診深度(probing depth,PD)、附著喪失(attachment loss,AL)、菌斑指數(shù)(plaque index,PLI)和齦溝出血指數(shù)(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等指標。PD 為牙周袋底部到牙齦緣的距離,AL為探針深度減去釉牙骨質(zhì)界與齦緣之間的距離。PLI采用Loe和Silness菌斑指數(shù)分度法計分,按照菌斑程度計為0、1、2、4分(無出血計1分,齦溝輕度出血計2分,牙齦發(fā)紅但未見紅腫計3分,牙齦潰爛計4分)。
采用濾紙條法收集齦溝液。在牙周探診最深位點處收集齦溝液樣本。收集部位隔濕,去除齦上牙石,溫空氣輕吹10 s,用濾紙條輕輕插入齦袋,30 s后取出濾紙條,10 s后在同一部位再次取樣。重復取樣3次后稱重,將重量差按1 mg/μL的比例換算成體積。樣本于-70 ℃冷凍保存。
取出樣本,置室溫搖床中解凍,4 ℃??5 000×g離心5 min,去除濾紙條。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檢測齦溝液中病原菌分布的情況,首先應用微量樣品基因組提取試劑盒(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取齦溝液中的DNA,-20 ℃保存,所檢測菌種的 16sRNA引物由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建立實時熒光定量PCR反應體系,對PCR擴增的熔解曲線進行測序,以同源性 ≥99%為標準判定目標菌。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試劑盒(武漢伊萊瑞特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測定上清液 RANKL和OPG水平,嚴格按照產(chǎn)品說明書進行操作。
(1)比較2個組受檢牙的PD、AL、PLI和SBI。(2)統(tǒng)計觀察組患者的病原菌分布。(3)比較2個組的齦溝液RANKL、OPG及RANKL/OPG。(4)統(tǒng)計觀察組的臨床檢查結(jié)果(PD、AL、PLI和SBI)與RANKL、OPG的相關(guān)性。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 ±s表示,2個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受檢牙的 PD、AL、PLI和SBI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PD、AL、PLI和SBI比較 (x±s)
觀察組共檢出病原菌171株,對照組共檢出病原菌19株。觀察組的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放線菌和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的檢出率較高,均超過20%,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放線菌、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和齒蝕擬桿菌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病原菌分布
觀察組齦溝液中的RANKL水平高于對照組,OPG水平低于對照組,RANKL/OPG也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觀察組和對照組RANKL、OPG水平及RANKL/OPG的比較 (x±s)
牙周炎患者的OPG水平與PD和AL存在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P<0.05),RANKL水平、RANKL/OPG/與PD和AL無相關(guān)性(P>0.05),RANKL水平、OPG水平及RANKL/OPG與PLI和SBI均無相關(guān)性(P>0.05)。見表4。
表4 RANKL、OPG和RANKL/OPG與PD、AL、PLI、SBI的相關(guān)系數(shù)
牙周炎主要表現(xiàn)為牙齦炎癥、牙周組織受損、牙槽骨吸收,牙齒根基動搖,與身體其他部位的健康密切相關(guān)[4]。牙周炎通常因口腔內(nèi)病原菌感染所致,牙周病患者因牙周組織受到破壞、上皮根遷移,使其暴露于口腔,而牙根表面的菌斑及細菌等滲入牙本質(zhì)中,引發(fā)牙周炎[5-6]。研究牙周炎病原菌感染狀況及RANKL/OPG變化,有利于指導牙周炎的預防和治療[7]。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牙周炎患者受檢牙的PD、AL、PLI和SBI均顯著高于體檢健康者,結(jié)果符合患者的臨床癥狀。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放線菌、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等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有研究結(jié)果表明,伴放線放線菌是局限型侵襲性牙周炎的主要病原菌,牙齦卟啉單胞菌是慢性牙周炎病變區(qū)或活動部位最主要的優(yōu)勢菌,其存在與牙周炎治療后復發(fā)或病情加重密切相關(guān),重度牙周炎患者齦下菌斑的福賽坦氏菌檢出率較高[8-10],與本研究結(jié)果基本一致?;颊吒腥静≡脑蚩赡苁强谇恍l(wèi)生條件較差、刷牙習慣不健康、吸煙、合并其他基礎(chǔ)性疾病等[11]。
RANKL和OPG是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重要調(diào)節(jié)因子,其比值可以作為評價牙槽骨吸收程度的指標[12-13]。正常狀態(tài)下,RANKL的表達弱于OPG,破骨細胞生成較少,牙周內(nèi)環(huán)境相對穩(wěn)定,而牙周炎患者的成骨細胞內(nèi)RANKL的表達明顯增高,牙周局部微環(huán)境RANKL和OPG的平衡失調(diào),破骨活動活躍,促進破骨細胞形成引起的骨質(zhì)吸收,牙槽骨發(fā)生過量吸收,影響其骨密度和骨強度[14-15]。本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RANKL水平顯著高于體檢健康者,OPG水平明顯低于體檢健康者,RANKL/OPG高于體檢健康者。
此外,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OPG水平與PD和AL存在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RANKL、OPG及RANKL/OPG與患者的PLI和SBI之間無相關(guān)關(guān)系,說明患病程度與牙槽骨的吸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guān)系,糾正RANKL和OPG之間的失衡,可能為慢性牙周炎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綜上所述,牙齦卟啉單胞菌、伴放線放線菌、生痰二氧化碳嗜纖維菌等病原菌是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RANKL和OPG在牙周炎患者牙槽骨組織被破壞的過程中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