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軒 ,劉建春 ,張安榮 ,李萬春 ,楊天烈 ,李小華
(1.漢中市南鄭區(qū)水產工作站,陜西 漢中 723100;2.漢中市南鄭區(qū)畜牧獸醫(yī)技術推廣中心,陜西 漢中 723100;3.漢中市南鄭區(qū)梁山鎮(zhèn)花英生態(tài)種養(yǎng)家庭農場,陜西 漢中 723100)
漢中市歷來被人們稱為陜西省的“小江南”,具有發(fā)展稻鰍綜合種養(yǎng)得天獨厚的自然優(yōu)勢資源,2017年以來,漢中市南鄭區(qū)在探索產業(yè)扶貧中,通過組織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和貧困戶發(fā)展稻鰍綜合種養(yǎng)技術模式,取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效地輻射帶動了漢中市,乃至全省稻鰍綜合種養(yǎng)產業(yè)的發(fā)展。然而,泥鰍苗種供不應求,價格連年攀升,已成為制約稻鰍綜合種養(yǎng)產業(yè)發(fā)展的瓶頸,為解決這一難題,促進稻鰍綜合種養(yǎng)產業(yè)穩(wěn)步健康發(fā)展,近年來,由漢中市南鄭區(qū)水產工作站牽頭、組織區(qū)有關扶貧部門及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了臺灣泥鰍人工繁殖及育苗試驗探索,取得明顯成效,現就有關技術總結如下,以供同行參考。
親鰍培育池應為土池塘,環(huán)境安靜,水源充足,水質良好,進排水方便。面積1.5×667 m2左右,正常水深應保持在1.5 m左右。池底、池壁平整結實,以便于捕撈,又避免泥鰍鉆洞。池底淤泥20 cm左右,保水保肥,以便為泥鰍提供躲避不良環(huán)境的場所。
親鰍應選擇2齡以上較為理想,體質健壯,體色正常,活力強,無病無傷;一般應采用專池單養(yǎng)方式,每667 m2放養(yǎng)120 kg左右;親鰍放養(yǎng)前10 d,要對培育池進行徹底消毒,一般用生石灰消毒,生石灰用量為100 kg/667 m2左右。親鰍放養(yǎng)前可用每立方米水體20 g高錳酸鉀浸泡,以殺滅病原體;親鰍培育期間,應始終保持池水肥、活、嫩、爽。下池前,應給池中施好基肥,基肥一般為完全發(fā)酵過的豬、牛糞等有機肥,豬糞用量一般為400 kg/667 m2。親鰍放養(yǎng)培育期間,應根據季節(jié)和池水情況,靈活掌握施肥量,一般水色為黃褐色和綠褐色較為理想;池水應為中性或微堿性;親鰍培育中,一般應給親鰍投喂專用配合飼料,并適當搭配少量的浮萍,水溫15~17℃時,投餌量為泥鰍體質量的5%左右,水溫20℃左右,投餌量應為泥鰍體質量的6%左右,水溫25℃左右時,投餌量應為泥鰍體質量7%左右。投餌量白天應占日總投餌量30%左右,夜間占70%左右;親鰍培育期間,一般每2~3 d向池中沖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4~1/3左右,當水溫超過30℃時,更應注意向池中勤灌新鮮水;親鰍整個培育期間,要始終保持經常巡塘,做好放逃、防病工作,發(fā)現漏洞要及時堵塞,定期清掃和消毒食臺。
用于催產的親鰍,除應具備2齡以上、無病無傷、體質健壯、體色正常、體表黏液多條件外,雌鰍體長應為18~28 cm,體質量55 g以上,腹部渾圓膨大、有彈性。雄鰍體長應為15~25 cm,體質量45 g以上;催產時,做好親鰍的雌雄鑒別,也是保證泥鰍人工繁殖成功的關鍵技術之一。一般情況下,成熟的雌鰍個體明顯大于雄鰍,雄鰍較雌鰍個體扁瘦。在繁殖期,雄鰍身體后部(背鰭后)的兩側約上1/3處各有一條明顯的肌肉棱突起,手摸如筋線,雌魚則沒有;雌鰍胸鰭寬短,前端圓,呈扇形,第二、三軟鰭條長短基本相同;雄鰍胸鰭窄而長,第二鰭條基部有小骨板。
