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當年,金兵攻宋,秦檜和他老婆一起被金兵綁走,在金國住了一段時間,又一起返回大宋。回去的路上,秦檜跟老婆吵了一架,老婆很生氣,指著他的鼻子說:“我嫁到你們秦家,那可是明媒正娶,光嫁妝就值20萬貫,有什么對不起你的?現(xiàn)在你當個破俘虜,竟想把我扔在半路上??烀愕牧夹?,是不是叫狗吃了!”
秦檜的老婆王女士很有背景,她的爺爺在宋徽宗一朝當過宰相,她的姑表姐就是大名鼎鼎的女詞人李清照??墒撬貦u吵架時,這些背景一概不提,只說自己的嫁妝值多少錢。
她的嫁妝值多少錢呢?銅錢20萬貫。北宋末年,按銅錢在開封地區(qū)的綜合購買力,銅錢1文等于人民幣1毛3分錢;1貫是1000文,相當于130元;20萬貫,就是2600萬元。陪嫁如此驚人,怪不得王女士盛氣凌人。
宋朝后期,尤其江南一帶,女生出嫁時,父母花到嫁妝上的錢,要比男方父母花的彩禮錢多得多。當時常見的嫁妝,除了金銀首飾,還包括成串的銅錢、成箱的布匹、成籠的衣服、成套的家具。有條件的家庭甚至還用地皮和房子給女兒做嫁妝,例如南宋有個叫鄭慶一的女孩出嫁,嫁妝單子里就包括500畝土地、30間商鋪,還有10萬貫銅錢。相比而言,秦檜老婆王女士價值20萬貫的嫁妝倒顯得少了一些。
女方父母之所以要備下這么多的嫁妝,一是攀比,怕嫁妝少了被人笑話;二則是為了提高女兒在婆家的經(jīng)濟地位——嫁妝越多,在公婆和丈夫面前越有發(fā)言權(quán);當然還有第三條原因:根據(jù)宋朝法律,嫁妝是已婚婦女唯一可靠的純私人財產(chǎn),公婆、丈夫以及丈夫的族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動用。
當父母的給女兒辦嫁妝不惜血本,當女兒的自然也對到手的嫁妝珍惜備至。過門之前,女方父母會在婚約后面列一張密密麻麻的財產(chǎn)清單;過門之后,新媳婦為了自己的嫁妝不被婆家染指和瓜分,還會要求婆家的人去祖廟里發(fā)個聲明,向歷代祖先講清楚這個媳婦帶來了哪些東西,而且這些東西是非媳婦同意不能動用的。總而言之,為了保護已婚婦女僅有的那點財產(chǎn)權(quán),不光得有婚前公證,還得有婚后宣誓。
王女士跟秦檜結(jié)婚之前,估計少不了對她的嫁妝做一番公證,而在婚后漫長的夫妻斗嘴生涯里,她大概不止一次拿出過這個公證,以此來證明她理應(yīng)得到丈夫的尊重。這個場景,乍看很惡俗,仔細想很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