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毛澤東群眾工作方法深刻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滲透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蘊含著熾熱的人民情懷,對于我們今天做好新時代的群眾工作依然有著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堅持領導與群眾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兩個積極性”;堅持一般與個別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堅持政策策略與群眾實際相結合,既反對命令主義又反對尾巴主義;堅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既給人民群眾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tǒng)一,既統(tǒng)籌兼顧又善抓群眾中心工作。
[關鍵詞] 毛澤東;群眾工作;基本方法;當代價值
[作者簡介] 張勇,法學博士,中共河北省委黨校黨建部教授。
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偉大征程中,毛澤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理念,并從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根本工作方法,指引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偉大勝利。為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落實好,毛澤東進行了深入調查研究和理論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做好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1]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重溫毛澤東關于群眾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學習毛澤東群眾工作的基本方法,感受毛澤東對待群眾的胸襟與情懷,對于增強黨員干部的群眾觀念,創(chuàng)新群眾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仍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一、 堅持領導與群眾相結合,充分發(fā)揮“兩個積極性”
領導與群眾相結合是黨的基本領導方法,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也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基本工作方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和進步的決定力量。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指出,“思想要得到實現(xiàn),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2]320;“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2]287。早在建黨時期,毛澤東就認定“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3]。后
來,他一再強調,群眾是真正的銅墻鐵壁,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4]1031。在黨的七大閉幕詞中,他甚至把人民比作“上帝”,認為只要共產黨和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就一定能挖平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這兩座大山。正是基于對唯物史觀的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我們黨才確立了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向人民群眾負責、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眾學習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才逐步形成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進而提出了堅持領導與群眾相結合,充分發(fā)揮領導與群眾“兩個積極性”的群眾工作基本方法。
毛澤東指出:“只有領導骨干的積極性,而無廣大群眾的積極性相結合,便將成為少數人的空忙。但如果只有廣大群眾的積極性,而無有力的領導骨干去恰當地組織群眾的積極性,則群眾積極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確的方向和提到高級的程度?!盵4]898因此,他強調,一個單位必須形成一個以該單位的首要負責人為核心的由少數積極分子所組成的領導骨干隊伍,這些領導骨干要和廣大群眾密切結合,才能完成各項任務。為了實現(xiàn)領導骨干的積極性和群眾積極性相結合,一是要求黨必須不斷發(fā)現(xiàn)和提拔在群眾斗爭中涌現(xiàn)出來的積極分子和領導骨干,及時替換清除原有骨干中的“相形見絀的分子”或“腐化了的分子”,保持領導骨干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二是領導機關對于任何工作任務的傳達和推動,必須使下級機關總負責人和分負責人都知道、都負責,推動很多干部、有時甚至是全體人員去做,這樣才能圓滿完成任務。如果僅僅由領導機關的少數人孤立地去做,或自以為是、包辦一切,那注定要失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黨的領導和廣大群眾的要求密切結合,聯(lián)系群眾、發(fā)動群眾、帶領群眾團結奮斗的過程。
時代在發(fā)展變化,黨面臨的中心任務和具體工作也必然會有所不同,但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堅持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的群眾工作方法,依然是我們的制勝“法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黨的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的中堅力量,要堅持領導帶頭、以上率下,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做發(fā)展的開路人、群眾的貼心人。[5]這就要求我們:一是必須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要深入學習和深刻理解唯物史觀,牢牢把住“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把人民群眾當成真正的英雄,切實尊重和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在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主體地位。二是必須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yè)化的執(zhí)政骨干隊伍。特別是要切實加強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按照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要求,嚴格教育、嚴格管理、嚴格監(jiān)督,使廣大基層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堅定、宗旨意識更加牢固、能力本領更加突出、道德品行更加高尚,這樣才能起到帶頭跟黨走、帶頭謀發(fā)展、帶頭服務群眾、帶頭維護和諧穩(wěn)定、帶頭弘揚新風正氣的表率作用,才能真正凝聚群眾力量,充分發(fā)揮黨的全面領導作用。三是必須善于團結群眾中的積極分子開展群眾工作。要盡量依靠群眾身邊的積極分子去教育、影響、帶動群眾,提高群眾工作的感召力和實效性,并有意識地把積極分子培養(yǎng)為領導骨干,使領導與群眾相結合真正落到實處。
