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 翔, 吳曉燕, 倪侃翔
(嘉興市第二醫(yī)院,浙江 嘉興 314000)
在鏈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中,90%由A群鏈球菌引起。溶血性G群鏈球菌(group G Streptococcus,GGS)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徑感染,引起咽炎、軟組織壞死、急性腎小球腎炎等多種疾病[1],涉及各年齡段。目前,GGS感染呈上升趨勢,應引起臨床關注。本研究擬對GGS感染的臨床特點和耐藥性進行分析。
回顧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嘉興市第二醫(yī)院132例非重復GGS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80例、女52例,年齡(35.48±31.58)歲,患者均依據(jù)《醫(yī)院感染診斷標準》[1]確診。選取同期嘉興市第二醫(yī)院體檢健康者101名作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40名、女61名,年齡(34.75±2.67)歲。2個組之間年齡和性別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GGS培養(yǎng)、鑒定及藥物敏感性試驗 臨床樣本接種、分離與培養(yǎng)參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4版)[3]。采用BD Phoenix100全自動細菌鑒定儀(美國BD公司)及配套PMIC/ID-4鑒定卡進行菌種鑒定。采用K-B法進行藥物敏感性試驗,抗菌藥物紙片購自英國OXOID公司,M-H羊血瓊脂購自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參照2014年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xié)會(the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M100-S24文件[4]進行判讀。
1.2.2 感染性指標檢測 血常規(guī)[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計數(shù)、中性粒細胞絕對數(shù)(neutrophil absolute value,NEUT#)、中性粒細胞百分數(shù)(neutrophil percentage,NEUT%)]、高敏C反應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采用BC-5390CRP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質控品檢測。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采用cobas e602全自動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儀(瑞士羅氏公司)及配套試劑(電化學發(fā)光法)、質控品檢測。
1.2.3 質控菌株 肺炎鏈球菌(ATCC 49619)購自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臨床檢驗中心。
采用SPSS 17.0軟件和Whonet 5.6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以x±s表示,2個組之間比較采用t檢驗。呈非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以中位數(shù)(M)[四分位數(shù)(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統(tǒng)計時剔除重復菌株。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32株GGS主要分離自咽拭子、分泌物和痰樣本,分別占52.27%(69/132)、27.27%(36/132)和11.36%(15/132);有7株分離自血液樣本,2株分離自膽汁樣本。
132株GGS分布于12個臨床科室,其中兒科61株(46.21%)、骨科10株(7.58%)、呼吸科9株(6.82%)、五官科9株(6.82%);分離自血液的7株GGS分別為呼吸科4株、腦外科1株、泌尿外科1株和心內科1株。
GGS感染組WBC計數(shù)、NEUT#、NEUT%及hs-CRP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2個組之間PCT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GGS感染組與正常對照組感染性指標檢測結果的比較
132株GGS中未發(fā)現(xiàn)對頭孢曲松、萬古霉素、喹奴普丁-達福普丁和青霉素耐藥的菌株。見表2。
表2 132株GGS的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株(%)]
對132例GGS感染患者中的血流感染患者采用碳青酶烯類抗菌藥物進行治療,其他患者均采用三代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進行治療。132例患者中好轉125例(94.70%),7例血流感染患者均死亡。
GGS屬于乙型(β型)溶血性鏈球菌,具備G群抗原,是鏈球菌感染中的主要致病菌[3]。β-溶血鏈球菌是急性咽炎、扁桃體炎的常見病原菌,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途徑在人與人之間傳播[5]。GGS與A群鏈球菌一樣,毒力因子是膜表面的跨膜M蛋白,具有抗吞噬、定植、黏附功能[6]。鏈球菌M蛋白產生的相應抗體可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于腎小球基底膜,造成基底膜損傷。因此應重點關注兒童GGS感染,避免引發(fā)感染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急性腎炎、風濕熱及風濕性心臟病。
本研究結果顯示,132株GGS中有27.27%分離自分泌物。GGS是皮膚、軟組織等化膿性疾病的主要致病菌,主要致病因子為鏈道酶(又被稱為脫氧核糖核酸酶)。鏈道酶能分解黏稠膿液中的高黏性DNA,使膿汁稀薄,易于擴散。
本研究132株GGS中有7株分離自血液樣本。GGS能產生溶血素S(streptolysin S,SLS)。SLS是一種小分子糖肽,能破壞白細胞和血小板,給動物靜脈注射后可迅速致死[7]。GGS產生的SLS可引起膿毒血癥,導致患者轉歸不理想,尤其是抵抗力較差的伴基礎疾病的老年人或合并其他感染的患者。RANTALA等[8]的研究結果顯示,在314例鏈球菌感染患者中,30 d病死率為13%,其中GGS病死率為15%。本研究中7例血流感染患者均死亡。
本研究結果顯示,GGS感染組WBC計數(shù)、NEUT#、NEUT%及hs-CRP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P<0.01),而2個組之間PCT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CT雖然是細菌感染敏感且特異的指標,但其更多地被用于:(1)對臨床膿毒癥的判斷,尤其是重度感染患者;(2)對有感染風險的患者(外科手術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期、多處創(chuàng)傷)及采取重癥監(jiān)護措施的患者進行監(jiān)測;(3)評估細菌感染的全身影響或監(jiān)測膿毒性并發(fā)癥;(4)評價嚴重炎癥性疾病的臨床進程及預后。GGS感染一般為輕度感染,不會導致全身影響,因此GGS感染組與正常對照組之間PCT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相關臨床指南對GGS的治療建議常規(guī)使用青霉素和其他β-內酰胺類抗菌藥物,青霉素是首選藥物,對嚴重感染者可用青霉素聯(lián)合慶大霉素或克林霉素[9]。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對青霉素、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耐藥的GGS。但如有基礎疾病合并GGS感染,單用青霉素治療未必能取得較好的療效。從本研究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看,聯(lián)用克林霉素效果亦不佳,因此,建議臨床醫(yī)生根據(jù)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用抗菌藥物。
綜上所述,GGS感染多見于兒科及骨科軟組織感染,患者實驗室感染性指標變化不明顯,一般臨床轉歸較好。但臨床醫(yī)生還是應重視細菌培養(yǎng)及藥物敏感性試驗,尤其是兒童患者,須治療徹底,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GGS對青霉素及頭孢菌素類抗菌藥物均敏感,但對伴有基礎疾病或混合感染的患者應及早聯(lián)合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