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銘
摘 要:初中化學的知識較為抽象,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填充趣味的元素充分的結合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動態(tài)化的展示化學的知識內容,夯實化學的基礎,并在課上課后融合信息技術,深入淺出的展開化學的思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散,打破傳統教學中封閉的課堂模式,使得化學的教學更具靈動性,教師要順應初中生的思維模式與性格喜好,創(chuàng)建微課、PPT、視頻軟件等多重教學模式,延展學生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的闡述對化學的見解,表述獨立的思想,激發(fā)學生的化學創(chuàng)意靈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信息技術 初中化學 課堂教學 深度融合
信息技術導入化學課堂后,教師應與時俱進,掌握多重的教學形式,充分的調動初中生的好奇心,以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刺激學生的感官,學生不由自主的全神貫注參與化學的探究,引發(fā)課堂的互動討論,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從被動的記憶狀態(tài),轉變?yōu)橹鲃拥闹R理解狀態(tài)中,期間教師可應用信息技術制作出多元化的精美課件,因材施教結合學生的基礎信息技術處理能力,層次化展開信息技術的導入,改變以往課堂教學中的沉悶感,讓化學知識以更具趣味性的形式展示,將知識以簡化繁,輕松的獲得重點的突破。
一、化解化學的疑難雜問
初中生的認知淺薄,他們接觸化學的時間也較短,自主思考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認知的混淆,找不到化學的求知方向,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梳理化學的知識點,讓學生知道該從何處著手,找到化學的求知目標,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才能夠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展開化學的探究。將化學的難點簡化,以動態(tài)的形式體現化學的趣味性,針對化學的問題展開系列的遐思與聯想,遷移化學的知識點到實際的情境中,獲得創(chuàng)新思維的激發(fā)。例如:在講解一氧化氮還原性質的時候可以利用Flash制作出虛擬實驗,學生在模擬實驗中可以拖動CuO分子和CO分子,將兩個物質點燃,在反應之后生成了分子和Cu單質。學生通過操作虛擬實驗,能夠看到還原反應中物質變化的整個過程。從而更加理解CO分子是如何發(fā)揮還原性將CuO分子還原成Cu單質的。在微觀層面上進行理解,為學生之后的化學學習奠定學習基礎。信息技術在化學課堂中起到促進作用,并不是代表在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中都要運用,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對于一些通過老師講授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的知識點,老師可以利用傳統教學的優(yōu)勢,對于一些抽象難懂的微觀化學反應知識點,就可以結合信息技術提升學生效果。
二、進行相互的探討和交流
化學的知識有很多的共通點,也有很多的特點,這些異同之處常成為學生的思維桎梏,針對有關的化學知識,學生的區(qū)分能力不足,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可將有關的相似點凝結起來,整個化學內容綜合分析聯想,做到因材施教。就共性而言,老師要將優(yōu)秀的課件進行分析,整理,開發(fā)適合自己班級學生的課件。老師在課件的設計上可以進行相互的探討和交流。讓教學課件具有最好的效果。從個性上來講,初中生這個年齡階段,對很多新鮮的事物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信息技術能夠通過圖像、聲音、文字刺激學生的各個感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所以老師在設計課件的時候,也要考慮這一點,充分的體現出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但也要注意的是在課件設計中不能只注重華麗的外觀,附加的其他信息量太多,會分散學生的對重點知識學習的注意力。
三、實踐操作能力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老師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所以在信息技術與化學教學的整合中,老師不能完全的拋棄傳統的教材方法,只注重信息技術帶來的直觀化和感官刺激。對于不同的多媒體技術,老師也要區(qū)別使用,正確的處理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之間的配合與協調關系。比如,在進行實驗教學的時候不能只是讓學生對課件中的演示進行觀察理解,來掌握實驗的步驟,而是需要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的,親自感受變化的過程。通過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方法之間的協調配合,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再就是信息技術本身也是各有特點,所以在信息技術運用中,老師也要協調好各種信息技術之間關系。比如,利用多媒體展示各個元素的關系,具有直觀性的特點,利用Flash動畫呈現原子或者是微觀分子的運動情況,具有動態(tài)的特點。老師將這些信息技術資源的特點協調運用,就能更好的為課堂教學服務。
四、初始的趣味導入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步,也是直接影響高效語文課堂順利實現的關鍵因素。例如,在教學《生活中常見的鹽》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為了提高課堂的導入質量,在本節(jié)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我選擇了“微課”導入,借助微課將一些生活中的“鹽”,如:食鹽(NaCl)、工業(yè)用鹽(NaNO2)、大理石(CaCO3)、小蘇打(NaHCO3)、硫酸銅(CuSO4)、氯化鎂(MgCl2)等等,直觀的微課展示不僅能夠讓學生認識到化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而且,對學生理解生活中的“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也能保障導入課的質量大幅度提高。
五、實驗教學前的應用
首先可以在化學實驗教學之前進行應用,比如在學習《奇妙的二氧化碳》這一課時,有教材中有二氧化碳的制取實驗,這個教學實驗的重點就是讓學生能夠大概的了解實驗的原理、實驗的裝置、收集和檢驗的方式。讓學生通過二氧化碳的實驗能夠學會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方程式,同時了解到試驗室制備氣體的方法,通過分析發(fā)現教材中相關實驗真正實施的目標。因此教師可以用視頻的方式將實驗的過程進行具體的演示,讓學生能夠通過微課視頻在教學之前進行有效的觀看,有效的明確實驗中具體呈現的本質內容,同時能夠對實驗中的常態(tài)問題進行分析。
六、后記
總之,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是多樣化的,是由教學內容決定的。運用信息技術于課堂教學,其重要性在于為我們的課堂增添了許多色彩和活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但是信息技術使用不當,也會對我們的教學產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師只有在教學中準確定位,著力于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深入研究如何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才能真正體現其輔助教學的優(yōu)勢,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景麗.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J].未來英才,2016(9):218.
[2]趙琴.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化學課堂深度融合實踐的研究[J].學周刊,2017,19(19):165-166.
[3]陳洪.基于微視頻資源的翻轉課堂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成效研究以普陀區(qū)試點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2015,08(11):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