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小學生不僅是心智水平處于初級階段,而且對學習生活也沒有完全適應——特別是《道德與法治》這個“理性”的學科,學生接受度不太容易控制。本文結(jié)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習慣,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思考,并提出建議。
道德與法治 教學反思 建議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5-8877(2018)25-0164-01
一年級小學生的學情是比較特殊的。一方面他們的知識和經(jīng)驗幾乎為零,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所謂萬事開頭難,走好啟蒙的第一步并不容易;另一方面,這個年級學生的正確學習心理還沒有形成,他們不習慣于課堂上聽教師滔滔不絕地講知識,沒有自覺自律學習的意識,主要的學習驅(qū)動是興趣——而《道德與法治》這個學科本身是比較偏于“理性”的,不管教材如何設計得生動而充滿童趣,總的來說,對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弱。所以,教好這個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應該要科學把握學科特征與學生的學情,否則就容易陷入低效。
1.視角放大打散綱目
2017年開始,小學低年級思品課本由原來的《品德與生活》統(tǒng)一改為了《道德與法治》,與我們國家依法治國、普及價值觀等理念形成呼應。雖然新課本突出了“法治”這個目標,但在低年級,仍然以“思品”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表面上看,與舊課本區(qū)別不大,正是因為這樣的判斷,不少低年級思品教師在組織教學時仍然沿襲過去的教法,按著教材的章節(jié)目錄一節(jié)一節(jié)推進。
這就出現(xiàn)了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沒有把新教材的“法治”教育目標融入教學。其實,雖然從教材安排上到高年級才會出現(xiàn)“法治”板塊,但我們并不能因為沒有設置專門的法治板塊而忽視對法治理念的傳輸;二是小學生融入學校生活的速度會比較慢,表面看是按部就班的學習,實際上思品理念對他們沒有及時產(chǎn)生積極作用。比如一年級上冊的課本,等我們按章節(jié)推進到“安全與健康”這部分時,整個學期已經(jīng)過半了,而這部分知識,我們是否應該盡快讓學生掌握呢?
所以,對于一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我主張教師應抬起頭來,放大視角,跳出章節(jié)、打散綱目,甚至突破年級教材空間,根據(jù)教育培養(yǎng)目標及學生需求,重新組織教學。比如,第一課是“開開心心上學去”,我們可以把后面“認識新同學、交朋友、認識老師、校園里的號令”等內(nèi)容結(jié)合在一起學習,而把第一課中“愛書包、愛新書”這些內(nèi)容,則適當放到后面,與關于“學習習慣”的內(nèi)容一起學習,這樣反而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再比如,在教學生“上學路上”的時候,我們向?qū)W生傳導交通安全的知識理念,同時就應意識到向他們傳遞法治的理念,告訴他們要“遵守交通法規(guī)”,不僅是為了自身安全,而且也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樣,在第一個學期,就開始向?qū)W生傳導法治觀念。
2.教學形態(tài)適應學情
一年級小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還沒有建立,就算教師要求他們在課堂上要遵守紀律、認真聽講,但在他們的內(nèi)心,其實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們之所以能夠用心去聽教師講課,根本的驅(qū)動不是遠大理想,而是基于好奇心、興趣。我們采用刻板的理論傳授式教學,把課本上的理念逐條念給學生聽,他們一方面聽不太懂(不能內(nèi)化為行動),另一方面是缺少吸引力聽不進去。這樣來組織教學,顯然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所以,對一年級學生的思品教學,我們既要注意把內(nèi)容講得淺顯易懂,更要注意采用學生喜歡的、活躍有趣的、具有體驗性的教學形態(tài)。
比如我們可以采用生活體驗性的教學方法,在教“讓我自己來整理”的時候,我不是單純地告訴學生應該怎么做,而是帶著他們親自體驗怎么做。我先準備了一個書包,走到學生中間,親自演示怎么整理文具和書本,既整齊方便又能保護文具書本。演示之后,我組織他們進行整理書包比賽。一組一組整理書包,誰整理得好,就獎勵一個小紅旗。之后,我又將幾個課桌拼起來,拿出小被子和一些衣物等生活用品,教他們怎樣疊被子、怎樣整理擺放衣服。然后,讓他們分組進行操作體驗,看看哪個組整理得最好。這樣來組織教學,不用學生打開課本,僅通過實踐性的操作體驗就掌握了技能和理念。這比起講大道理的教學方式來說,顯然這更有實際教育意義和效果。
此外,根據(jù)小學生喜歡游戲、聽故事的特征,我們也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組織他們進行一些情境式的游戲,比如“過馬路”“玩具交流”等,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情境中自我生成理念。還可以把所要傳輸?shù)睦砟罹幊梢恍┯腥さ耐捁适轮v給學生聽,比如教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睡眠習慣,就編一個“小兔子因為沒有睡好覺而影響了第二天寫字比賽”的故事。學生們興趣濃厚,理念的接受度也很好。
總之,對于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應根據(jù)學生成長的需要和教育目標的要求,我們不必拘泥于教材的綱目。從較大的教育視角去設計教學,教學會更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另外,教學的方法策略要主動適應一年級小學生的心智和學習心理,采用一些有吸引力、直觀形象的形式,更能取得教育實效。
參考文獻
[1]雷勁.四個“避免”——人教版一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學實施建議[J].福建教育, 2016(39):51-52.
[2]孫曉礪.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