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靈
校園欺凌問題的心理干預,要事前預防、及時處理與事后輔導并舉,欺凌者、受凌者與旁觀者的輔導并重。鑒于受凌者的被動處境以及其心理與行為受影響的不確定性,在把握校園欺凌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基礎上,評估欺凌事件對受凌者的心理影響,通過專業(yè)化的心理輔導使校園欺凌對受凌者產生的傷害最小化,可謂“重中之重”的工作。
一、校園欺凌的表現(xiàn)形式
校園欺凌包括打、罵、傳、嚇、毀等不同表現(xiàn)的行為,這些行為可概括為四種常見的類型,且?guī)追N欺凌形式也可能同時發(fā)生。在把握校園欺凌現(xiàn)象表現(xiàn)形式的基礎上,及時發(fā)現(xiàn)已經發(fā)生、正在發(fā)生、可能發(fā)生的欺凌事件和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是心理干預的基礎性工作。學??赏ㄟ^定期組織學生填寫問卷進行相關調查,判斷校園欺凌事件屬于哪種類型、嚴重程度屬于哪個等級,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
(一)物理欺凌
物理欺凌以對受凌者進行重復性的踢、打、推或損壞其物品等物理攻擊為特征。如:推撞絆倒、拳打腳踢、拉扯頭發(fā)、掌摑拍打,甚至使用管制刀具、棍棒等實施肢體攻擊;又如,有意毀壞、污損受凌者的文具、衣物等物品,強索金錢或物品等敲詐行為。
(二)言語欺凌
言語欺凌指對特定學生進行恐嚇、謾罵、譏諷等,包括:以言語挑逗受凌者;恐嚇、威逼受凌者聽從命令;畫侮辱畫、叫侮辱性綽號來嘲笑受凌者或惡意貶抑受凌者的體貌、性取向、家庭狀況或其他方面;傳播有關受凌者的閑言碎語或記錄、散布實施欺凌過程的文字、視頻信息等。
(三)關系欺凌
關系欺凌是利用同伴關系和社會操縱來欺凌他人,是一種以在群體中孤立和排斥受凌者為主要特征的間接欺凌。如:分派系孤立某些人,或在集體活動中實施歧視、排擠受凌者;傳播人際關系的謠言、告訴同伴不要和某人來往;讓受凌者遭遇麻煩,或令受凌者招致處分等。
(四)網絡欺凌
隨著網絡的普及,通過網絡途徑實施校園欺凌成為一種新的形式。如:發(fā)送威脅性的電子郵件恐嚇受凌者;在網絡平臺上發(fā)布令人難堪的圖文信息或音視頻資料以及傳播謠言;在社交媒體譏笑受凌者、轉載實施欺凌過程的信息,甚至創(chuàng)建仇恨網站等。
由于網絡欺凌在虛擬的空間進行,具有一些與傳統(tǒng)的當面欺凌不同的特征。一是時空的延展性,通過網絡可以在任意時間、地點“隨時隨地”實施欺凌;二是影響的擴大化,在網絡受眾接續(xù)傳播、信息量幾何級數(shù)擴散的作用下,被欺凌者可能“反復受凌”;三是身份的隱蔽性,借助網絡,欺凌者與被欺凌者不在同一現(xiàn)場,欺凌者不易暴露,對被欺凌者造成的傷害往往后果更嚴重、更長久。
二、欺凌事件對受凌者的心理影響
與校園欺凌對受凌者身體上的傷害相比,欺凌事件對受凌者心理方面的影響更為復雜、更難評估。受凌者長期遭受欺凌又缺乏合理的化解方式,容易導致消極心理堆積,還可能引發(fā)其他方面的問題。
(一)內向退縮
欺凌者選擇欺凌對象往往不是隨意的,帶有內向孤僻、膽小怕事、安靜羞怯等性格特征的人更易成為受凌者。受欺凌者的自我意識、心理控制水平本就相對較低,欺凌事件讓他們身心不適,又使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價值感進一步降低,極易產生恐懼、焦慮、抑郁等情緒適應或內化問題,并可能產生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安全感,形成習得性無助感甚至導致自我傷害行為。
(二)外化攻擊
一方面,內向退縮到一定程度,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受凌者會產生爆發(fā)性的攻擊行為。另一方面,經過校園欺凌事件后,部分學生可能出現(xiàn)認知偏差,或是對欺凌行為進行敵對歸因,認為擁有暴力才是強者、只有對抗才能解決問題,這樣也會產生“以暴制暴”的攻擊行為、反社會行為等外化行為問題,甚至從受欺凌者的身份轉變成欺凌者。
(三)社交問題
校園欺凌是學生群體間一種不良的人際互動,特別是言語欺凌、關系欺凌等。除個體的個性特征、體貌形象、行為方式等自身因素外,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家庭結構以及校園氛圍、師生關系等亦是校園欺凌的重要影響因素。當受凌者被迫退出主流群體、在同伴群體中被邊緣化時,往往感到孤獨無助、不知所措,嚴重者會產生人際交往障礙、社交恐懼等問題。
(四)學業(yè)問題
受欺凌者在遭受欺凌后感覺自己生活在無安全感的校園環(huán)境中,情緒緊張焦慮等都會影響其正常的學習與生活,特別是由于經常擔驚受怕而難以集中注意力學習,往往導致學習興趣減弱、學習成績下降、不想上學等學業(yè)方面問題。學業(yè)問題又會與社交、心理等問題交織,形成惡性循環(huán)。
