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勞務派遣作為一種不同于標準勞動關系的特殊用工形式,其特殊的三角法律構造是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的法理基礎?!秳趧雍贤ā逢P于勞務派遣中連帶責任的兩次立法均引起不同的意見,完善勞務派遣中連帶責任立法要體現(xiàn)勞動法保護勞動者權益的立法宗旨,用工單位應在其與勞務派遣單位共同控制被派遣勞動者的范圍內承擔連帶責任,以有效地保護被派遣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 勞務派遣 連帶責任 三角法律構造
基金項目: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科2015規(guī)劃項目“勞務派遣工及其關聯(lián)性社會保障制度研究”,項目編號:2015SKG179。
作者簡介:楊興坤,長江師范學院政治與歷史學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D92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9.355
一、連帶責任概述
(一)連帶責任的內涵
連帶責任是相對于個人獨立承擔責任而言的,是指債權人在債權總額內可以向一個或兩個以上債權人請求部分或全部債權,債務人承擔清償數額超過了其應分擔數額,有權向其他債務人追償的責任形式。其最主要作用是對受償不能風險的分配,將個別債務人不能清償債務的風險轉嫁給負有連帶責任的債務人承擔,從而加強了債權人權益的保護。如我國2007年與2012年兩次《勞動合同法》立法均在第92條規(guī)定了勞務派遣單位的連帶責任,從而較有效地保護了派遣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二)連帶責任的類型
從法理上來看,連帶責任主要有四類:主體關聯(lián)的連帶責任、主觀關聯(lián)的連帶責任、責任密不可分的連帶責任與基于政策與價值考量的連帶責任。①然在立法與司法實踐中主體關聯(lián)與責任密不可分的連帶責任居多,主要是因為某些特定的主體之間存在特殊的關系與密不可分的責任,其承擔連帶責任更有利于債務人公平合理地承擔責任,更有利于降低主體間的監(jiān)督成本與增強主體間的監(jiān)督意識,從而預防道德與法律風險,防止債權人損失的發(fā)生,保障債權人利益的實現(xiàn),如須承擔連帶責任的普通合伙關系、夫妻關系、票據關系與勞務派遣關系等。正是根據這種主體關聯(lián)性與責任不可分性,連帶責任的類型又可分為相互連帶責任與單向連帶責任,相互連帶責任即兩人以上的責任引發(fā)主體或連帶責任主體相互承擔連帶責任的責任形式,此責任形式對債權人權益的保護力度較大,但不利于彰顯契約社會中責任自擔的現(xiàn)代法律原則,在適用范圍上有一定限制;單向連帶責任是指一方責任主體對特定一方對他人造成的損害承擔連帶責任的責任形式,其作用在于單向地增強了其中一方履行義務與承擔責任的能力,雖然其在一般情形下有利于債權人的債權實現(xiàn),但單向連帶限定了承擔連帶責任的主體、事由與損害后果等嚴格條件,在兩個以上關聯(lián)性較強或責任密不可分的主體之行為都有可能給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情況下,對債權人的利益保護力度不夠。②
二、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的法理分析
勞務派遣是指由勞務派遣單位向用工單位派出其雇用的被派遣勞動者,用工單位在其工作場所使用被派遣勞動者,以完成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用工方式。③其是隨著經濟全球化與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而在勞動力市場出現(xiàn)的一種特殊用工形式,不同于由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兩方主體組成的一般標準勞動關系,勞務派遣是由被派遣勞動者、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組成的非標準勞動關系,具有“雇用與使用相分離——用人不用工,用工不用人”的特征,在法律關系上呈現(xiàn)出特殊的三角法律構造: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的勞務關系、被派遣勞動者與勞務派遣單位的雇用關系、被派遣勞動者與用工單位的用工關系。④
勞務派遣關系的特殊三角法律構造是勞務派遣單位或用工單位對被派遣勞動者承擔連帶責任的法理基礎。具體說來,不同于一般標準勞動關系只有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兩方法律主體,由用人單位承擔雇傭勞動者與使用勞動力的全部義務與責任,而特殊三角法律構造的勞務派遣關系具有被派遣勞動者、勞務派遣單位、用工單位等三方主體,⑤在勞動法規(guī)定的義務與責任分配上,勞務派遣單位承擔與勞動者雇傭相聯(lián)系的部分義務與責任,如勞動關系的建立、勞動報酬的支付、社會保險的繳納等義務與責任,用工單位承擔與勞動力使用相聯(lián)系的部分義務與責任,如勞動安全和衛(wèi)生的全面保護、加班費與績效獎金的及時支付、工作與休息時間的合理安排等義務與責任,如此的義務與責任分配使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二者所承擔的義務與責任相加等同于在標準勞動關系情況下一個用人單位對勞動者應承擔的所有義務與責任。進一步可以說,被派遣勞動者與勞動派遣單位通過平等協(xié)商建立勞動關系這種勞動者雇傭的靜態(tài)形式,就是為了保證在被派遣勞動者的勞動力與用工單位的生產資料相結合的勞動過程中勞動力使用的動態(tài)內容,勞務派遣的靜態(tài)形式是其動態(tài)內容的前提,勞務派遣的動態(tài)內容要通過其靜態(tài)形式來實現(xiàn),概而言之,在三角法律構造的勞務派遣中,勞動派遣單位雇傭勞動者的靜態(tài)形式與用工單位使用勞動力的動態(tài)內容是不可分割的,缺一不可,二者這種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可以說是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對被派遣勞動者承擔連帶責任的法理基礎。在勞務派遣單位或用工單位任何一方不承擔責任,而法律法規(guī)又有明確的相應規(guī)定時,被派遣勞動者可以請求勞務派遣單位或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⑥
