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討了語文作業(yè)設計的有效策略,以改變多年來小學語文作業(yè)設計單調封閉、缺乏彈性、偏重書本、脫離生活和學生實際的重知識積累輕能力培養(yǎng)的狀況,創(chuàng)導一種形式多樣化的、靈活新穎富有情趣的、學科間融合的、校內外溝通的開放式作業(yè)方式。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yè);開放式設計;策略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作業(yè)布置過程中,存在不關注作業(yè)設計、作業(yè)布置隨意化、作業(yè)質量低下等諸多問題。這樣的情況挫傷了學生學習興趣,影響了教學質量。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嘗試設計既能減輕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又能提高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能力的開放式語文作業(yè),讓學生積極主動、興味盎然、樂此不疲、孜孜以求地學習,為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學生學習課文后,除了讓他們動嘴讀一讀,背一背,還可以試著讓他們動手去畫一畫,這樣不僅強化了學生對教材語言文字的理解,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學會與教材相互動。比如學過古詩《望天門山》后,讓學生結合詩意發(fā)揮自己的想象給這首古詩配一幅畫。一些學生在畫中畫到了青山綠水,畫到了圓圓的落日,畫到了孤單的小船,也畫到了遠遠的身影。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已讀懂了詩的意思,學會了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融入自己的表達中去,讓自己的繪畫藝術與教材相互動。
中國的文字,一個字就是一幅畫,從遠古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的方塊字,幾千年來,幾經變遷,依然熠熠生輝。新教材在識字課的編排上注重漢字的演變和發(fā)展,這為學生了解中國文化,感受中國文字魅力提供了寶貴的資源。為了促進學生對中國文字發(fā)展的了解,體悟漢字文化意蘊的悠遠,我還設計了動手畫一畫的作業(yè),如“中國的古文字最有意思,一個字就是一幅畫?;貞浳覀儗W過的古文字,你能用這些中國的古文字作一幅畫嗎?”又如“中國的文字歷史悠久,從古至今字形也發(fā)生了許多有趣的變化,你能搜集幾個嗎?”收上來的作業(yè)讓我欣喜不已,學生不僅將課本上出現(xiàn)的古體字和今天的方塊字一一列出,而且還自己搜集了不少,比如“女、步、兒、刀”等古體字也赫然出現(xiàn)在了學生的作業(yè)中。
讓學生按照課文的介紹完成一個小制作,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內化,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如學了《趙州橋》,讓學生根據(jù)課文的描寫動手制作趙州橋的模型;學了《琥珀》,讓學生試作一個“琥珀”。還可以指導低年級學生制作識字小報,中年級開展班級手抄報比賽等活動。小小的手抄報,從選擇內容、編輯排版到用精美的圖案裝飾,總有很多創(chuàng)作的空間,每一張色彩鮮艷、制作精美的手抄報做出來總能給學生帶來極大的鼓舞。利用編輯靈活美觀大方的手抄報,幫助學生及時歸納總結學習收獲是一個不錯的方法。
閱讀在語文學習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為了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興趣,激發(fā)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我在閱讀作業(yè)的布置上以學生為主,不限制閱讀的類型,小說、兒歌、散文、古詩等都可以,首先要讓學生能拿起書。雖然不限制范圍,但是保證每天20分鐘的讀書時間是底線。學生在進行閱讀時,在書的旁邊放上好詞好句本,及時把自己認為好的詞語、句子摘抄下來,甚至可以將自己感觸深的段落、篇章畫一畫。這樣不但能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而且能加深對好詞好句的印象,積累的知識越多越有利于于寫作。每當教完一篇課文后,我就指導學生閱讀與所學課文相關的文章。例如教完《丑小鴨》這篇經典童話后,推薦《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等相關書籍讓學生來閱讀。這種作業(yè)形式,使學生在饒有興趣中獲得知識,逐步從課內走向課外,從作者走向大師,不僅增長了知識,也開闊了眼界。
由于閱讀作業(yè)不像常規(guī)作業(yè)可以以紙筆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為了讓學生的閱讀作業(yè)落到實處,讓學生的閱讀得到及時反饋,我利用微信平臺,讓學生把每天的讀書用語音方式發(fā)送至微信群。這樣做,首先讓學生知道老師布置的閱讀作業(yè)是要反饋的,督促學生完成閱讀作業(yè);其次,有些學生積極性較高,由部分帶動整體,在學習中交流使學生不斷進步,形成良性循環(huán)。學生每天發(fā)到群里面的讀書語音我都會查看,并對其進行反饋,優(yōu)秀的地方及時鼓勵,不足的地方委婉指出,這樣的反饋更有針對性。這樣的閱讀作業(yè)能讓家長發(fā)現(xiàn)學生的進步和變化,再與老師進行交流,家校合作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
設計涉及知識范圍較廣的作業(yè),引導學生通過查閱圖片、書籍、電腦等資料完成任務,培養(yǎng)學生初步搜集知識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學了《冬眠》后,讓學生查閱有關資料,弄清哪些動物需要冬眠,它們冬眠的情況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的實踐活動既打開了知識的大門,促進了對知識的了解,又養(yǎng)成了查閱資料解決問題的習慣。再如,在學習《北京亮起來了》一課后,我讓學生當晚回去觀看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成功的影視資料,并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的觀后感受,第二天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觀感和心情。很多同學在談論的時候都難以抑制自己激動的心情,這是只學習課文達不到的效果。這種開放性的作業(yè),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獲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對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讓學生通過社會調查,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世界,設計出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方案。例如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寫出實踐報告;學過《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或《只有一個地球》后,就空氣污染和生態(tài)失衡問題組織科學考察小組活動。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在學習上更新觀念,吸收新的思想和知識,開闊視野,增長才干?!吧鐣攀菍W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惫膭顚W生開展環(huán)保實踐活動。也可以開展“我來做一天媽媽(爸爸)”實踐體驗活動。鼓勵家長帶著孩子一起走進科技館、博物館,體驗知識帶來的啟迪;走進少年宮、陶藝館,感受藝術的熏陶;走進冰雪世界,享受大自然帶來的樂趣;走進電影博物館、電影院,觀一場電影,看一場演出,聽一場音樂會;走進社區(qū)、敬老院,參加一次志愿活動。
小學語文教學強調綜合性學習及實踐,強調整合知識,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因此,語文教學中作業(yè)設計要整體策劃,精心設計,高度綜合,讓學生來當主角。這種開放式語文作業(yè)設計形式,不拘泥于課本的限制,鼓勵學生到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去思考,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和社會交際活動,通過豐富的文化傳播媒體,去接觸大量的生動活潑的語言材料,從而增加學生的信息容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促進了聽說讀寫能力的發(fā)展,還培養(yǎng)了與他人合作、收集信息、學以致用等語文綜合能力。
[1]王世雁.小學語文開放性作業(yè)設計[J].儷人·教師,2014(18):28.
[2]秦學斌,陳俊.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要“新”“舊”融合[J].中國教育學刊,2011(s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