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花
[摘? ? ? ? ? ?要]? 古詩文是中職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在中職學校,語文古詩文教學存在一些問題,由于中職生的文化基礎差,對古詩文閱讀普遍不感興趣,學生不愛學,老師不愛教。在師生都不重視的情況下,導致了課堂教學單一,內容枯燥,師生互動少,學生厭學的現(xiàn)象。因此,中職語文老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方式,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對古詩文教學方面的一些探索與大家一起分享。
[關? ? 鍵? ?詞]? 古詩文;教學;中職語文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9-0220-02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中職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職業(yè)教育特色,遵循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規(guī)律,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要學習表達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格修養(yǎng)的古代經典詩文。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華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所以,在中職學校,我們也要重視古詩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對古代詩歌鑒賞的興趣。下面筆者就自己在這方面的教學上所采取的一些策略與大家進行分享。
一、介紹古代詩歌發(fā)展史,包括時代背景
鑒賞詩歌應知人論世,要想較準確地鑒賞詩歌,一定要讓學生對詩歌發(fā)展史有所認識,但中職生文化基礎薄弱,對這一塊的認知非常有限,因此這方面的知識亟待補充。鑒于這個特點,筆者按照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史的序列,選取《詩經》《楚辭》《漢樂府》及五言詩、魏晉南北朝詩和唐詩宋詞中的重要作品及詩人,進行專題介紹。比如講到唐詩,我們應講初唐、盛唐、中唐及晚唐的時代背景或重大的歷史事件及因之而產生相對應的詩歌風格、流派,可將其分為幾個專題加以介紹:初唐四杰及陳子昂,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孟浩然,邊塞詩人岑參、高適、王昌齡、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中唐新樂府運動和白居易、元稹,韓愈、柳宗元、劉禹錫、李賀、賈島、孟郊,晚唐李商隱、杜牧等。每一個專題均可按詩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決定講解時間的長短,有的一兩首足矣,有的可根據詩人不同的創(chuàng)作時期各選兩三首。講析時可逐句點評詩歌語言,講清寫作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塑造的形象,并穿插介紹一些古文化常識、文體常識等。日積月累,學生的腦海里基本上對中國詩歌發(fā)展史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對一些著名詩人的背景、風格也有所了解,也能基本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如:讀—思—悟,即明白字面意義—找出主題意象—探求深層意蘊等。
二、培養(yǎng)學生主動鑒賞詩歌的興趣及能力
在學生接受詩歌發(fā)展史知識的同時,我們還應讓學生主動參與實踐。這項工作可在教師介紹文學史一段時間之后,學生有了可示范的模型,便可在早讀課上進行。這時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愛的詩人及作品。要求學生事先將詩歌抄在黑板上,模仿老師介紹詩歌的背景資料,并逐句點評,鑒賞詩歌的遣詞造句是否精妙、寫作技巧如何、詩歌塑造的形象是什么、詩人抒發(fā)了什么思想情感等,這位同學介紹后還可讓臺下的同學補充點評,最后教師指導糾正和補充。我們也可以在課余時間里讓學生投入到古詩文的學習中來。例如建立一個“古詩文閱讀興趣小組”微信群或QQ群,在這個群里,大家可以分享自己古詩文誦讀的音頻,也可以分享對某一首古詩文的鑒賞。
這些工作有效地調動了學生鑒賞詩歌的積極性,大部分學生能認真查找資料,主動了解鑒賞詩歌的方法,還有很多學生認真做好筆記,盡可能多地積累詩歌鑒賞知識。
三、做一些詩歌鑒賞知識的專題講解
在進行了以上兩項工作以后,一些學生可能仍對詩歌鑒賞的知識模糊不清,或零碎的知識未形成系統(tǒng)。這時便需要對學生作一些專題講解,如文體常識、詩歌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詩人的風格流派、意象意境說、詩歌鑒賞的技巧等。這時我們應就此結合實例為學生做專題知識介紹。比如,關于詩歌鑒賞中表達技巧知識,我們可做如下歸納: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托物言志、細節(jié)描寫、比興手法等,還包括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比擬、借代、互文、夸張等,具體論述如下。
(一)表現(xiàn)手法
1.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直接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如唐朝詩人韋應物《賦得暮雨送胄》最后兩句——“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經過詩歌前面的鋪墊之后,詩人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離愁別緒噴涌而出,尾聯(lián)一改含蓄之風而直抒胸臆;我國古代詩歌更多采用間接抒情的手法,即通過對某些景物、某些事件有等的敘述、描寫或議論,含蓄抒發(fā)自己的感情。常見的有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典抒情。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痹~人通過問答,慨嘆綠肥紅瘦,將憐花惜春之情含蓄委婉地表達出來。
2.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