三、我國勞務派遣中連帶責任立法爭議與完善
我國在2007年制定的《勞動合同法》第92條規(guī)定了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的相互連帶責任: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⑦勞務派遣中相互連帶責任的立法引起了法律界的不同意見,一些法律學者認為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相互連帶責任不盡合理,因為基于義務與責任相對稱以及責任自擔的現(xiàn)代法律原則,用工單位只應承擔使用與控制勞動力范圍內的義務與責任,而不應對因勞務派遣單位違反諸如招聘、工資支付、保險繳納與勞動關系解除等用人單位方面的義務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因此,2012年修訂的《勞動合同法》將勞務派遣中的相互連帶責任修改成單向連帶責任:用工單位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承擔連帶賠償責任。⑧此番修改再次引起諸多的質疑,一些法律專家與實務人員認為修改后單向連帶責任減輕了勞動力雇傭與使用的最終受益者——用工單位的義務與責任,削弱了被派遣勞動者法律保護的力度,有悖于勞動法保護勞動者權益的立法宗旨與價值取向,也不符合法律保護弱者,權利向作為弱者的勞動者傾斜的現(xiàn)代法治精神,應予以對勞務派遣中的單向連帶責任進一步修改與完善。
按義務與責任相對稱的法律原則,如勞務派遣單位違反用人單位的義務,不向被派遣勞動者履行支付所得工資,勞務派遣單位應責任自擔,而用工單位因無此方面的義務,無須對被派遣勞動者承擔責任。然勞動權屬于基本人權范疇,其是否能實現(xiàn)關系到被派遣勞動者及家人的吃穿住行醫(yī)等基本生存權,因此,以國家意志為主導與當事人意志為主體的勞動合同法不同于平等當事人意思自治的一般合同法,其以保護勞動者權益為價值取向與立法宗旨,在國家意志干預下權利向勞動者傾斜。在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所承擔的責任上也應如此,盡管用工單位不承擔勞動報酬支付與社會保險繳納等用人單位方面的義務,但作為使用勞動力的用工單位與作為雇傭勞動者的勞務派遣單位如前所述具有主體上的關聯(lián)性與責任上的密不可性,且用工單位是勞務派遣最大的受益者,如用工單位一概不承擔相互連帶責任則不符合連帶責任的法理與勞動法的宗旨,在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直接或間接共同控制被派遣勞動者的范圍之內,包括勞動報酬、社會保險、工作時間、安全衛(wèi)生等諸方面,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用工單位皆應與勞務派遣單位承擔連帶責任。為此,《勞動合同法》第92條關于勞務派遣中的單向連帶責任條款應加以完善,有條件地增加用工單位的連帶責任,將現(xiàn)行連帶責任的規(guī)定調整為,在勞動條件與勞動保護內,包括但不限于勞動報酬、工作時間、安全衛(wèi)生與社會保險,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無論哪一方給被派遣勞動者造成損害的,對方都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⑨如此進一步調整與完善,一方面符合了勞動法的立法宗旨與價值取向,加大被派遣勞動者權益保護的力度,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義務與責任相對稱與責任自擔的法律原則,兼顧了被派遣勞動者、勞務派遣單位與用工單位的三方利益,有利于靈活就業(yè)與用工的勞務派遣業(yè)之發(fā)展。
注釋:
①陽雪雅.連帶責任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②石娟、黎建飛.勞務派遣的雇主連帶責任研究.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3(6).
③王蔥.我國勞務派遣若干法律問題研究.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④楊菂.小議勞務派遣中現(xiàn)存的問題和對策.華東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
⑤賀軍.勞務派遣中的雇主責任研究.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⑥吳民平.勞動合同法對用人單位提出新挑戰(zhàn).上海企業(yè).2007(10).
⑦宋紹成.我國勞務派遣制度的不足及完善.經濟論壇.2011(12).
⑧楊鎮(zhèn)煌.論我國企業(yè)勞務外包的法律風險.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
⑨王艷軍.我國勞務派遣法律制度的缺陷與完善.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