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橋,周 亮,劉麗芳,熊家青,吳 芳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中醫(yī)外科,長沙 410007;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長沙 410208)
陰疽類疾病是以虛寒證為主的外科陰性瘡瘍疾病的總稱,病因主要為陽虛或者氣血不足,復加情志內傷或外感六淫或飲食不節(jié)等,主要病機則為寒痰凝結、經(jīng)絡阻塞、氣血瘀滯。而《黃帝內經(jīng)》“陽化氣,陰成形”理論高度概括了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陰疽類疾病的形成也正是素體陽氣虧虛或陽氣受損而陰聚成形,是“陽化氣”與“陰成形”功能失調的結果。本文試以“陽化氣,陰成形”思想為指導,探析陰疽類疾病的發(fā)病機理與臨床治療。
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氣運行不息,推動和維持人體內的新陳代謝,維系著人體的生命進程。《春秋繁露·五行相生》[1]曰:“天地之氣,合二為一,分為陰陽”,說明“氣”分為既對立制約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撈穂2]云:“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對于“陽化氣,陰成形”,張介賓注釋到:“陽動而散,故化氣,陰靜而凝,故成形?!币簿褪钦f,“陽化氣”不能直接觀察到,“陰成形”可以直接觀察到?!瓣枴敝曰癁椤皻狻?,是因為“陽”主“動”,陽動而散,所以化氣;“陰”之所以成“形”,是因為“陰”主“靜”,陰靜得凝,所以成形。譬如天與地,“積陽為天”就是陽化氣的結果,“積陰為地”就是陰成形的結果。“陽化氣”與“陰成形”功能的辨證統(tǒng)一維持著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所以生命就是生物體的氣化運動,而氣化運動的本質就是化氣與成形。簡單地說,陽有化氣的功能,可以把機體的物質化為無形的氣,因此陽以功能為主。而陰具有成形的功能,可以把外界的物質合成自己的身體物質,因此陰以形體為主。由精血津液轉化為氣,需靠陽的化氣作用;由氣轉化為精血津液,離不開陰的成形作用。從這個意義來講,人體生理過程中的新陳代謝都可以概括為“陽化氣,陰成形”。
陰陽失調是疾病的基本病機,陰陽雙方中的一方過于虛弱,無力抑制另一方而相對偏盛,即通常所說的“陽虛則陰盛”或“陽虛則寒”。隨著“陽化氣”生理功能的減退,將有“陽消陰長”“陰成形”病理物質的出現(xiàn)。如陽氣虧虛“陽化氣”功能不足,不僅可直接形成水濕等無形之陰邪,而且可因陽氣的推動作用不足、氣化不利,無以推動血、津液等基礎物質的正常輸布與代謝,使基礎物質積聚于局部而形成痰瘀等有形之邪。隨著這種無形的水濕之邪與有形的痰瘀之邪在體內不斷積聚,即可逐漸導致氣血凝滯、經(jīng)絡阻塞發(fā)為陰疽類疾病。如在陰疽類疾病中,有形之痰阻少陽、陽明之經(jīng),可致瘰疬;痰凝乳絡,可生乳癖、粉刺性乳癰;痰留骨節(jié),可發(fā)為流痰等;瘀阻趾端,血行閉塞則發(fā)為脫疽、癌(巖)等,瘀血更是重要的致病原因。故許克昌在《外科證治全書·癰疽證治統(tǒng)論》[3]中論述:“六淫外傷,七情內賊,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慎,以致臟腑乖變,經(jīng)絡滯隔,氣血凝結,隨其陰陽之所屬,而攻發(fā)于肌膚筋脈之間,此癰疽之所以發(fā)也?!?/p>
