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梅,袁麗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第一人民醫(yī)院,山東臨沂 276100)
下肢骨折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當前多手術治療,雖然能緩解患者癥狀,但是術后易誘發(fā)下肢靜脈血栓、壓瘡等并發(fā)癥,增加心理負擔,影響手術效果[1]。因此,找尋安全、高效的護理措施,對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促進早日康復意義重大?;诖?,該文對該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108例下肢骨折患者進行分析,探討了循證護理的應臨床作用,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下肢骨折患者108例,數(shù)表法分成2組:54例試驗組中,女 24例,男 30例,年齡 26~67歲,平均年齡(42.6±2.5)歲;骨折類型:股骨骨折 20例,脛骨骨折16例,脛腓骨骨折10例,髕骨骨折8例。54例對照組中,女25例,男29例,年齡27~67歲,平均年齡(42.7±2.6)歲;骨折類型:股骨骨折 21例,脛骨骨折17例,脛腓骨骨折9例,髕骨骨折7例。2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比較。
(1)納入標準[2]:經(jīng) CT、X 線檢查確診,均手術治療,簽訂同意書;(2)排除標準:精神障礙患者;手術禁忌患者;重要器官病變患者。
對照組實施基礎護理,如指導飲食和訓練,健康教育,按摩肢體;試驗組實施循證護理,包括如下幾方面。
1.3.1 組建循證小組 由護士、護師、護士長等共同組建循證小組,講解和循證護理相關的知識。同時,結合以往的工作經(jīng)驗和相關文獻,分析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原因,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1.3.2 措施實施 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和止血帶、下肢肌肉松弛、下肢牽拉、肢體活動減少等因素相關,為有效該病癥的發(fā)生,可從以下幾點進行:(1)術前全面評估患者情況,講解高血壓、高血脂等疾病知識及下肢靜脈血栓的病發(fā)原因、預防措施,消除心理負擔,提高依從性。(2)術后根據(jù)患者情況提高肢體,更換體位,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預防壓瘡、下肢靜脈血栓的出現(xiàn)。(3)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強化肢體功能的康復訓練。密切觀察下肢溫度、腫脹、顏色、運動改變等情況,異常后即刻上報醫(yī)生并幫助處理。(4)對于肢體腫脹或既往靜脈血栓史患者,于術后第二天熱敷或按摩足部排腸肌。需注意的是,該操作應該盡量避開切口,預防切口感染。(5)于術前、術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用藥期間觀察切口是否出血,引流管引流的顏色和總量。另外,監(jiān)測患者體征變化,異常后通知醫(yī)生針對性處理。手術結束后,用雙下肢氣壓按摩,預防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6)指導患者功能鍛煉,促進靜脈血流。患者麻醉消退后,護士指導和鼓勵患者進行雙側背伸、踝關節(jié)踝泵、背曲等運動,同時訓練股四頭肌的收縮功能。待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指導盡早下床活動。對于需要臥床治療的患者,每2 h翻身1次,盡量開展股四頭肌、腓腸肌等關節(jié)的收縮訓練,2~4組/d,30次/組,并根據(jù)患者的耐受情況,適當增加活動量,加快血液循環(huán),促進盡早康復。
(1)觀察2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以下肢靜脈血栓、便秘、壓瘡、泌尿系統(tǒng)感染為代表;(2)用SF-36量表評估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以社會、心理、生理、健康狀況為代表,分數(shù)越高表明質量越好;(3)觀察2組護理滿意率,用自制問卷判定,分為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滿意率=滿意率+比較滿意率。
選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并發(fā)癥、護理滿意率屬于計數(shù)資料,生活質量屬于計量資料,分別用[n(%)]、均數(shù)±標準差(±s)的形式表示,分別實施χ2檢驗、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2 患者生活質量比較[(±s),分]
注:和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社會功能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健康狀況試驗組(n=54) 護理前護理后t值 P值對照組(n=54) 護理前護理后t值P值59.62±6.25(85.60±10.05)*16.131 0.001 59.70±6.18 72.33±9.65 8.099 0.001 41.50±6.41(88.03±12.59)*24.202 0.001 41.56±6.39 73.36±9.21 20.846 0.001 46.69±4.35(88.69±11.48)*25.140 0.001 46.72±4.41 75.52±9.85 19.610 0.001 56.63±4.80(88.02±10.69)*19.685 0.001 56.70±4.88 76.03±10.05 12.714 0.001
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6%,和對照組的20.4%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護理后,2組生活質量評分提高,且試驗組優(yōu)于對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試驗組護理滿意率為96.3%,和對照組的83.3%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患者護理滿意率比較[n(%)]
下肢靜脈血栓是下肢骨折術后常見并發(fā)癥,是由下肢靜脈回流壓力降低,導致靜脈血流凝固。若不給予及時、有效的處理,不但會延長住院時間,還會影響肢體功能。既往研究證實,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和高齡、止血藥使用、長時間臥床、合并基礎疾病等因素相關[3-4]。因此,結合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因素,制定有效的預防性措施,成為當前的研究重點。
在護理學中,循證護理是一種新的領域,來源于臨床,又高于臨床,要求護理人員更好地展現(xiàn)理性思考,并找尋更多依據(jù)支持護理。一般情況下,循證護理是結合患者意愿、個人知識、臨床研究等方面,對臨床護理措施進行綜合、全面的考量,以此滿足現(xiàn)代化的護理要求[5]。而且,在循證護理的實施中,多將護理問題作為出發(fā)點,結合以往經(jīng)驗、患者需求,使護理人員能在實際工作中使用間接或直接經(jīng)驗,預防盲目工作,保證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該研究中,將104例下肢骨折患者分組對照,其中試驗組采用循證護理,從組建循證小組、措施實施兩個方面著手,不但保證著護理方案的可行性,還規(guī)范著護理流程,消除著不良情緒,提高著活動能力[6]。同時,循證護理措施的實施,還能改善護患關系,預防術后下肢靜脈血栓、泌尿系統(tǒng)感染等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提高服務質量。結果顯示,2組患者術后均出現(xiàn)壓瘡、下肢靜脈血栓、便秘等并發(fā)癥,其中試驗組發(fā)生率為5.6%,比對照組的20.4%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結合以往經(jīng)驗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措施,能有效預防術后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護理后,2組生活質量評分得以變化,其中試驗組評分比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且,2組的護理滿意率也有差異,說明循證護理能充分體現(xiàn)患者愿望,使得護理人員更加貼近患者,從而提高護理滿意率,促進術后康復[7]。
綜上所示,于下肢骨折護理中實施循證護理,能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