三、受欺凌者的個別心理輔導
個別心理輔導針對性強,探討較為深入,通過專業(yè)的輔導技術可以有效化解受凌者的負性情緒、防止日后出現(xiàn)嚴重的心理適應不良和問題行為。
(一)心理熱線
心理熱線是一個傳統(tǒng)的心理輔導路徑。大部分受欺凌者受到欺凌后,雖有內心的恐懼、委屈、自卑感和挫敗感,卻往往因膽小、退縮而不敢報告給教師和家長。通過撥打熱線反映問題和尋求幫助,受凌者無須直接面對心理老師,可以在較為隱蔽、較少壓力的情境下進行傾訴。如加拿大的兒童求助熱線,每天24小時有人值班,幫助數(shù)千名學生減輕了心理壓力和負擔,緩解了校園欺凌對該群體的心理傷害和學習成績的影響。
對于受凌者,心理熱線咨詢可以循著“我們可以幫助你嗎—處境發(fā)生變化了嗎—如何避免不再發(fā)生類似事件”的思路進行談話,用以下幾個問題層層引導。
1. 發(fā)生了什么?——讓受凌者在傾訴過程中宣泄情緒、緩解壓力。
2. 這件事情對你有什么影響?——教師可適時表達同理心,引導受凌者勇敢面對問題。
3. 這件事情對你來說,最難接受的是什么?——這是個關鍵的問題,引導受凌者將心底深處最難以承受的事情表達出來,能加強心理干預的針對性。
4. 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你會覺得好受一些呢?——可以由教師提出有選擇性的建議方案,讓受凌者決定是否接受或選擇某一方案,但最好是引導受凌者自己思考、找到自己覺得可行的解決方案,教師適當給予鼓勵和支持。
(二)專題網站
當前網絡欺凌的危害呈現(xiàn)日益加劇的趨勢,“00后”又是網絡環(huán)境下成長的一代,因此,與之相對應的,可以建設反欺凌專題網站作為心理熱線的“升級版”,提供更“隨時隨地”、更“多樣化”的心理服務。
反欺凌專題網站可以設置校園欺凌知識介紹、案例分析、反欺凌論壇、反欺凌角色游戲、反欺凌技巧練習、在線監(jiān)測、在線咨詢等不同板塊,讓受凌者根據(jù)需要自主選擇。通過網站構建的反欺凌虛擬學習平臺,學生學習如何對抗霸凌者、保護自己、保護他人,并可以在模擬的校園欺凌情境中反復練習,待靈活掌握技能后遷移到日常交往中。
(三)面談咨詢
面談咨詢是更深入、更細致的心理幫助,既可采用言語溝通,還可輔以非言語信息交流;既可以進行心理疏導,還可以進行技能訓練;既可以只針對受凌者,也可以在適當?shù)臅r間點,把欺凌者與受凌者聚在一起,使雙方能夠面對面地解決問題。
面談咨詢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共同商討咨詢目標、制訂咨詢方案。通常,一次談話難以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因此需要進行追蹤訪談,一般每周一次,持續(xù)4到6次。下一次面談時,注意考察上一次面談所同意的目標進展如何、遇到哪些新的問題。在分別與欺凌者和受凌者個別談話的基礎上,若評估合適,可以讓雙方坐在一起面談,從而更有效地引導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并理解對方的內心感受,然后就如何建立良好的交往關系進行持續(xù)的輔導、跟蹤、監(jiān)測,確保徹底解決欺凌事件。
四、受凌者的團體心理輔導
若受凌者不愿意主動尋求幫助,個別心理輔導就難以實施。而且,心理輔導教師數(shù)量較少、需要面對的學生和問題卻不少,僅靠個別輔導可能出現(xiàn)顧此失彼的現(xiàn)象。為此,可以組織一些有針對性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來幫助受凌者。同時,個別心理輔導的效果,也需要回歸到實際生活環(huán)境中檢驗和提升,團體心理輔導有助于這一目標的達成。
(一)反欺凌互動訓練小組
幫助受凌者獲得社會支持、學會社交技能、形成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包括師生之間關系、同學之間關系等),是解決校園欺凌問題的關鍵。反欺凌互動訓練的目標就在于此,即:通過組建受凌學生輔導團體,運用小組合作法(Co-operative group work),建立和增強同伴支持,并在互動活動中練習基本的傾聽技能,學會理解他人觀點、恰當解決人際沖突等,改善和提高受凌者的心理適應水平。
1. 回想事件,體驗情緒。教師可運用指導語引導學生回想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或身邊的類似事件,喚醒情緒體驗。如:“在座的每位同學,在自己的校園生活中,都曾經有過被欺凌的經歷。有的同學被取了侮辱性的綽號;有的同學,被宿舍的舍友搞小團體而排斥在外;有的同學,被同桌威脅著做自己不想做的事……究竟你遇到的是怎樣的事呢?請大家放松,微微閉上眼睛,跟隨舒緩的音樂一起進入回憶。慢慢地,慢慢地,你開始記起來了,眼前的一幕逐漸清晰……”
