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蕓 翟慶文
[摘? ? ? ? ? ?要]? 由于盲童視覺功能受限,難以通過視覺通道模仿而形成適宜的行為舉止。因此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指導盲童按照建立人際互動意愿、建構主動探索意識、浸滲文明禮儀行為分步驟漸進培養(yǎng)其文明習慣,提高社會素養(yǎng),促進盲童養(yǎng)成教育順利進行。
[關? ? 鍵? ?詞]? 盲童;文明習慣;三步曲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8-0006-02
俗話說:澆花要澆根,育人先育心?!案笔且粋€人的習慣,“心”是人的心靈。良好的生活習慣、文明的社會行為對有視覺障礙的盲童來說,是“啟明”的雙翼,是生命之根。
盲童文明習慣的形成是以他們自己已有的行為方式和規(guī)則為基礎的。盲童善于思考,總會有一些獨特的想法和行為,但范圍總是在自己身上和身邊事物上打轉,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對公共場所中的行為卻難以習得,缺乏一定的自我約束力;在與人和諧交往方面,一部分盲童缺乏察言觀色,缺乏主動意愿和恰當行為。例如,課間,有的孩子一個人在走廊自言自語,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有的孩子自己轉圈玩;有的孩子抓抱同學沒有輕重,下手太“狠”,對自己和身邊孩子造成傷害;有的開關走廊的開關,用燈光刺激眼睛追蹤玩等。隨心所欲,不計后果,形成一些壞習慣。
好習慣是需要長期培養(yǎng)的,教師應該注重盲童的文明習慣培養(yǎng),其中在恰當的時間開展教育工作很重要,如在學生心情愉悅的時刻滲透培養(yǎng)教育,轉變壞習慣,形成好習慣,效果會更好。
教育專家孫云曉在《兒童教育就是培養(yǎng)好習慣》中說:“習慣是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一個過程?!痹陂L期盲童教育教學實踐中發(fā)現這個過程可以分為“三步曲”來進行。
一、建立人際互動意愿
盲童幼時無法透過視覺了解其他兒童在游戲時的狀態(tài),因此不易形成與同伴一起玩耍的動機與意愿。不僅如此,其他兒童在游戲過程中所發(fā)出的喧鬧聲,盲童不知緣由,可能會使他對同齡兒童感到恐懼、厭惡或排斥的情形。這給盲童與同伴的交往造成了心理隔閡,長此以往,他們會躲避交往,逃脫到自己的世界中。
要有和諧交往的機會,才能使用文明禮儀,鍛煉盲童與社會交往的能力,養(yǎng)成文明交往的好習慣。為避免他們逃避交往的行為,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與盲童建立良好的信賴關系,適時安撫盲童情緒,如在語言表達上經常鼓勵和贊賞他們的一些小成績,給盲童心理上以安撫。對盲童與同伴互動關系的促進切勿操之過急,在與成人互動的過程中加強自信心之后,再朝同伴互動的方向努力,如此循序漸進才能有效提升盲童與同伴互動或游玩的意愿。這一步是盲童學習社會化的重要基礎,有了自信和主動交往的意愿是盲童養(yǎng)成文明交往習慣的關鍵。
這一步可以總結為:創(chuàng)造師生交往機會,形成信賴和諧關系;適時安撫學生情緒,逐漸培養(yǎng)自信、自勵;創(chuàng)設生生互動機遇,生成主動交往意愿。
二、建構主動探索意識
主動是獨立自主的第一步,是調動自身潛能、推動個人發(fā)展、與外界聯動、打造新我的必經之路。
文明習慣有動作性習慣和智慧性習慣之分。動作性習慣相對簡單,指的是自動化了的身體反應和行為動作,形成時間短,易訓練。如飯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洗臉等。智慧性習慣需較長時期的訓練才能形成。智慧性習慣主要涉及思維方式、情感反應和心理反應傾向方面的內容。如語言講究文明、姿態(tài)符合禮儀、做事注意禮貌、言行實事求是、交流理解他人等。
盲童文明習慣的養(yǎng)成與社會看待他們的目光及他們在社會和家庭特殊目光下長期形成的被動的社會角色習慣有關。在成長過程中,從家庭到社會給予盲童成長的環(huán)境往往是缺乏主動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盲童的人生歷程一般是被動的、壓抑的狀況比較多。所以,盲童的智慧性習慣養(yǎng)成比普通兒童難度要大得多。主動意識是盲童解除視障禁錮形成獨立自主與創(chuàng)造性思想的唯一出路。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是由主觀意識控制的,只有建構主動探索的意識,才能有意控制不良習慣,形成良性習慣的意識。
這一步的關鍵可以概括為:飯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和洗臉,動作養(yǎng)成多重復,簡單動作成習慣;行為舉止講文明,實事求是要坦誠,主動交往多鼓勵,智慧性習慣漸形成。
