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馬杭初級中學
閱讀與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兩大主要內(nèi)容,隨著部編版教材的全面使用,閱讀與寫作要求將更高。但筆者發(fā)現(xiàn),盡管我們在閱讀和寫作中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仍有不少學生對寫作缺少興趣,忽視作文,懶于動筆,難以寫出像樣的文章。筆者認為造成此種現(xiàn)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缺乏聯(lián)系,兩者嚴重脫節(jié),再加上教師重閱讀教學而輕寫作教學,致使學生讀與寫之間不能完成順暢的轉化,作文水平提升緩慢。
那么應該從何處入手才能改變這一現(xiàn)狀呢?筆者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淺薄的看法。
部編版語文教材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從朗讀到默讀到跳讀,教材制定了循序漸進的閱讀訓練計劃。
首先,可以根據(jù)教材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訓練學生學會各種讀,感受語言之美,培養(yǎng)語感。其次,通過學習名家名篇中的表達方式,嘗試通過一句兩句的仿寫訓練表達,持之以恒地訓練,夯實寫作的語言基礎。第三,以具有典型寫法或構思特色的篇目教授基本的寫作技巧。如學習《雨的四季》,可以學習作者首尾呼應和抒情、描寫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學習《秋天的懷念》,可以學習作者利用細節(jié)描寫刻畫人物形象,使之生動傳神有感染力;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學習兩部分內(nèi)容之間的銜接過渡、前后對比突出主題的寫作手法。課后,可以作業(yè)的形式,指導學生使用學到的基本寫作手法,并運用到作文中。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始終堅持從句子的仿寫到片段的寫作,再到寫作技巧的融入,使學生體驗寫作的快樂,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弊魑挠柧氁彩侨绱?。如果學生只是“死磕”語文教材,將導致視野受限,積累單薄。幾年來,我始終鼓勵學生拓寬視野,豐富積累。
我堅持讓學生每天利用早讀課進行15分鐘的課外閱讀,并用3分種默寫閱讀過程中積累的精彩語句或者段落。在經(jīng)過一學期或一學年的積累后,嘗試默寫精彩片段,還可以隨手寫下自己的閱讀感悟,激活思維。此外,還要走出課堂,關注生活、閱讀報紙、翻看雜志,及時關注社會生活,思考生活,這樣學生的作文就有了充實的內(nèi)容,避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
多年的實踐證明,上述做法成效顯著。
在日常的作文訓練課上,我經(jīng)常讓學生互相“拜讀”同伴的作文。在讀的過程中,可以對文章提出修改意見,為其打分,更重要的是,需要發(fā)現(xiàn)對方作文中的優(yōu)點:好的開頭或者結尾、使用了寫作技巧的地方、感情特別充沛的地方,甚至是一句一段語言生動而富有表現(xiàn)力的地方,都是推薦的理由。這樣,推薦者和被推薦者都會獲得成就感,從而消除與寫作的距離感。
另外,我還認真批改學生的作文,提出修改建議,從每學期的學生習作中挑選出有修改價值的作文,鼓勵學生再次修改后上傳電子稿,我寫下批語,打印后張貼在教室里展示,期末結集成冊,使之成為學生美好的回憶。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通過閱讀而激發(fā)出來的思維,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識的種子撒上去,就會發(fā)芽,開花結果。如何指導學生有效地從日常的書本學習過程中學習寫作,提高寫作水平,是擺在我們每一位語文一線教育工作者面前重要的、實實在在的問題,也使我們深深認識到讀寫結合的重要。實施分層寫作嘗試,將作文的訓練化解成若干個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短到長、由模仿到創(chuàng)新的階段,將學生引入寫作的大門,在“得語文者得天下”口號甚為嘹亮的今天,要讓更多學生學習寫作,愛上寫作,用寫作表達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