二、 堅持一般與個別相結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一般與個別相結合是黨的群眾工作的基本方法,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集中體現(xiàn),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認識來源于實踐,隨實踐而發(fā)展,在實踐中接受檢驗。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認識的主體,是黨的智慧的源泉。因此,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化為黨的群眾路線。他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huán),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盵4]899“從群眾中來”,是虛心向群眾學習,了解情況、制定方針政策的過程;“到群眾中去”,是群眾掌握政策,改造世界、修正錯誤的過程。
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運用到具體工作之中,一個基本的方法就是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毛澤東指出:“任何工作任務,如果沒有一般的普遍的號召,就不能動員廣大群眾行動起來。但如果只限于一般號召,而領導人員沒有具體地直接地從若干組織將所號召的工作深入實施,突破一點,取得經驗,然后利用這種經驗去指導其他單位,就無法考驗自己提出的一般號召是否正確,也無法充實一般號召的內容,就有使一般號召歸于落空的危險?!盵4]897也就是說,既要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向群眾宣傳,向群眾提出完成各項任務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講清楚做每一件事的意義;又要下到一個或幾個單位,深入群眾中指揮和幫助基層開展工作,運用典型經驗推動面上的工作。這樣,一方面可以使一般和個別相結合,化為群眾的具體行動;另一方面還可以使一般號召受到檢驗,得到豐富發(fā)展,并形成新的一般號召。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提出的“解剖麻雀”“以點帶面”等若干具體領導方法,就是實行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一般與個別相結合依然是我們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方法,但在具體實踐中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特別是要練好調查研究這項基本功。一要充分運用各種方式方法傳播黨的聲音。在充分運用傳統(tǒng)傳播方式的基礎上,要特別善于運用信息網絡等新媒介宣傳群眾、發(fā)動群眾,使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家喻戶曉,使上級重大決策部署深入人心,使具體落實方法措施群眾心中有數,這樣才能更好地團結帶領群眾完成各項任務。二要有虛懷若谷的態(tài)度。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深切了解群眾的需求和愿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在人民面前,我們永遠是小學生,必須自覺拜人民為師,向能者求教,向智者問策;必須充分尊重人民所表達的意愿、所創(chuàng)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fā)揮的作用?!?[1]這樣,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和解決群眾問題,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三要把普遍要求與分類指導相結合。堅持從實際出發(fā),把普遍要求與分類指導有機結合起來,針對群眾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特點,分層分類做好聯(lián)系、宣傳、教育和團結工作,注重解決某些特殊群體的特殊性問題,提高群眾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四要有求真務實的作風。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做到重心下移、一抓到底,直面困難、勇于擔當,和群眾打成一片,與群眾同甘共苦,善于在實戰(zhàn)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在實干中探索新方法,在實踐中總結新經驗,不斷提高群眾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三、 堅持政策策略與群眾實際相結合,既反對命令主義又反對尾巴主義
制定和實行正確的政策策略是黨領導群眾的基本方式,是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凝聚群眾力量,實現(xiàn)黨的奮斗目標和歷史使命的重要途徑。毛澤東指出,共產黨領導機關的基本任務,就在于了解情況和掌握政策兩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謂認識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謂改造世界?!傲私馇闆r”是為了制定政策,“掌握政策”也就是把握政策和實施政策。共產黨對廣大人民群眾的領導,主要是通過黨的政治主張和政策來實現(xiàn)的。他指出,“有了總路線還不夠,還必須在總路線指導之下,在工、農、商、學、兵、政、黨各個方面,有一整套適合情況的具體的方針、政策和辦法,才有可能說服群眾和干部,并且把這些當作教材去教育他們,使他們有一個統(tǒng)一的認識和統(tǒng)一的行動,然后才有可能取得革命事業(yè)和建設事業(yè)的勝利?!盵6]304中國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一再證明,什么時候制定和實行了正確的政策策略,就能凝聚起人民群眾的磅礴力量,黨的事業(yè)就能順利推進,反之就會遭受挫折乃至失敗。因此,毛澤東特別強調:“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盵7]1298
制定和實施政策策略,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從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fā),從群眾的思想實際出發(fā),注意反對命令主義和尾巴主義兩種錯誤傾向。毛澤東指出,一切為群眾的工作都要從群眾的需要出發(fā),而不是從任何良好的個人愿望出發(fā)。有許多時候,群眾在客觀上雖然有了某種改革的需要,但在他們的主觀上還沒有這種覺悟,群眾還沒有決心,還不愿實行改革,我們就要耐心地等待;直到經過我們的工作,群眾的多數有了覺悟,有了決心,自愿實行改革,才去實行這種改革。如果不顧群眾覺悟的實際狀況而強制推行,就會犯命令主義的錯誤,就會脫離群眾。同時,黨制定的方針政策和工作目標也不能落后于群眾的覺悟,跟不上群眾的認識,滿足不了群眾對社會發(fā)展的需求,更不能無原則地遷就、附和、助長部分群眾中存在的某些落后、錯誤的認識與行為,否則就會犯尾巴主義的錯誤,同樣會脫離群眾。因此,毛澤東告誡全黨特別是黨的各級干部:“一定要每日每時關心群眾利益,時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適合當前群眾的覺悟水平和當前群眾的迫切要求。凡是違背這兩條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敗?!盵6]33