三、浸滲文明禮儀行為
動作行為是盲童身體缺陷的一部分,因為他們從小難以通過視覺通道模仿而形成適宜的行為方式。盲童缺陷補償就是在行為上下工夫,在禮儀上多重復,在文明行為上多指導。
(一)手部觸覺觀察文明
當視覺上有障礙時,手部的觸覺化觀察便成為盲童代替視覺的主要通道。手是盲童探索世界的媒介,俗話說“手是盲人的眼睛”。在使用觸覺的過程中,盲童開始是分不出輕重、軟硬、臟凈和好壞的,觀察事物也往往片面化,缺乏完整性。在人體觀察、電器開關等方面存在一些不文明和危險動作。如有兒童習慣性摳鼻子、摳肚臍、摳屁股、愛好開關電器等。
在教導盲童用手部觀察事物時,要引導他們分清動作的是非好壞和安全。哪些是文明動作,哪些是不文明不該做的,在觸摸時要分清對象是誰,還有觸摸時要分清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等,對電、火、刺、酸等危險性東西不去觸碰,學會保護自己的手。
這部分可以總結為:愛護盲童的手,觸摸分清輕重;注意安全好壞,區(qū)分軟硬臟凈;不亂摳摸身體部位,電、火、刺、酸不碰。
(二)基本動作和行走姿勢文明
當視覺有障礙時,面部表情和肢體的動作會減少,進而影響盲童身體面部動作的整體性發(fā)展。如跑、跳、敬禮、伸直手腕、彎曲膝蓋等簡單動作,有些學生咧嘴、按壓眼睛,有些學生身體亂晃搖擺等,盲童都有不同程度的異形動作。要給盲童講明白,按壓眼睛等動作容易引起細菌感染等疾病。盲童有時出現身體前后大幅度搖晃動作,將手在眼前不斷晃動的動作,在明眼人看來有些怪異,實則是他們受到視覺的限制導致身體活動量不足,因此容易沉浸在刺激身體的自我感覺活動中。要通過多和學生做韻律操,在活動設計上讓盲童感受活動肢體的愉悅。讓他們充分進行肢體運動,提供與外界環(huán)境互動的機會,感受開心的體驗。再者教師指導動作的幅度要變小,使盲童能夠想象和觸摸得到動作的范圍,如此把盲童的一些習慣性的、難看的或不文明的動作逐步改善。
這一步的要點為:咧嘴揉眼要控制,面部表情多笑容;肢體運動機會多,充分參與多快樂。
(三)衛(wèi)生習慣文明
在教室里經常聞到有盲童身上發(fā)出的異味,有的頭發(fā)上有頭屑,有的不穿襪子有腳臭。盲童衛(wèi)生習慣問題比較普遍,洗手、洗臉、刷牙、洗頭、洗腳、擤鼻涕或梳理頭發(fā)等生活上的基本動作與清潔習慣會出現不良現象。這是因為視覺障礙使盲童看不到家里大人如何經常打理自己的原因,家長如果不告訴盲童,盲童會“眼不見理還亂”。所以,很多日常衛(wèi)生習慣必須通過明眼人的語言告訴盲童,家長在做這些衛(wèi)生習慣時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為什么做,經常反復地強調做這些的必要性。學校為盲童專門開設了生活課、家政課,在學科融合中也結合實際滲透生活衛(wèi)生教育,家校達成共識,促進盲童個人衛(wèi)生文明。
這一步的要點是:師長說清每個環(huán)節(jié),教會學生打理生活;學科滲透家校共育,經常反復強調不輟。
良好習慣是一個人生活幸福的必備保障,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加速器。注重文明習慣養(yǎng)成是中外古今教育的共同傳統,是全球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我國核心素養(yǎng)得以落實的必經過程。只有不斷發(fā)掘盲童潛能,培養(yǎng)積極心態(tài),實踐“三步曲”于日常學習和生活中,互督導、同提醒,就能使盲童行為符合社會公德,形成長久的文明習慣,為他們今后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敏.盲文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0(3).
[2]許保生.盲童的語言弱點及訓練對策[J].現代特殊教育,2013(6).
[3]丁勇.辦好特殊教育:新時代特殊教育發(fā)展的主題、戰(zhàn)略及對策[J].現代特殊教育,2019(4).
[4]張茂聰,王寧.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特殊教育政策演進與邏輯[J].中國特殊教育,2019(3).
[5]鄭衛(wèi)華,張琦.低年級盲童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初探[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5(1).
[6]江洋.樹立學校德育整體化觀念[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5(3).
[7]王莉.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盲生整體素質[J].中國特殊教育,2002(4).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