正面描寫即直接描寫人、事、物,側面描寫即間接通過別人的眼光、別的事物來敘述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主要人物或事件。如漢樂府,《陌上桑》對秦羅敷的描寫:“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殹I倌暌娏_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歸來相怨怒,當坐觀羅敷?!鼻八木渚褪钦婷鑼?,直接描寫了她的服飾之美。作者又以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tài)側面描寫了羅敷美麗的容貌,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3.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觀外物;言:表達;志:志向或思想情操。即借助具體的外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或思想感情。如陸游的《卜算子 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便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边@首詞就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陸游借梅來表達了自己決不與爭寵邀媚、阿諛逢迎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
4.細節(jié)描寫
對細節(jié)動作、細微生活情節(jié)的描寫即細節(jié)描寫。古詩中也較常用這一手法來敘事寫人或抒情。如唐朝張籍的《秋思》:“洛陽城里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痹娭械娜⑺膬稍娙酥患羧〖視鸵l(fā)出時在一個細節(jié)——恐匆匆說不盡“便”臨發(fā)有開封,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作者作客他鄉(xiāng)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深切思念。
5.比興手法
這是我國詩歌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手法。比即以此物比彼物,也就是打比方;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比興手法常同時出現(xiàn)在一首詩中。如《詩經》中的《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如《孔雀東南飛》的開篇“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本峭瑫r用了比興手法。比在詩歌中也以明喻、暗喻、借喻的形式出現(xiàn),但借喻較難辨析。我國傳統(tǒng)詩歌常用男女戀情、夫妻關系來比喻君臣、師生等社會關系,早在《楚辭》中就開始出現(xiàn)并在后來得以發(fā)展。如唐朝朱慶余《近試問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眉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敝鞈c余此詩投贈的對象,是水部郎中張籍,張籍長文學而樂于提拔后進,朱平日已得到他的賞識,臨到考試了,還怕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要求,因此以新婦自比,以新郎比張籍,以公婆比主考,寫下了這首詩,征求張籍的意見。
(二)修辭手法
1.比喻(已在比興手法中論述,恕不贅述)。
2.比擬:把甲事物模擬成乙事物來寫的一種修辭手法,包括擬人和擬物,使事物人格化,或使無生命的東西活躍起來,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能啟發(fā)人聯(lián)想,使人倍感生動有趣,同時還可以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使可愛者更可愛,可惡者更可惡。如劉攽《新晴》“青苔滿地初晴后,綠樹無人晝夢余。唯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贝嗽娋陀昧藬M人的手法將南風頑皮可愛表現(xiàn)得十分生動形象,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
3.借代:不直接說出來要說的人和事物的名稱,而借用和該人該事密切相關的人、事去代替。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聯(lián)想,加深印象。如上提到的李清照《如夢令》中的“綠肥紅瘦”,綠指代葉,紅代花;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孤帆”代指船。
4.互文:上下詩句的詞語在意義上互相呼應、補充,彼此滲透。如“秦時明月漢時光”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主人下馬客在船”則是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馬一起上船之意了。
5.夸張:故意夸大或縮小表達事物的某種特征或品格即夸張,它可以強烈表現(xiàn)作者對所有表達的人或事的愛憎感情,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與想象。李白的許多詩歌都用了這一手法。如《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就用了夸張表現(xiàn)了瀑布飛瀉而下的壯觀景象,飽含詩人對大自然神奇?zhèn)チΦ馁濏灐?/p>
四、集中進行詩歌鑒賞能力訓練
教學生咀嚼字詞,體會詩歌意境,學會捕捉信息及語言表達的能力,將理論指導付諸實踐。如寫一段百字以內的賞析文字或針對思想內容或針對表達技巧,或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詩歌的風格、流派、運用的手法、塑造的形象、表達的感情、營造的意境、與詩歌有關的文學文體常識、典故,或寫出對某些詩句的理解。在訓練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捕捉詩歌的隱形信息(文學常識、文化常識、詩歌表現(xiàn)手法、文言特殊語法現(xiàn)象等);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他們用一些術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如分析語言風格時可說行云流水、簡潔洗練、不飾雕琢、質樸清新、辭藻華麗、沉郁頓挫、飄逸不群等,評價主旨時可說言簡意豐、言近旨遠、意在言外、意境深遠、含蓄慰藉等。
以上是筆者培養(yǎng)中職學生詩歌鑒賞興趣的教學中所做的嘗試。通過兩年時間的努力,大部分學生覺得自己不僅加強了在古詩文閱讀方面的應試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文學修養(yǎng)。筆者認為只有用科學的指導方法,讓學生踏踏實實進行閱讀實踐,才能使他們對古詩文的鑒賞樹立起真正的興趣,從被動讀古詩到主動鑒賞古詩,從而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丁彩風.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2(24):165.
[2]游曉玲.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J].考試周刊,2018(81):35.
[3]陳偉峰.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興趣的嘗試[J].散文百家(下),2014(10):43.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