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曾俊,王穩(wěn),代敏,陳芳媛,楊建明
(三峽大學人民醫(yī)院宜昌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宜昌443000)
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也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長期高血糖狀態(tài)下可導致靶器官損傷,引起糖尿病慢性并發(fā)癥,進而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和生命安全。心臟是糖尿病常見的受累器官之一,心臟病變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冠心病、心臟自主神經病變、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患者心臟并發(fā)癥的三種表現(xiàn)形式,前兩者臨床比較常見,但糖尿病心肌病卻未引起足夠重視[2]。
糖尿病心肌病是由糖尿病直接引起心功能不全,病變早期表現(xiàn)為左室肥大、舒張功能不全,左室射血分數(shù)正常。隨病情進展,左室收縮功能不全、射血分數(shù)下降,最終出現(xiàn)全心力衰竭。盡早干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但由于早期癥狀不明顯,很難確診。因此尋找靈敏度高、特異性好的診斷指標具有重要意義。環(huán)氧化酶-2(COX-2)廣泛存在于內皮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和心肌細胞中,其水平變化與心肌損傷有關[3-4]。本研究旨在分析COX-2水平和脂代謝指標在糖尿病心肌病患者體內的變化特點及意義。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46例,設為觀察組。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范圍34~65歲,年齡(45.7±8.9)歲。糖尿病心肌病的納入標準:(1)符合糖尿病心肌病診斷標準:有明確糖尿病史和心臟擴大、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絞痛等癥狀中任意一項;(2)年齡32~65歲。
選取同期單純糖尿病患者40例,設為對照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范圍33~65歲,年齡(45.0±9.8)歲。對照組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5]2007年版中的糖尿病診斷標準;(2)年齡32~65歲;(3)無糖尿病心肌病。
兩組排除標準:(1)近1個月內未發(fā)生糖尿病急性并發(fā)癥;(2)合并心肝腎功能不全、心腦血管病變及免疫缺陷性疾病者;(3)合并精神疾病及惡性腫瘤者;(4)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5)2周內有炎癥、感染性疾病者;(6)高血壓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先天性心臟病、心包疾病等。兩組患者年齡和性別構成比具有可比性(P>0.05)。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且研究方案經宜昌市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檢測方法所有患者均于入院后抽取空腹靜脈血,采用日本日立株式會社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血脂指標水平。另取一份血標本,3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腦鈉肽(BNP)、環(huán)氧化酶2(COX-2)、血管緊張素轉移酶2(ACE2)、基質金屬蛋白酶組織抑制劑-2(TIMP-2)、基質金屬蛋白酶-1(MMP-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檢測儀器為美國伯樂公司RT6800多功能酶標儀,試劑盒購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操作。
采用飛利浦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進行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測定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E峰/A峰等指標。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指標采用x±s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病程比較 觀察組患者病程[(9.86±2.12)年]長于對照組[(5.14±1.88)年],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850,P<0.001)。2.2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TC、TG、LDL-C水平高于對照組,HDL-C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脂指標水平比較(x±s,mmol/L)
2.3 兩組患者 BNP、COX-2、MMP-1、ACE2、TIMP-2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BNP、COX-2、ACE2、TIMP-2水平高于對照組,MMP-1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 BNP、COX-2、MMP-1、ACE2、TIMP-2水平比較(x±s)
2.4 兩組患者心肌酶、LVEF、E峰/A峰比值水平比較 觀察組患者CK-MB水平高于對照組,LVEF、E峰/A峰比值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心肌酶、LVEF、E峰/A峰比值水平比較(x±s)
糖尿病是全球范圍內的嚴重公共衛(wèi)生問題,具有發(fā)病率高、并發(fā)癥多等特點,不僅給患者造成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給社會醫(yī)療資源造成沉重的負擔[6]。糖尿病性心肌病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心肌功能損害,屬于糖尿病的慢性微血管并發(fā)癥。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細胞發(fā)生損傷,引起心臟結構異常、左心室肥厚、舒縮功能障礙等病理改變[7]。臨床表現(xiàn)為心絞痛、進行性心功能不全,由此引起的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8]。
糖尿病心肌病的發(fā)生機制比較復雜,有研究認為心肌增肥增厚、心肌纖維化、心肌脂肪沉積等參與病變的發(fā)展[9]。但由于糖尿病心肌病的早期癥狀并不明顯,往往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目前臨床上對于糖尿病心肌病尚無統(tǒng)一的診斷方法,心肌組織病理改變是診斷糖尿病心肌病的直接證據(jù),但心肌活檢屬于有創(chuàng)操作,目前尚不能普及開展[10]。超聲心動圖、血清學標志物檢查是應用前景較好的無創(chuàng)診斷方法。尋找特異性、敏感性均較好的血清學標志物是目前糖尿病心肌病的研究熱點[11]。
有研究認為,心肌脂肪沉積參與糖尿病心肌病的發(fā)生和進展,這與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隨脂質代謝紊亂狀態(tài)有關[12]。本研究中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糖尿病病程長于單純糖尿病患者,TC、TG、LDL-C水平高于單純糖尿病患者,HDL-C低于單純糖尿病患者;LVEF、E峰/A峰比值水平低于單純糖尿病患者;CK-MB水平高于單純糖尿病患者。這一結果提示,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明顯下降,脂質代謝紊亂程度更加嚴重,糖尿病病程長者更易發(fā)生糖尿病心肌病。這是由于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機體糖脂代謝紊亂持續(xù)加重,使心肌局部沉積大量的脂肪,進而引起心肌細胞損傷、心功能下降。
BNP是由心室肌細胞分泌的一種血管活性多肽類物質,在心室壓力、室壁張力增加時大量合成,并釋放入血,是臨床常用的心肌損傷敏感指標之一[13]。有研究認為,局部炎性損傷可能是引起心功能損傷的原因之一,COX-2是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過程中的限速酶,廣泛存在于內皮細胞、血管平滑肌細胞、心肌細胞,可引起炎性刺激,進而引起或加重炎性反應[14]。膠原網絡增生、重建是引起心肌纖維化的組織學基礎。MMP-1可降解細胞外基質,抑制膠原沉積。TIMP-2是MMP-1的天然拮抗劑,可抑制MMP-1作用[15]。ACE2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同源物,可降低胰島素受體酪氨酸激酶活性,與其特異性受體結合后可參與胰島素抵抗、炎性反應、細胞增生、血管內皮損傷等過程[16]。
本研究中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血清BNP、COX-2、ACE2、TIMP-2水平高于單純糖尿病患者,MMP-1水平低于單純糖尿病患者。這一結果提示,糖尿病心肌病患者TIMP-2、MMP-1比例失衡引起心肌結構、功能發(fā)生改變,引起心肌肥大、膠原沉積、心肌纖維化等病理改變,進而引起心功能異常,心室壓力、室壁張力增加,導致血中BNP水平升高。COX-2、ACE2可通過血管內皮損傷參與心室重構過程。因此可將上述指標聯(lián)合檢測作為糖尿病心肌病的輔助診斷指標。
綜上所述,糖尿病心肌病患者體內BNP、COX-2、ACE2、TIMP-2水平顯著上升,心功能指標下降,且脂代謝指標改變較為明顯。在今后的臨床工作中可將上述指標聯(lián)合檢測用于糖尿病心肌病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