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PBL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在法學專業(yè)的課程中,引入PBL教學模式具有合理性與必要性。在PBL教學模式的探索中,要注意幾點問題: PBL并不適用所有課程;同一課程中,PBL模式也不宜全面采用;要避免教師角色的離場;要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機制;要利用微信等平臺段拓展 PBL 教學模式的時間與空間。
關鍵詞 PBL 素質教育 法學課程
作者簡介:李鶯,佛山科學技術學院經(jīng)濟管理與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憲法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334
一、法學課程運用PBL教學模式的必要性與合理性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即問題式學習,又譯“基于問題的學習”、“問題本位的學習”等,是一種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其基本流程是:教師提前布置問題;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課堂展示成果及交流討論;教師做最后總結評價。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角色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的輔助者與指導者。教學的目標也不在于解決問題本身,而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PBL模式最早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醫(yī)學教育,如今已逐步走向商業(yè)、教育、建筑和社會科學等其他學科。對法學專業(yè)而言,適度引入PBL教學模式同樣具有合理性與必要性。
(一) PBL模式符合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納要(2010-2020) 》提出: “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在PBL模式下,教學依照發(fā)現(xiàn)問題、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環(huán)節(jié)循序展開。通過選擇問題,學生的問題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及辨別真?zhèn)蔚哪芰Φ靡约訌姡煌ㄟ^收集資料,學生的人際溝通、資料收集能力得到鍛煉;通過研究成果展現(xiàn),學生的文字寫作、口頭表達能力得以提升。這種多方位的能力鍛煉無疑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
(二) PBL模式順應網(wǎng)絡時代的發(fā)展潮流
近年來,以計算機技術為中心的新的教育技術和教學媒體在教育領域日益普及,也帶動了教學模式日益多樣化。與此相應,成長于網(wǎng)絡時代的90后乃至00后大學生對新型媒體技術具有強烈興趣與依賴。教師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方式,借助學生喜歡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PBL模式下,學生在教師提出問題后,可以利用手機、電腦等工具上網(wǎng)搜集學習資料,尋求問題答案,這種方式是學生樂于接受的。更重要的是,海量的網(wǎng)絡學習資源提供給學生的答案往往具有多樣性,學生會對不同的答案產(chǎn)生質疑,在驗證的過程中對知識點獲得更為全面、深刻的認知。
(三) PBL模式填補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缺陷
傳統(tǒng)教學方法以學科為基礎,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傳授為主旨,教學過程按照學科知識體系和教材展開。這種講授式教學具有系統(tǒng)性、準確性和連貫性等優(yōu)勢,但是也導致了高校學生長期習慣于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的僵化的、功利的學習方法,因此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zhàn)和質疑。PBL模式不同于灌輸式學習,它強調各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學生必須通過積極的自主學習才能獲取知識。
(四) PBL模式契合法學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一方面,法學專業(yè)課程涉及面廣,能否形成發(fā)散性思維,直接關系到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另一方面,我國法制建設已由粗放型轉向精細型,法律條文更新較快,法學理論越來越精細。在將來的工作中,如果學生不具備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會影響到自身的發(fā)展。將PBL 模式應用于法學類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有益于激勵學生進行獨立研究與思考,這是其勝任將來的職業(yè)生涯的必備能力之一。
二、法學課程運用PBL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提出核心問題
PBL以問題為核心而展開。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主題鮮明,問題要既能體現(xiàn)課程知識點又能聯(lián)系實際。二是情景設置,PBL問題的設計不能孤立單獨提出,必須以一定的情境如典型的熱點事例為基礎,這有利于將書本上死的概念轉化成活的觀念。三是難易適中,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究與解決問題的欲望。問題太簡單易造成教學流于形式;問題太難或是過于耗時則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而引起學生反感。第四,結果開放,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開放性的、既非在課本上一目了然能夠找到答案,也不是追求唯一的圓滿的答案,而是允許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立場去進行思考。
(二)有序合理分組
PBL教學模式需以小組方式進行。對于分組,可以由教師隨機組合,也可以以由學生自主組合。教師不應干涉學生的內部分工。小組較為理想的人數(shù)為6人左右,每個小組自行推選出一名組長。小組長承擔組織領導及協(xié)調的職能。小組成員則根據(jù)教師布置問題進行項目拆解與任務分工。針對不同的任務,小組成員可靈活采取協(xié)同或者獨立的方式進行。在任務進行過程中,教師應起到監(jiān)控與指導的作用。