2. 交流分享,引發(fā)共鳴。讓每位組員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來形容自己親歷欺凌事件時的心情,加深學生對校園欺凌的認識和感受,激發(fā)學生反欺凌的欲望。在分享過程中,引導學生設身處地聆聽,體會他人的感受。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感觸特別強烈的學生,分享的時候可能會情緒失控,教師要適時、適度給予情緒疏導,并關注是否需要在課后對其進行個別干預,避免造成二次傷害。
3. 模擬情境,練習技能。選擇交流分享中較為典型的某一欺凌事件,讓學生分角色把受凌者、霸凌者和旁觀者的情緒、行為表演出來,進行“情境教學”。通過再現(xiàn)校園欺凌的整個過程以及不同角色的具體表現(xiàn),尋找沖突和情緒管理、規(guī)避和解決校園欺凌的方法,選擇自己能夠接受的解決方案。在此階段,教師要注意學生的應對方式中的不成熟之處,點撥、引導他們在與同伴的互動中分析事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修正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并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運用換位思考、正確歸因、適度對抗等與人相處的技能,如:學會用冷靜、堅定、有禮貌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立場。
4. 反思領悟,改進行為。技能、方法、情感、態(tài)度,不僅需要學生親身探索與經歷才能獲得,還要反復練習才能學以致用。為了讓每個學生從不同角度感受,反欺凌互動訓練可以采取交叉分組、混合重組、改變情節(jié)走向等處理方式,讓學生自我展示、助人自助。這一階段,最有價值的是一些改變中的不適、互動中的沖突。對此,教學中可融入一些電腦游戲、虛擬場景,以“寓教于樂”的演練實現(xiàn)鞏固技能、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身心康復園藝活動小組
為受欺凌兒童創(chuàng)造機會,使之參與校內外的各種活動,將受凌者的關注點轉向不同的團體組織或社交活動,是幫助他們擺脫人際困境、走出欺凌陰影、學習社交技能的有效途徑。轉移受凌者的注意力,回應其個體活動和社會交往等身心多方面的需求,組織身心康復園藝活動小組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1. 修剪植物。受凌者在欺凌事件中往往積累了許多不良情緒,修剪活動可以實現(xiàn)一種宣泄,幫助釋放負性情緒。與此同時,植物的特質(香味、色彩、質感、肌理、造型等)可以刺激嗅覺、視覺、觸覺等感知覺,使人放松肌肉、平靜情緒,舒緩個體身體和心理的不適,改善受凌者焦慮、抑郁、恐懼的消極狀態(tài)。
2. 園藝活動。通過多肉葉插、葉片扦插、植物水培等活動設計,讓受欺凌青少年感受到植物頑強及蓬勃的生命力,從而在與植物互動的過程中,以植株作為借鏡,來回顧、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從而增強自身抗壓及抗挫能力。另一方面,充分運用活動過程中小組成員的分工協(xié)作和溝通交流,可以增強受凌者與同伴交往的活動能力。
3. 成果展示。利用園藝小組活動中產生的成果(如花藝創(chuàng)作、盆景設計、組合盆栽等),可以使受欺凌青少年直觀感受到自己的實體成就,也可以讓其他人看到受凌學生的成長力量,從而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增強其自信心。
此外,父母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他人”,科任教師是心理教師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如何將家長和教師納入校園欺凌問題的心理干預體系,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
(責任編輯:黃曉夏)
參考文獻
[1]陳琪,李延平.澳大利亞中小學校園欺凌治理研究[J]. 外國教育研究,2018,45(08):91-104.
[2]王嘉毅,顏曉程,閆紅霞.校園欺凌現(xiàn)象的校園倫理分析及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17(03):54-60.
[3]劉艷麗,陸桂芝.校園欺凌行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適應與問題行為及干預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17(05):60-66+95.
[4]馮幫,劉小云. 國外中小學反校園欺凌政策及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9):19-22.
[5]黃丹,林少妝.園藝治療之受欺凌青少年身心康復小組運用[J].社會工作,2018(04):48-5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