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亮亮 宋峰
慢性腎病是一種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腎臟功能障礙性疾病,通常病程比較長[1-2]。腎臟是人體重要排毒器官,人體產生的原尿經過腎臟過濾再吸收才能排出體外,一旦腎臟功能出現問題,很容易誘發(fā)高尿酸血癥[3]。因此,臨床上對慢性腎病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種治療慢性腎病的藥物也逐漸運用于臨床,非布司他屬于常見治療慢性腎病的藥物。本文選擇2016年5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3例慢性腎病伴高尿酸血癥患者進行對比研究,分別采取非布司他治療和常規(guī)治療,旨在探究分析非布司他治療慢性腎病伴高尿酸血癥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具體操作如下。
選擇2016年5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83例慢性腎病伴高尿酸血癥患者進行研究,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42例,男女患者例數比例為29∶ 13,患者年齡53~71歲,平均年齡(62.05±3.18)歲。對照組41例,男女患者例數比例為27 ∶ 14,患者年齡54~70歲,平均年齡(61.97±3.1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各項臨床指標等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性較高。
表1 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水平比較 ( x- ±s,μmol/L)
納入標準:(1)患者均被臨床診斷為慢性腎病伴高尿酸血癥,其中,慢性腎病病程超過6個月,血尿酸水平女性超過360 μmmol/L,男性超過420 μmmol/L。(2)患者在接受治療前三個月沒有使用過任何影響尿酸藥物。(3)本次研究之前,醫(yī)護人員將研究相關情況告知患者,并取得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血白細胞出現下降的患者。(2)存在肝功能障礙的患者。(3)出現過原發(fā)或者繼發(fā)性高尿酸血癥的患者。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治療,包括藥物治療(糖皮質激素:一日200~1 600微克、利尿劑等:未用利尿劑者開始治療時每日推薦劑量為10 mg,每天一次,若療效不佳,可加至每日20 mg。必須根據血壓的反應來對使用劑量進行調整,通常應該每隔1~2周調整一次)、低鹽低嘌呤優(yōu)質蛋白飲食等。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以選擇非布司他(生產廠家:江蘇萬邦生化醫(yī)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20130058;規(guī)格:40 mg×8片×2板)進行治療,用法用量:起始劑量為40 mg,每日一次。如果2周后,血尿酸水平仍不低于6 mg/dl(約360 μmol/L),建議劑量增至80 mg,每日一次。給藥時,無需考慮食物和抗酸劑的影響。兩組患者的治療周圍均為4個月,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
本次研究主要以兩組患者生化指標水平以及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作為觀察指標。其中,生化指標包括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4]。
最后數據選擇軟件SPSS 24.0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均為0,安全性高。
慢性腎病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類型[5]。誘發(fā)慢性腎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腎血管病變、腎小管病變、繼發(fā)性腎小球腎炎等[6]。臨床上依據相關標準主要將慢性腎病分為1~5期,分期越高,表明疾病進展越嚴重[7]。而尿酸主要以尿酸鈉鹽的形式游離在患者腎臟內容物,平時能夠伴隨著尿液經過腎臟一起排出[8]。當患者腎臟功能出現障礙時,體內的尿酸也會隨之上升,從而造成高尿酸血癥,對患者的正常生活產生嚴重影響。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各種治療慢性腎病的藥物逐漸被運用于臨床,非布司他屬于常見藥物一種[9]。該藥物屬于抑制尿酸生成類藥物,是一種新型的非嘌呤類黃嘌呤氧化酶選擇抑制劑[10]。將其運用于人體,不會影響其他酶的活動,從而對患者的腎功能、肝功能等不會造成嚴重損害。同時,該藥物作用于機體時,能夠與碳酸氫鈉反應,將尿酸鹽溶解,從而順著尿液排出,起到降低尿酸的作用[11]。因此,將其作用于慢性腎病伴高尿酸血癥當中意義重大。
本次研究選擇83例慢性腎病伴隨高尿酸血癥患者進行對比研究,分別采用非布司他治療和常規(guī)治療。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非布司他治療的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等生化指標水平均低,且沒有出現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該研究結果與陳松等[12]在非布司他治療慢性腎臟病伴高尿酸血癥的臨床研究中相關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慢性腎病伴高尿酸血癥治療中采取非布司他治療能夠有效控制患者病情,不良反應少,安全性和有效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