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小學時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將影響他的終身。而一個人“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將對他的“思辨能力”、“人文修養(yǎng)”以及“人生格局”產(chǎn)生重大的影響。我們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模塊,即閱讀,“閱讀”是培養(yǎng)小學生思維能力,開發(fā)其智力的重要模塊,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就是其“思維能力”。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核心素養(yǎng)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5-8877(2018)32-0010-01
1.不同的文體,不同的閱讀方法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教會小學生區(qū)分該篇文章的文體,并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及不同的閱讀方法來教小學生應對此文。
遇到一篇閱讀,應首先帶領小學生把文章讀兩到三遍,將生僻字解決,讀通句意,帶他們疏通文意,然后將文中難的字詞給他們講明白意義,最后學習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是記敘文的話,帶領他們找出時間、地點、人物、環(huán)境、起因、經(jīng)過、結果,這篇閱讀講了一件什么事,是從哪里開始講的,又是在哪里結束,講了幾個人物,這幾個人物都分別做了什么事,從這些事中我們學習到了什么道理,我們以后是不是應該向他們學習,此時就要引導小孩子去分辨“好壞”、“是非”、“對錯”,引導他們去學習正確的事。
如果是一篇優(yōu)美散文的話,重點是帶領他們分析文章的語言與情感。散文的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但是一般情況下,散文閱讀對小學生的要求還比較低,我們只需帶領他們疏通文意,認識生字詞,把每一句話的意思都讀懂即可。最后再學習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思想感情的啟發(fā),一定要循循善誘,從“點”到“線”再到“面”,一定要考慮小學生的學情與思維能力,切不可“揠苗助長”,“操之過急”。如果是一篇哲理散文的話,這就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應該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的角度來引導他們,那么如果小學生無法理解呢?這就要求老師善于從身邊的事物來開啟教學。舉個簡單的例子。有一首詩,《送元二使安西》,雖然此處所用例子為詩歌,但同樣適用于閱讀?!拔汲浅隂泡p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你如何給別人講“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根本達不到讀懂這首詩的地步,“陽關”在哪兒,他們都不知道。之前有位老師的教學案例是用作者王維的其他詩作來導入,倒也差強人意。這位老師先問同學們,孩子們,我們平時都喜歡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玩,是因為和他們一起玩會讓我們感覺到很快樂,那這就是友情帶給我們的快樂,我們之前學習過王維的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那是王維登高,思念家人的古詩,那么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王維的寫友情的詩,然后讓他們朗讀,然后學習重點字詞。但此處,我們可以結合當下,結合生活,來幫助小學生來理解這首詩。為什么古人愛寫送別詩,為什么古人愛寫信?這要結合當時的時代,現(xiàn)在的我們每天交通便捷,干什么事情,有什么需要,一個微信,一通電話,就聯(lián)系好了,早上去北京,晚上回上海,簡直是輕而易舉。但是在古代,在唐朝,一千多年前的甘肅陽關,那么遠,當時分別了以后再見就不知道是何時了,所以要留戀,通訊工具的不發(fā)達導致古人比我們更容易留戀友人,更愛寫送別、思鄉(xiāng)的詩。所以你這樣給學生一講,不就明白了。所以這就給我們的語文教學提供了一個思路,即結合當代社會講解閱讀。
2.不同的學生,不同的閱讀方法
“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的教學方法,千百年的實踐證明,這個教學方法是具有進步性、可操作性的,被所有從事教育行業(yè)的人一致認可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在課前與課上能夠迅速捕捉到每位學生的狀態(tài)、特征,這是對學生負責的要求,也是對教師自己負責的要求。然后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學情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法,閱讀,也不例外。尤其是小學生,尤為好奇、多動,讓他們靜心讀一篇閱讀,是需要老師耐心而有針對性的指導的。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首先要引起學生對文章的興趣。如何引起他們的興趣呢?老師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先給他們講作者的相關故事或者觀看小視頻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比如在講《司馬光砸缸》時,老師可以問他們?yōu)槭裁此抉R光就能想到去砸缸,別的孩子就想不到呢?讓他們去思考。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知識積淀,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思維能力,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接受能力。這個時候,老師必須善于捕捉到每個孩子的特點并且每一位老師,都必須具有人文關懷,對每一個孩子都極具耐心地教導。每一位學生都是可愛的孩子,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樹葉,需要每一位老師耐心認真地去發(fā)現(xiàn)他們的閃光點,去傾聽、去了解、去關愛。所以,每一位老師都要將自己放在和學生平等的地位上,和學生共同學習,一起進步。所以在啟發(fā)學生思維的過程中,老師要將自己也當作小孩子,站在與他們同等的位置理解他們?yōu)楹稳绱俗鞔?,為何是這樣思考的,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位置,循循善誘地指導學生。
如何理解“理性思維”呢?對于小學生,我們的要求就是教會他們從閱讀中學到“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作為教師,作為社會中的一員的我們,要時時刻刻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并且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這樣才能夠在閱讀教學中,目光深遠卻不艱深,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小學生的立場分析問題。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張海洋,2019.
[2]談小學語文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趙常姝,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