陰疽類疾病以“本虛標實”為其病機特點,陽氣虧虛是病之本,風寒濕邪侵襲、氣血失和、痰瘀互結是病之標。治療陰疽類疾病,王維德主張以“陽和通腠,溫補氣血”的原則。并在《外科證治全生集·癰疽總論》[4]中描述甚詳:“其初起毒陷陰分,非陽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已潰而陰血干枯,非滋陰溫陽,何能厚其膿漿?蓋以成形,血以華色,故諸疽平塌不能逐毒者,陽和一轉,則陰分凝結之毒,自能化解……世人但知一概清火而解毒,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然毒之化,必由膿,膿之來必由氣血,氣血之化,必由溫也,豈可涼乎?”所以,在《內經(jīng)》“陽化氣,陰成形”思想的指導下,臨床治療當以溫陽化氣為先,溫陽抑陰,促陽化氣,促使“陽化氣”功能得到正常發(fā)揮,使“陰成形”功能失調所產(chǎn)生的陰寒、痰凝、瘀阻等病理產(chǎn)物得以正常氣化,使其逐漸溫化而消散,以達到標本同治的目的?!安≡陉栒?,扶陽抑陰,病在陰者,用陽化陰”,溫陽可貫穿整個治療的始終,以“溫陽”為本,祛邪為先,結合局部病變的寒熱虛實加減配伍,斟酌使用,方能祛邪而不傷正,溫陽而不留邪。臨證時可采用溫陽清熱解毒、溫陽化痰散結、溫陽活血祛瘀、溫陽行氣解郁、溫陽扶正補虛等諸法。
劉某,男,52歲,2016年7月20日初診:右足間歇性跛行2年,靜息痛3個月。既往有高血壓10余年。2年前出現(xiàn)右下肢行走后乏力酸痛,間歇性跛行縮減至150 m,未予重視。3個月前出現(xiàn)右肢靜息痛,入夜痛甚。查體示右足蒼白,趾端青紫,足皮溫低,足背動脈(-),股動脈(+),股動脈雜音(+),肢體位置試驗Ⅱ/15 s,舌淡胖苔薄膩,脈滑。血管彩超檢查左ABI:0.58,右ABI:0.30。西醫(yī)診斷肢體動脈硬化閉塞癥,中醫(yī)診斷脫疽,辨證屬陽虛氣化不利、寒濕痰瘀阻絡,治以溫陽化氣、化痰袪濕、活血通絡。方以四逆湯合陽和湯加減:熟附片(先煎)10 g,干姜10 g,桂枝10 g,炙麻黃10 g,細辛3 g,鹿角霜10 g,白芥子10 g,當歸15 g,雞血藤30 g,地耳草15 g,炙甘草6 g,10劑水煎服。
2016年7月31日二診:治療10 d后右足冷痛感較前減輕,靜息痛也有所緩解,查右足蒼白,趾端青紫,足皮溫低,肢體位置試驗Ⅱ/30 s,舌淡胖苔薄膩,脈滑。方藥以加強溫陽之力:熟附片(先煎)15 g,干姜15 g,桂枝10 g,炙麻黃10 g,細辛3 g,鹿角霜30 g,白芥子10 g,當歸15 g,雞血藤30 g,地耳草15 g,炙甘草6 g,10劑水煎服。
2016年8月12日三診:服藥10 d后右足無明顯靜息痛,遇寒后略有疼痛。查右足潮紅,皮溫可,足位置試驗(-),舌淡,苔白,脈細。方藥以久病必有瘀,加強活血化瘀之品:熟附片(先煎)10 g,干姜10 g,桂枝10 g,蒲黃10 g,當歸15 g,雞血藤30 g,炙甘草6 g,10劑以鞏固療效。治療2個月隨訪患者足無疼痛,繼續(xù)給予溫陽行氣活血續(xù)服,預防復發(fā)。
按:肢體動脈硬化閉塞癥屬于中醫(yī)學“脫疽”范疇,主要表現(xiàn)為下肢的各種缺血癥狀。本病既有足冷蒼白、遇寒加劇、得溫則減、下肢乏力、神疲喜靜、舌淡胖、趺陽脈微等虛證之象,又有足趾紫暗、疼痛甚、苔膩等實證之候,當屬本虛標實。本病的發(fā)生正是由于人體陽氣虧虛、為邪所湊,阻于脈絡,陽氣不能流通布散,痰凝血液瘀滯為病。四逆湯乃張仲景為四肢厥逆、惡寒蜷臥、脈微細之證而設,用之有回陽救逆之效。況脫疽有四肢厥逆、畏寒身重、趺陽脈微欲絕之候,有是證用是方,故四逆湯為治療脫疽之要方。陽和湯為王維德治療鶴膝風、貼骨疽及一切陰疽之主方,具有溫陽與補血并用、祛痰與通絡相配,可使陽虛得補,營血得充,寒凝痰滯得除。兩方合用,標本兼顧,既能直達病之所又能迅速緩解四肢逆冷疼痛、畏寒身重之憂。加細辛溫經(jīng)散寒,助桂枝溫通血脈,雞血藤與當歸配伍加強活血通絡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