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y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這項重大歷史使命的完成,同樣需要科學的政策來體現(xiàn),正確的策略來實施,匯聚起人民群眾的磅礴力量。當前,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制定和實施正確的政策策略,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幾方面:一是關注群眾需求,維護群眾權益。要特別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民主法治建設進步,人民群眾維護自身權益意識不斷高漲,對黨的期待和要求不斷提高:不僅要求生存權,還期待發(fā)展權;不僅要求知情權,還期待參與權、表達權、監(jiān)督權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維護和實現(xiàn)人民群眾各項權益,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作為作決策、定政策的最高標準。二是提高群眾覺悟,引領群眾前進。要充分考慮到群眾的覺悟程度,對于那些盡管主觀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政策和策略,當群眾思想還沒有覺悟,還不能理解和接受時,不能強制出臺和推行,而要進行耐心細致的宣傳、解釋和等待,做好示范引導工作,逐步把黨的正確主張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三是堅持實踐標準,及時修正錯誤。任何政策策略,離開了人民支持就絕對無法實現(xiàn)。政策和策略應反復接受實踐的檢驗,凡是有利于人民利益、人民擁護的政策和策略,就予以堅持并實行下去,反之就應果斷地加以糾正甚至制止。
四、 堅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既給人民群眾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
群眾工作是黨組織、宣傳、教育、發(fā)動人民群眾,凝聚人民群眾力量,有效實現(xiàn)黨的領導作用和奮斗目標的工作。要最大限度地把群眾組織、發(fā)動起來,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群眾的熱情激發(fā)出來,就離不開一定的方法途徑。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利益”是一個廣泛的范疇,從性質上可區(qū)分為物質利益、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等。而這其中物質利益是最基本的,也是其他利益的基礎,它看得見、摸得著,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也最直接、最密切。因此,維護和實現(xiàn)群眾的物質利益,既是踐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根本要求,也是激勵、發(fā)動群眾的重要途徑。馬克思主義在強調物質基礎作用的同時,也非常重視精神、意識的反作用,認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2]11。思想理論掌握群眾的過程,就是教育群眾、引導群眾,凝聚群眾力量、指導群眾自覺行動的過程。因此,堅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既符合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和精神的辯證統(tǒng)一原理,也符合黨的性質和宗旨,是發(fā)動群眾、激勵群眾的重要方法。
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踐中,我們黨一貫堅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既給人民群眾看得見的物質利益,又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調動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了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毛澤東認為,為人民謀利益,調動群眾的積極性,首先必須解決人民群眾眼前的物質利益問題。他指出:“一切空話都是無用的,必須給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福利”,“我們的第一個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東西,而是給人民以東西”[8]。他強調,共產黨的首要任務,就是組織人民、領導人民、幫助人民發(fā)展生產,具體地而不是講空話地去解決實際問題,增加他們的物質福利。這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根本政策。這樣,我們的工作才不是勉強的,才會感覺順利,才會感覺真正和人民打成一片。同時,毛澤東也非常重視思想政治工作在激勵群眾、提高群眾覺悟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說:“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使群眾認識自己的利益,并且團結起來,為自己的利益而奮斗?!盵7]1318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武裝群眾頭腦,統(tǒng)一群眾認識,提高群眾覺悟,鼓舞群眾斗志,為完成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既堅持物質利益原則,又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優(yōu)勢,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發(fā)動群眾、教育群眾、激勵群眾,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重要方法和寶貴經驗,對于我們今天做好新時代的群眾工作依然有著重要意義。一是必須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思想,切實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要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利益問題入手,特別是要把關系群眾生產生活、涉及群眾物質利益的問題解決好,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樣,群眾就會信任我們、擁護我們,就會與我們黨心心相印,自愿跟我們黨一起團結奮斗。二是必須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優(yōu)勢,帶著感情做好群眾工作。情感是維系黨群干群關系的紐帶,也是凝聚群眾力量的橋梁。要從思想和情感深處與群眾打成一片、融為一體,與群眾推心置腹、坦誠相見,以人對人、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的方式來做思想政治工作。宣傳群眾、教育群眾,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善于擺事實、講道理,努力做到深入淺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群眾能聽得明白、聽得進去,真正產生實際效果,引導群眾自覺為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貢獻力量。
