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閱讀教學的模糊、低效一直困擾著小學語文教學,文本細讀法作為一種閱讀教學法,對解決閱讀教學這一低效、模糊的痛點有較大的價值。本文著重分析了文本細讀在小學語文第二學段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對應的教學策略。
文學文本素材的基礎性不言而喻,作家們把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獨到的敘事手法技巧融入其中,向讀者呈現了一個個精彩的故事,這些生動精彩的文學作品值得師生仔細揣摩、細細品味。小學第二學段的語文學習要求在閱讀上已經由在第一學段強調朗讀升級為對文本的學習,如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詞句的意思,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如,在閱讀詩歌、童謠時,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與文本本身的關系密不可分。如何讓學生理解文章情感、掌握體會基本的習作技巧,那么,如何運用文本細讀法進行引導教學就變得十分重要。
第二學段閱讀教學的現狀
第二學段的學生在寫作邏輯上還不夠成熟,常常無法清晰地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而教師又常常指導孩子“言之有物”,在內容上下功夫,忽略了“言之有序”的訓練,究其原因,還是閱讀教學的訓練不夠到位。若在閱讀教學時運用文本細讀法,從文本的結構、文章布局、語段側重、基本文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讓學生對構思素材、安排文章布局有個清晰的意識,其在寫作邏輯上就會有較大的飛躍,變得更加成熟。
第二學段文本細讀法的教學策略
了解文本的背景
第二學段的學生由于閱讀量較少、閱讀面較窄,所以對有些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家的生活背景不夠了解,在解讀文本、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方面有較大的障礙,而對于古詩學習來說,了解詩人的人生背景、時代背景有很重要的意義。如,在教學生理解人教版四年級上冊古詩《送元二使安西》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句詩的情感時,教師就應指導學生了解收集有關送別詩的背景知識、詩人王維的背景知識、詩歌中提及陽關的地理背景、古代交通的發(fā)展程度對遠行友人之間的聯系的影響等,在了解細讀了這些重要的背景知識后,學生在把握詩歌的情感和詩人間濃濃的、依依不舍的送別之情方面就會有比較深的理解和感觸,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有很深的意義。
細讀語言,品味關鍵的字、詞、句
文章的精華在于精彩的關鍵詞句,學會把握關鍵詞句對理清文章思路也有重要作用。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普羅米修斯》這篇神話故事時,可以通過抓關鍵詞句的辦法來把握故事情節(jié),用“取火”“勸說”“懲罰”“解救”這四個關鍵詞就能把這篇文章的主要故事情節(jié)概括出來,讓學生明白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發(fā)展情節(jié)的,先寫了什么,再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
細讀文本結構,剖析文本句段特點
文章由段落組成,而段落之間各有側重,學生對重點句段的把握在學習整篇文章的結構方面有重要的意義。如,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這一篇課文時,就應該緊緊把握住這篇文章的清晰結構。文章在結構上是清晰的總——分——總結構,在描寫桂林山、水這兩個重點段落時緊緊抓住了桂林的水靜、清、綠的特點和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再結合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把“桂林甲天下”的風景寫得生動無比,文章在結尾時的 “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將美景進一步升華。該文作為寫景文章,無比經典,十分值得細細品讀,學生在學習了這篇文章之后,對于寫景類的文章,腦海中就會有清晰的意識,即要抓住景物的特點,再運用生動的寫法把它表現出來。
細讀文本,緊抓寫法
好的文章在于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如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且無比契合。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魚游到了紙上》一文描寫了聾啞青年畫魚時的動作,有工筆細描和揮筆速寫兩種,作者在描寫青年畫畫時,把實際看到的和自己想象的兩者結合起來,用“像姑娘繡花那樣細致”和“仿佛金魚在紙上游動”這兩個想象表現出這兩種畫法的特點,這兩種畫法一快一慢,一個細致,一個粗獷,但結合在一起,正好把聾啞青年那種游刃有余、胸有成竹的樣子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很重要的意義,若運用有效的閱讀教學法,能幫助學生形成一種進行文本細讀的能力,學會汲取每篇作品的營養(yǎng),幫助自己積累素材、寫法,而文本細讀法恰巧能實現這一培養(yǎng)目標。若能將文本細讀法與其他優(yōu)秀的閱讀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在一起,相信語文教師的教學將會變得更加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