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時評”類作文題往往具有對象多、態(tài)度多、取向多、看法多等特點,讓學生莫衷一是。我們只有展開多維思辨,綜合考量,才能透徹而精準地審清題意。下面筆者以一則“時評”類作文題為例,對多維思辨的路徑做一指津:
【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杭州李先生遭遇了一場家長群“危機”。因為他開法拉利跑車送孩子上學,老師就在家長群向李先生建議,不要再開跑車接送孩子了,理由是會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教育。李先生回懟:錢是自己辛苦賺來的,不偷不搶,有什么不對?難道還要為照顧其他孩子的心情,特意買一輛普通汽車來接送孩子嗎?為此,李先生被踢出了群。
要求: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個人的立場不同,其情感、態(tài)度、看法、想法自然也會有所不同。為此,我們需要站在不同對象的角度對事物進行觀照。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對事物的全面認知。否則,我們就容易犯片面、武斷的錯誤,或以一己之欲強求于人,或以一己之見強加于人。在這一點上,我們一方面要學會傾聽,收集來自各方的意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另一方面要學會換位思考,要站在不同對象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其著想。
這則材料涉及三個對象,即老師、家長和孩子。細分之,家長又分為開豪車的家長和開不上豪車的家長兩個群體,孩子又分為坐豪車的孩子和坐不上豪車的孩子兩個群體。在審題時,我們需要站在三者不同的角度來分析,而不能只站在老師的角度來講一人之理。站在老師的角度來看,他保護孩子,防止孩子產(chǎn)生攀比心理,這個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站在李先生的角度來看,老師提出的“不要再開跑車接送孩子了”的要求就不太合理,因為開法拉利跑車是家長的自由。老師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不接受來自其他方面的任何反對意見,一言不合就把人踢出群,未免太專制了。
馮友蘭認為,人做各種事的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了人的人生境界。它們分為四個層次,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在人生境界的層次問題上,我們應該有普世情懷,要給每個層次的人以生存、生活的空間,只要他不突破道德、法律的底線。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樹立模范、典型,弘揚其精神,傳遞正能量,但我們不應以其境界為標準來要求每個層次的人。要求“人皆圣賢”,既不順乎常情,也不合乎常理。
這則文題中的李先生在開什么車接送孩子的問題上,可以有三個層次的選擇:一是常態(tài)接送——日常開什么車就開什么車接送,既不藏富,也不炫富;二是高調(diào)接送——開豪車顯擺、招搖地接送,不僅露富,而且炫富;三是低調(diào)接送——買一輛普通汽車來接送,既不露富,更不炫富。李先生選擇常態(tài)接送孩子是他個人的行為,有自主決定權。他在接送孩子時,只要不“高調(diào)”,我們就不應該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橫加指責。至于是否“低調(diào)”,他有選擇的權利,我們可以通過溝通來征詢他個人的意見,但不應該不給他說話的機會,對其實施道德綁架,強行要求其“低調(diào)”接送。
影響事物發(fā)展的因素既有內(nèi)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既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既有深層原因,也有淺層原因。在這諸多的因素中,我們?nèi)绻灰娖湟唬灰娖涠?,勢必會影響對事物真相的把握、實情的了解、發(fā)展走勢的預判以及應對策略的制訂。對此,毛澤東有一段精辟的論述:“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偵察,和對于各種偵察材料的連貫起來的思索?!睘榇耍覀冊诜治鰡栴}時既要統(tǒng)籌兼顧,又要抓住關鍵。
在這則材料中,孩子攀比心理的產(chǎn)生既有其外在原因,更有其內(nèi)在原因。老師在家長群里向李先生提出“不要再開跑車接送孩子”的建議,只是看到了外在原因中的物質(zhì)誘惑方面,而沒有看到人為影響方面。其實,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在日常言談舉止中流露出來的攀比心理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更深。而從更深層次來看,上述兩點只是“標”,孩子的內(nèi)心才是“本”,我們需要“治標”,但更需要“治本”。老師只有通過科學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孩子樹立起正確的財富觀、價值觀,他們才能強大自己的內(nèi)心,筑牢精神的藩籬,從而抵御外在形形色色的誘惑和滋擾。
事物都是處在發(fā)展過程之中的,有過去、現(xiàn)在,也有未來;人也在不斷成長,總要從自己今天的小天地,走向明天的大社會。而從更大的時空來看,還會受到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和世界的發(fā)展潮流的影響。為此,我們需要放開自己的眼光,從現(xiàn)實圖景看向未來前景;拓寬自己的眼界,從小天地看向大格局。我們的眼光越長遠、眼界越開闊,看待事物才能越深遠、通透。
這則材料中的老師盡管在學校教育中竭力為孩子創(chuàng)設著公平、平等的環(huán)境,但孩子總有一天是要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的,而社會的客觀現(xiàn)實是我們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在面對著各種“落差”的考驗。一個社會最大的公平是機會的公平,但不可能做到財富上的絕對公平。人與人之間、家庭與家庭之間必然是有差距的。為此,與其回避,不如直面;與其自欺欺人,不如正視“差距”。老師完全可以召開一次以“家長開跑車接送孩子,你怎么看”為主題的班會,引導孩子正確地看待財富上的差距——“我”雖然不是“富二代”,甚至還是“貧二代”,但“我”絕不做攀比的“怨二代”,而要做逆襲的“拼二代”,依靠自己的奮斗,創(chuàng)造自己的財富,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以上指津,旨在激活思維,打開思路。筆者堅信:只要勤于多維思辨,就一定能把題審得更清、更準,把理說得更深、更透。
【佳作展評】
佳作一·深刻
腐臭的“成功學”
江蘇省阜寧中學高三(13)班 劉雨暉
有人曾說:“現(xiàn)在的成功學,早已喪失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簡單和純樸,而發(fā)出世俗的惡臭?!?/p>
誠哉!從家長開法拉利接送孩子便遭到以老師為首的眾人的排擠這件事上,我們不難看出現(xiàn)在所謂的“成功學”在人們心里帶來的可怕影響。這位老師不從自己的教育方式上找原因,竟將罪責推到家長的“跑車”上,孩子的攀比心理豈是看不到他人家里的豪車便可消除的?面對這種情況,老師最應該做的難道不是循循善誘地加以引導嗎?材料中老師這樣的行為,如同在攀比心理上蓋上一層遮羞布,任其在暗處滋長。這種掩耳盜鈴的荒唐行為真是可笑之至!