五、 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tǒng)一,既統(tǒng)籌兼顧又善抓群眾中心工作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復雜事物發(fā)展過程往往包含多個矛盾,既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事物內部的矛盾雙方,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既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矛盾的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個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謂“兩點論”。同時,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要著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認識某個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謂“重點論”?!皟牲c論”與“重點論”是辯證統(tǒng)一的,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tǒng)一,就是看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中心和重點。作為辯證法大師的毛澤東,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把這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形象地比作“彈鋼琴”。毛澤東指出:“彈鋼琴要十個指頭都動作,不能有的動,有的不動。但是,十個指頭同時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調子。要產生好的音樂,十個指頭的動作要有節(jié)奏,要互相配合。黨委要抓緊中心工作,又要圍繞中心工作而同時開展其他方面的工作”,“黨委的同志必須學好‘彈鋼琴’”。[7]1442
“彈鋼琴”既是黨委的工作方法,也是黨的群眾工作的基本方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執(zhí)行就體現(xiàn)了這一方法的成功運用。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在領導中國革命斗爭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全面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同時,始終把解決土地問題作為實現(xiàn)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主要矛盾,并貫穿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中。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激起了廣大農民的革命熱情,中國共產黨制定和實施的土地政策契合了大多數農民的世代訴求。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實施了減租減息的政策,既團結了全國各族人民共同抗戰(zhàn),又改善了民眾生活??箲?zhàn)勝利后,根據形勢的發(fā)展變化,中央要求各級黨委必須把解決解放區(qū)的土地問題作為“我黨目前最基本的歷史任務,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的環(huán)節(jié)”[9]。隨著《中國土地法大綱》的頒布和實施,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實現(xiàn)了耕者有其田,保障了億萬農民的根本利益,大大激發(fā)了人民群眾的革命熱情。正如毛澤東后來所說:“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盵10]
黨的群眾工作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工作重點和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當前黨面臨的群眾工作的形勢與任務比過去更為繁重復雜,這就更需要我們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tǒng)一,既統(tǒng)籌兼顧又善抓群眾中心工作,解決群眾重點問題。一要緊緊抓住民生這個中心問題。民生問題連著民心,是群眾利益的最直接載體。要善謀富民之策,恪守安民之責,多辦為民之事,在解決就業(yè)、住房、教育、醫(yī)療、分配、環(huán)境、安全等民生問題上狠下功夫,以務實的行動、顯著的成效取信于民,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二要突出解決弱勢群體問題。弱勢群體是一個規(guī)模龐大、結構復雜、分布廣泛的群體,是人民群眾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切實解決他們的生活和社會保障問題,必然會影響到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社會的長治久安。因此,要對弱勢群體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時刻把他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三要重點關注和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作為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保障,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對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違公平正義的問題要抓緊解決,使我們的制度安排更好體現(xiàn)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原則,更加有利于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總之,毛澤東群眾工作方法深刻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滲透著豐富的辯證法 思想,蘊含著熾熱的人民情懷,對于我們今天做好新時代的群眾工作依然有著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我們既要認真學習毛澤東關于群眾工作的基本方法,又要善于隨著時代和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創(chuàng)新,在運用中深化學習,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努力提高新時代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2).
[2]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毛澤東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
[4]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 毛澤東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9] 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78.
[10] 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3.
(編輯: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