泥鰍人工繁殖時,一般采用一次性催產,催產時間一般應選擇在18:00—20:00較為理想;試驗顯示,用地歐酮和促黃體素釋放激素A2,即:采用100 mg地歐酮+0.5 mg注射用促黃體素釋放激素A2+250 mL生理鹽水配置的藥物催產臺灣親鰍,即可達到理想效果。注射時,一般采用背部(背鰭兩側旁)肌肉注射,深度為2~3 mm。雌魚50 g每尾約0.3 mL,雄魚 50 g每尾約 0.15~0.2 mL。
試驗表明,親鰍產卵受精一般采用干法授精較為理想。干法人工授精時,雌、雄親鰍的比例應為5∶1~8∶1為好;催產后,當發(fā)情的雌、雄親鰍劇烈追逐時,即可將親鰍從催產網箱或催產池中捕起,放人塑料水桶中待產,然后手持紗布或毛巾將親鰍裹住,再用手由腹部向后部生殖孔擠壓雌、雄親鰍腹部,將卵子擠入干燥無菌的瓷盆或塑料盆內,與此同時,將精子擠入已擠好的卵子中,并用羽毛輕輕攪拌卵子和精子,使其混合均勻,約10 s后,再將完成授精過程的卵子漂洗幾次,溢出血水,即可將受精卵迅速倒入孵化桶中孵化。
受精卵放入孵化桶后,必須同時打開納米曝氣裝置,強烈的氣壓不僅增加溶氧量,同時又使受精卵保持運動狀態(tài),以免造成卵粒堆積缺氧死亡。孵化水溫24~25℃時,受精卵大約經30 h的孵化開始出膜。剛孵出的鰍苗體長約2~3 mm,呈垂游狀態(tài),2~3 d后,鰍苗體長達5 mm左右,呈平游狀態(tài),鰍苗已經能夠自由游動,并開始覓食,此時,應開始投餌,投餌以少量多次為好,避免殘餌過多污染水質。泥鰍苗的開口餌料可用泥鰍電解多維+復方黃芪多糖+水產專用飼料發(fā)酵劑+麥麩等配制,也可以投喂熟蛋黃、豆?jié){等。
試驗表明,親鰍培育是泥鰍繁殖成功的基礎,也是繁殖成功與否的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之一。親鰍培育的整改過程,就是要創(chuàng)造一切有利條件,增強親鰍的體質,促進親鰍性腺發(fā)育成熟。親鰍培育要根據泥鰍的生物學特點、不同季節(jié)環(huán)境、泥鰍不同時期發(fā)育的需要等盡量為親鰍發(fā)育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條件,才能使泥鰍繁殖達到預期的目的。
試驗顯示,臺灣泥鰍人工繁殖時,當水溫達到22℃以上時即可進行催產;準確掌握效應時間是提高催產率、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技術關鍵,正常情況下,一般效應時間在13~15 h之間;孵化水溫18~28℃,較為理想。
實踐證明,臺灣泥鰍人工授精時,擠卵、采精及授精操作整個過程,一定要細心快速,同時,要避免在陽光直射下進行,以免造成紫外線殺傷卵子和精子,影響受精率和鰍苗質量;采用干法授精,從擠卵、采精、精卵混合、攪拌受精、漂洗受精卵、到最后倒入孵化桶中孵化,應盡量在5~10 min完成,否則,會影響卵的受精率。
鰍苗孵出2~3 d后,開始覓食,此時,一定要及時給鰍苗提供適口的開口餌料,這是提高鰍苗成活率的關鍵;選擇合適的開口餌料對鰍苗成活率影響較大。試驗表明,鰍苗的開口餌料可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靈活選擇,但對比顯示,選用泥鰍電解多維+復方黃芪多糖+水產專用飼料發(fā)酵劑+麥麩等配制的開口餌料,既能滿足鰍苗的營養(yǎng)需要,達到鰍苗適口的要求,原料來源方便,配置技術易于掌握,是鰍苗較為理想的開口餌料。用鰍苗開口餌料在室內培育鰍苗3日齡后,只要室外池塘水溫等條件滿足鰍苗的需要,應及時將鰍苗放養(yǎng)在室外池塘中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