我們暫且不看這位老師自欺欺人的做法,究其原因,實是現(xiàn)代社會所謂的“成功學”在作祟。
按照現(xiàn)在的成功學邏輯,如果我們不能擁有名車、豪宅,年入百萬,那么我們便犯了不成功罪。在現(xiàn)代社會,早已衣食無憂的人們,受到這種成功學抑或老師口中所謂的攀比心理的挾持,因自己的收入不如鄰居而悲嘆不已,他們被成功的欲望迷住了雙眼,以為賺錢便是生活的意義。往好處想,這位老師也想讓孩子免受這種思想的污染,只是方式不當而已。
如此腐臭的“成功學”,實是源于國人精神的缺失。人們通過狂熱的攀比,企圖將精神上的痛苦轉嫁。
這件事也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教育的流弊。要想根除這種盲目攀比的心理,從教者應注重對孩子精神的培育,對孩子錯誤價值觀的矯正。成功一定不能與財產(chǎn)畫等號。豐衣足食的人們本該脫離了物質(zhì)上的困擾,現(xiàn)實卻成了只會追求物質(zhì)的貪婪的奴隸。倘若人們有自己的一片精神樂土,可以隨時在其中享受生活,又怎會把收入的差異放在心上。
媒體像一個放大鏡,將人們內(nèi)心中的嫉妒、偏狹,在大眾面前赤裸裸地展現(xiàn)出來。這次的“跑車風波”不僅揭露了教育方式的偏頗,也充分反映了“偽成功學”泛濫的可悲。
國人,特別是新生一代,應厘清何為成功,并在精神上自我沉淀,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切不可被“偽成功學”左右,而做出荒唐之事!
【評析】本文的亮色在于深刻。攀比心理的根源在于現(xiàn)代社會的“偽成功學”,而“偽成功學”的根源又在于國人精神的缺失。作者能從社會思潮和國民精神的層面對攀比心理展開思辨、尋根究底,并開出教育療救之方,可謂目光犀利,一針見血,頗有魯迅雜文之風。
佳作二·至簡
一扇窗子,一面鏡子
江蘇省阜寧縣第一高級中學高三⑸班徐涵
忽然記起蘇軾評陶潛的一句話:“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言語中對陶潛淡泊名利、不喜不憂的心境充滿敬佩之意。
誠然,我們打小受到的教育便是不要攀比,更在接受了諸多先圣先哲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的熏陶之后生出了有錢近乎罪惡的心理。但是,有錢又有何罪?
近年來,群眾當街怒砸豪車的事件屢見不鮮,人們似乎在心理上存在著“富人都是有罪的”的偏見??v然在報端經(jīng)??吹揭恍┘w绔子弟所做的傷風敗俗之事,但我們的態(tài)度未免過激了一些。莫不是心底深埋的仇富心理在作祟?開法拉利送孩子上學看似高調(diào),細究之下實是無咎。面對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事情,我們何以如此仇視?難道李先生再買一輛普通汽車送孩子上學就不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炫富嗎?為何家長們的心理如此矛盾?一方面,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夠衣食無憂,有車有房;可另一方面,他們對于別人此時顯露的些許“銅臭之氣”避之不及,生怕自己的孩子生出攀比之心。這未免有些可笑。
林清玄說:“一個人面對外面的世界時,需要的是窗子;一個人面對自我時,需要的是鏡子?!鄙圃账寡?!當我們面對別人露出的財富時,我們能否打開心中的窗子,淡然地看待?在面對自己過激的態(tài)度時,我們能否低頭看看手中的鏡子,問問自己是不是有失公允?
有錢沒什么不好。有了錢,我們可以去做許多自己想做的事,這或許也是我們奮斗的目標之一?!熬訍圬?,取之有道”的說法自古有之。
誠如斯言,有錢沒什么不好。對待有錢人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公允的態(tài)度,就事論事,莫讓仇富心理作祟。
對待金錢,亦如對待功名,我們不必去攀比,也不必為有錢而苦惱。一如豁達的蘇軾,得用便用,不得用便徜徉于天地之間。
一扇窗子,一面鏡子。公允待人,朗照己心。
【評析】本文的亮色在于“至簡”。仇富心理會使“心窗”蒙塵,故而看富人都是有罪的;亦會使“心鏡”蒙塵,故而照不出自己的羨慕嫉妒恨。“仇富心理”通俗講就是一種“自己心里有灰,看富人身上都有灰”的心理。只有擦凈了“心窗”之塵,才能公允待人;只有擦凈了“心鏡”之塵,才能朗照己心。作者在論述時何以能“大道至簡”?因其思辨“深入”,故得“大道”;又因其說理“淺出”,故能“至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