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薛靜
聽覺是人類與外界溝通的橋梁,正常的聽覺能力是兒童語言、學習能力發(fā)展及與人溝通的基本條件。聽力損失對兒童影響深遠。聽障兒童由于聽力損失,導致長期生活在無聲或少聲的世界里,因此,他們的內心處于封閉或半封閉狀態(tài)。他們渴望與外界溝通,但是又因受限于聽力障礙,不知如何與外界溝通,語言發(fā)展滯后,導致其不知道如何關心、愛護他人及與他人友好相處,常表現(xiàn)出害怕、不自信、自私等行為,這對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非常不利。
聽障兒童因聽力受損而導致心理、人格發(fā)育等方面都存在困擾,表現(xiàn)出不愿與人交流、缺乏安全感、自卑,甚至有些孩子會產生消極、抵觸、自我封閉的嚴重后果[1]。究其原因,造成聽障兒童情感障礙的根源主要為以下兩點:一是因聽力受損,而導致他們無法與外界良好地溝通;二是入園前聽障兒童家長忽視了與孩子的情感交流,覺得“反正他們也聽不到,溝通有什么用?”[2]。事實上,聽障兒童對于情感的需求更加強烈,他們渴望交流、被理解、被關心和愛護。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3]: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磋砣,失去的將永遠無法彌補。為了讓聽障兒童擁有快樂健康的童年,避免造成兒時情感缺失,也為了孩子今后身心的健康發(fā)展,讓他們學會關心,學習合作,樂于與人分享和建立自信心,需要加強聽障兒童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影響,把積極、良好的情感品質施加在受教育者身上,并幫助其克服消極的情感,使其身心獲得全面而健康發(fā)展的心理教育[4]。聽障兒童情感教育,是指以聽障兒童為中心,以情感為基調,教師努力引導聽障兒童在知識和情感方面取得積極地進步,從而促進聽障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向正常人的狀態(tài)發(fā)展[5]。
聽障兒童與健聽兒童之間、聽障兒童彼此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教學的難度成倍遞增。
聽障兒童由于聽力和語言發(fā)育緩慢,因此,他們接受外界信息并反饋的時間較長,有的孩子也許要1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會有所改善,因此,教學中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愛心。
聽障兒童情感教育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長,同時對于聽力康復也有積極的輔助作用。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以良好的情感教育為基礎,聽障兒童在康復教學過程中,會表現(xiàn)得更加主動、積極和充滿自信,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情感教育是兒童認知的需求。情感是認知發(fā)生的原生動力,對于兒童認知的啟發(fā)有積極的導向作用;此外,情感還是認知發(fā)展的再生動力,可以不斷推動兒童認知的遞增、互動和整合。情感教育是兒童情感的需求。3~6歲兒童對于外界環(huán)境處于探索和發(fā)掘階段,他們缺乏自信心,不懂得分享、關愛他人,而情感教育會及時地給予孩子鼓勵和溫暖,并積極引導孩子關心、愛護他人,與人友好相處等,有助于兒童情感的積極發(fā)展。情感教育是對教育原點的回歸。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3]。由此可知,教育的目的并非僅僅“教書”,而是要將“育人”,把人的生命感、價值感“喚醒”,這其中就滲透著情感教育的內容。因此,將情感教育融入幼兒教學中,才是對“生命”教育原點的回歸。
我國聽障兒童康復教學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已經較為成熟,有一系列完善的教學流程和教學方法,當下將情感教育融入聽障兒童康復教學是必然趨勢。就情感教育而言,首先應建立在康復教學的基礎上,開展豐富多彩的情感教育方式,有助于建立有序的康復教學秩序,促進康復教學師生的互動,通過尊重與信任,培養(yǎng)聽障兒童的自立和自信,從而提高康復教學的效果。
聽障兒童情感教育面對的群體具有特殊性,由于聽力受限,他們與健全兒童有諸多不同,因此教學的差異性較大。此外,聽障兒童的聽力受損情況也不盡相同,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一個班級中孩子的聽力狀況都有所差異,需要老師針對每個孩子采取不同的情感教學方法。首先,應在聽障兒童聽覺培養(yǎng)的基礎上,對其進行聽能管理,保證其良好的聆聽條件。其次,給予各種信號刺激,使其能夠接受語音、音樂、韻律能不同形式的刺激。筆者總結了以下情感教育方法。
聽障兒童離開熟悉的家庭環(huán)境,進入聽力康復培訓機構,接受系統(tǒng)的康復教育,最初陌生的環(huán)境會讓他們感到孤單、害怕,再加上無法良好地與人溝通,更增加了其內心的苦悶。因此,為了盡快讓聽障兒童融入環(huán)境,教師應盡力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溫馨的教學環(huán)境,如在教室里裝飾豐富多彩的貼畫,擺放各式各樣的玩具,挑選淡粉色或淡綠色等活潑的顏色窗簾等,這樣可以潛移默化地消除孩子緊張的情緒,更好地適應新環(huán)境[6]。此外,教師溫柔的話語、溫暖的笑容和擁抱等也可以讓聽障兒童感受到溫暖和愛意,舒緩其壓抑的心緒,激發(fā)其對老師及教學內容的喜愛。
聽障兒童康復機構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有計劃、合理、有序的教學活動,如春天的時候可以外出“探春”,秋天尋覓秋色,冬天擁抱雪花等,讓聽障兒童親近自然,回歸生活,并為他們提供接觸自然與社會的機會,從而使孩子釋放天性,獲得真切情感體驗的機會。此外,還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親子互動活動,在活動中既可增進親子關系,又可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集體觀念。
對于聽障兒童而言,進入康復機構接受聽力語言康復,班集體是他們展示自我能力的最好舞臺,豐富的集體活動,使他們意識到每個人都是班集體的主人。與此同時,教師應當讓聽障兒童在參與集體活動過程中,形成一股友善團結的力量,使他們彼此了解、幫助、合作和互愛。此外,適時地抓住每個情感教育的機會,收效會更顯著,如為過生日的孩子唱生日快樂歌,為全勤的孩子頒發(fā)全勤寶寶獎等多種形式的班級活動。由此,可以增進聽障兒童的社會性情感,有助于其更好地融入社會。
聽障兒童情感教育與聽力語言康復一樣,需要康復機構和家長的共同努力,只有“雙管齊下”才能事半功倍。因此,康復機構和家庭教育必須達成一致,否則將前功盡棄。多年來,筆者接觸過的聽障兒童家長,大多數都非常配合康復教學安排,但仍有少數家長抱著“把孩子交給你們,就算萬事大吉”的態(tài)度,嚴重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開展。為此,作為教師有必要主動與家長溝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通過建立QQ群或微信群的方式,及時與家長溝通交流,發(fā)揮“家園共育”的方式,將情感教育滲透到聽障兒童生活的點點滴滴。
聽障兒童康復教學離不開情感教育,以“無形代替有形”,讓聽障兒童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自強、自信、富有愛心和團隊精神等優(yōu)秀品質,對于孩子的身心發(fā)育和美好未來都有著積極的作用。良好的情感教育對于聽障兒童今后回歸主流社會及聽障兒童康復教學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