(三)成果展示與討論
課堂討論的時候,教師應對基本概念和理論知識進行簡單介紹,剩余時間交給學生展示成果及討論。學生小組派代表或所有成員在課堂上展現(xiàn)學習成果。學習成果形式應是多樣的,可包括演講、專題報告、辯論、PPT等形式。隨后進行課堂公開討論和分析。教師在發(fā)言過程中,要注意方向和內容上的把握,教師既要啟發(fā)、鼓勵學生勇于發(fā)言、開啟思維,又要防止學生偏離討論主題或陷入無謂重復的爭辯。
(四)合理進行總結評價
討論結束后,由教師做最終總結。教師應通過提煉要點,形成關鍵問題,讓全體學生透過龐雜的學習成果,對知識點形成更為系統(tǒng)、全面的認識。教師還應做好學習評價工作??陀^合理的學習評價能夠對學生的學習起到激勵作用,反之則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影響到課程的運行。教師應盡量做到評價標準的合理與真實。重點應考慮如下幾個方面:一是評價方式多樣性,要改變以往過分依賴結果性評價的模式,從多角度、多層面評價每一位學生。二是評價目標的全面性。教師應圍繞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資料收集、團隊精神、最終成果等方面進行評價。三是評價的主體應該由教師作為唯一的評價主體轉變?yōu)榻處熢u價與學生互評相結合。
三、法學課程運用PBL教學模式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公允地講,沒有一種教學模式完全適合所有的學科、所有的課程以及所有的學生。片面推崇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會存在僵化的可能以及異化的風險。因此次我們必須對PBL模式進行審視與反思,合理地對其進行運用。在法學課程運用中,特別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 PBL并不適用所有課程
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完美無缺的,PBL 也不例外。PBL模式主要依賴學生參與,教師講授相對較少,其最大的弊端是不利于系統(tǒng)掌握課程,因此應該側重于在應用性課程中采取該種模式。具體到法學專業(yè)而言,一般情況下公共基礎課和專業(yè)基礎課集中開設于一二年級,這正是學生學習基本理論知識的時期;此時學生的理論綜合素養(yǎng)還不夠,并不適宜采用PBL教學模式。到了大三和大四才是PBL教學模式開展的最佳時期。這是因為,一方面,學生經(jīng)過前兩年的積累,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筆者所在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為例,法學專業(yè)三四年級開設的如《競爭法》、《公司法》等課程實際上就是對二年級的《經(jīng)濟法》的深化學習,教師如果再按部就章,從頭到尾講一遍,學生只會覺得內容重復而產(chǎn)生厭煩。此時采用PBL模式則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三四年級的學生開始為畢業(yè)論文、考研和求職做準備,學習逐漸從課堂轉向課外,PBL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整合學習資源。例如學生可以課程學習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形成畢業(yè)論文。
(二)同一課程中,PBL模式也不宜全面采用
PBL模式的另一弊端就是耗費時間較多。而大部分的法學課程不過30多學時,如果在課程中全面采取該模式則無法全面涵蓋課程的內容。教師應根據(jù)具體章節(jié)的具體內容決定是否采用PBL教學模式。另外,PBL模式的開展也應注意學生的時間分配,避免因時間不恰當反而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例如臨近期未的時候,正是課程考試集中的階段,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應對其他課程的期末考試,教師應避免在這個階段開展PBL 教學。
(三)避免教師角色的離場
PBL模式中,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一定程度上會出現(xiàn)教師角色的離場。拋開個別教師借機偷懶的動機之外,主要原因還是教學能力的欠缺。如果教師對課程了解的廣度和深度不夠,準備工作不足,教師就難以駕馭討論的方向,使得課程討論流于形式,參加任務的學生學習成果得不到正確的評判和檢驗,旁聽的學生更是疏離于課程之外,在學習效果上大打折扣。因此教師一定要花大氣力做好準備工作,以豐厚的知識儲備、良好的教學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實施PBL教學。具體而言,教師應對學生借助網(wǎng)絡資源會得出哪些結論,假設的問題存在哪些不同的解決思路了然于心;對于學生利用網(wǎng)絡信息資源查找的答案,難免存在錯誤信息,教師在總結時應及時糾正;對于學生提出的多種解決思路,教師應做好梳理對比分析。
(四)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機制
PBL模式雖然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yǎng)團隊意識,但是由于缺少監(jiān)督,難免會有少數(shù)學生存在搭便車、混分數(shù)的心理,使得學習過程被架空。解決該問題還需教師耗費時間將工作細化。例如,學生分組后應要求學生制定具體的任務分配方案,便于教師隨時抽查或者追蹤考核。又如,教師也可授權小組成員就參與情況互相評判與打分來提高學生的自覺性。教師在評價的時候,盡量做到客觀公允,拉開分數(shù)差距,減少學生搭便車的僥幸心理。對于部分自覺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要加強督促,予以引導和鼓勵。
(五) 利用微信等平臺拓展 PBL 教學模式的時間與空間
PBL 教學方式無疑需要耗費較多的學習時間,而法學專業(yè)課程又較為繁重,因此應盡力通過課外的時空填補其缺陷。當前,利用碎片時間利用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工具進行不受時空限制的獲取信息,交流溝通和學習已經(jīng)成為新時代大學生的生活習慣。教師應利用微信等網(wǎng)絡平臺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促進學生利用新型媒介打破時空限制進行碎片化學習,以彌補課時不足的缺陷。
參考文獻:
[1]杜翔云、安奈特·科莫斯.基于問題的學習:理論與實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連蓮.國外問題式教學模式述評.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13(4).
[3]高巖、李發(fā)展、張揚.經(jīng)管類專業(yè)《經(jīng)濟法》課程PBL教學模式研究.社科縱橫.2017(5).
[4]鄭云翔.新建構主義視角下大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教學模式探究.遠程教學雜志.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