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譚美春
(江西科技學院 護理學院,江西 南昌 330098)
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學法是以案例為基礎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要求選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有針對性地對問題進行剖析、討論,以此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護理學是以促進和恢復人類身心健康為目標,以多學科理論為基礎,了解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2]?;A護理學作為護理學的一個分支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其知識點滲透到臨床護理的各個學科,但基礎護理學本身并不與具體病例相關且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時尚未進行臨床實習,因此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容易偏重教材知識的傳授,導致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較為抽象且可操作性較差。因此,我們在基礎護理學理論教學中不斷進行探索,引入了CBL教學法,并對教學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將結果整理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從江西科技學院2014級護理學本科專業(yè)隨機抽取2個班(每班60人)并分成兩組,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講授法,試驗組采取CBL教學法,兩組采用同一教材、相同課時、同一教師授課,授課地點均在教室。兩組學生的性別、年齡、入學成績、學時數(shù)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學生在既往的學習中均未接受過CBL教學,其中試驗組班級再細分為6組,每組10人,各組設組長1名,組長負責課前組織組員預習和討論。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法,任課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即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的模式,如在講到口腔護理的章節(jié)時,教師只結合多媒體單純地向學生講授口腔護理的目的、注意事項以及選用何種漱口溶液等知識點,不做課堂討論。教師在每堂課結束前的10min針對本堂課所學的內容進行提問和總結并布置好相應的課后練習題。
試驗組則按照CBL模式進行教學,具體步驟如下:(1)教師教學前準備好相應的臨床案例資料,并至少在授課前3天將資料發(fā)布到試驗組班級群,使學生能夠提前查閱相關資料。此外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設置若干思考題。如在講到患者的心理護理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提前設計好案例,如:患者方某,42歲,半年前丈夫因病去世,患者主訴入睡困難、難以維持睡眠、睡眠質量差。近1個月以來出現(xiàn)了頭暈目眩、心悸氣短、體倦乏力、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等癥狀,工作效率明顯下降。提出問題:該患者目前主要的健康問題是什么?引起該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應該如何采取措施解決該患者的健康問題?(2)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分好的組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每組選出一位代表進行總結發(fā)言(每次發(fā)言人不固定,以確保每個小組成員都能匯報),在病例討論中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營造出逼真的臨床氣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應的知識點;(3)待所有小組發(fā)言完畢后,教師對學生們提出的新問題進行詳細解答,并對每組的發(fā)言情況進行總結和點評,在每堂課結束前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小結并布置好課后練習題。
CBL教學效果的評價分為兩部分:(1)期末考試成績的評價,考試采用教考分離的方式進行,考試試題由學校統(tǒng)一命題,試題從試題庫中隨機抽取,主觀題和客觀題各占50分,其中主觀題包括簡答題6題,案例分析題2題,總分共計100分。考試方式為閉卷考試,考試時間120min;(2)教學效果評價。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讓兩組學生匿名對基礎護理學的教學效果進行客觀評價,了解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及教學效果。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20份,回收問卷120份,回收有效率為100%。
采用SPSS22.0建立數(shù)據(jù)庫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結果顯示,試驗組期末總成績、主觀題成績及優(yōu)秀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和表2。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在“臨床分析和診斷能力、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效率、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知識運用能力”等方面差異顯著,試驗組的教學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3。
研究顯示,試驗組有91.67%的學生對CBL教學總體效果感到滿意,認為其便于理解,更貼近臨床,并且有95%的學生期望在未來教學中繼續(xù)采用CBL教學法,具體見表4。
表1 兩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表2 兩組學生期末考試成績優(yōu)秀率比較
表3 兩組學生對教學效果評價結果
表4 試驗組學生對CBL教學滿意度(n=60)
基礎護理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它和多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在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中,教師是主體,學生只是單純地被教師灌輸知識,沒有機會參與到教學當中,只能由他人決定教學目標、課程和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中僅注重學生智力的培養(yǎng),而扼殺了其好奇心和興趣,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缺乏溝通與信任,這種教學模式已阻礙了醫(yī)學教育的發(fā)展。隨著醫(yī)學研究的迅速發(fā)展,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需要不斷地更新自身的知識庫,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也越來越復雜,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已越來越無法跟上醫(yī)學教育的發(fā)展步伐。因此尋找科學的教學方法已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而CBL教學法做為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新的教學方法,能夠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分組討論、課堂交流、教師總結點評的模式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4]。
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及優(yōu)秀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說明CBL教學法能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這與王桂平[4]等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教師在采用CBL教學法的教學過程中,通過收集臨床案例,組織學生對案例分組討論的形式能夠將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更加直觀、生動、易于理解,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分組討論的過程又能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促使學生不斷地思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發(fā)生機制、相關表現(xiàn)及解決方案,幫助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由淺入深、由點到面,這種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堂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5]。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期末考試主觀題成績比較,試驗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在對兩組學生進行學習效果評價時,試驗組學生的臨床分析能力、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運用能力等方面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可能與以下幾點有關:在CBL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例舉案例,學生分析匯總的方式,使得知識的傳授由傳統(tǒng)的“灌輸式”轉變?yōu)椤皡⑴c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臨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由于CBL教學法的特殊性,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聯(lián)系實際進行思考、分析和研究,開拓思維,這一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研究表明,試驗組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學習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且通過對CBL教學滿意度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對CBL教學法的總體滿意度很高并且希望在未來的課程學習中繼續(xù)采用CBL教學法??赡苁且驗榻處熢谑谡n過程中結合案例的講解,使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問題的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其次,案例教學法增加了課堂上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次數(shù),通過教師發(fā)放案例——學生分組討論——代表分析匯總——教師總結點評的模式極大地增強了課堂的師生間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此外,CBL教學法也有利于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相對于傳統(tǒng)講授法而言,CBL教學法對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學能力及教學責任心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除了要具備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外,還需要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篩選、整理出符合課堂教學的臨床案例,在授課過程中還需具備良好的組織能力和思維能力,能夠對課堂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突發(fā)情況進行靈活處理。實踐也證明,CBL教學法能夠很好地提高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拓寬知識面,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量[7]。
綜上所述,CBL教學法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將理論和實際緊密結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增強了學習氛圍的同時還提升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CBL教學法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已在多個學科領域獲得認可。但CBL教學法在護理教育的發(fā)展中還有諸多不足之處,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如何繼續(xù)深入的將其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是每位護理教育工作者仍需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