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龍
【摘要】幼兒良好的自主表達能力,不僅有助于促進幼兒同伴間的交流和討論,同時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幼兒的思維過程。提供科學探索信息、探究材料、規(guī)范語言和規(guī)范主題活動,輔以教師的引導和必要的輔助教學材料,能全面提升幼兒的自助表達能力,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幼兒自主表達能力語言在科學活動中,幼兒良好的自主表達能力,不僅有助于促進幼兒同伴間的交流和討論,同時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幼兒的思維過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指出:“語言是思維的一種工具,是和思維密切聯系的。語言獲得發(fā)展時,兒童的思維和智能就能推進到更高的水平。所以,語言的發(fā)展標志著兒童智能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在幼兒科學探究活動中激發(fā)幼兒自主表達的興趣,以提高幼兒的自主表達能力。
一、以搜集科學探索信息為載體,豐富幼兒自主表達的經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應注重引導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學習?!币虼?,幼兒的直接感知在科學學習中顯得尤為重要,活動過程中信息的搜集,為幼兒的科學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持,通過搜集科學探究的信息,幼兒在頭腦中儲存了大量的相關經驗,在表達的過程中幼兒就有話可說了,正所謂“言之有依”。例如,在進行“我的動物朋友”這一小班主題活動的時候,為了讓幼兒充分了解感知動物的習性及身體特征,我們就鼓勵幼兒走進動物園進行細致觀察;閱讀與動物有關的書籍;觀看相關動物的視頻,積累關于動物的知識。通過一系列的信息搜集活動,幼兒能夠講述出長頸鹿的脖子很長、大老虎身上的花紋是一條一條的、鯨魚不是魚等關于動物的知識。
二、提供豐富的探究材料,為幼兒自主表達提供物化支持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進行實驗操作是幼兒探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實驗能讓幼兒在自主操作、探索中學到粗淺的科學知識,同時驗證幼兒的猜想和假設,而豐富的材料為幼兒的探索提供必不可少的物質保證。幼兒在活動中經歷了操作實驗、討論、再實驗、總結的過程,討論的過程為幼兒的自主表達提供了有利條件,而通過對材料的探究使幼兒能夠有目的地進行表達,激發(fā)了幼兒自主表達的愿望。例如,在進行大班科學活動“有趣的報紙”中,教師為每一位幼兒提供了兩張報紙,引導幼兒探索如何剪,才能剪的紙條最多。在展示的環(huán)節(jié),幼兒就能自主、流暢地講述自己操作的過程,如“我的紙條剪得比較窄,所以一張報紙能夠剪很多的紙條”,“我的報紙條剪得比較寬,所以就剪得條數比較少”等。正所謂“做過了就理解了,理解了就愿意表達了”,幼兒真正操作過,才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自主表達。
三、巧妙梳理,恰當總結,規(guī)范了幼兒自主表達的語言
哲學家從偶然中找必然,科學家從無序中找有序,都是梳理??茖W是一門很嚴謹的學科,科學語言一般是科學準確、表達精煉、邏輯嚴密的。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梳理總結與恰當提問,能夠為幼兒的自主表達理順思路。因此,在集體探究或小組活動之后的組織梳理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幫助幼兒規(guī)范科學語言,理清探索思路,了解科學原理,建立正確的科學觀。
在科學活動“小球的滾動”實驗中,幼兒通過操作對比不同表面對小球滾動的影響,自主表達時怡怡說“小球在第三個道上滑得最快,因為這個跑道上什么都沒有,是滑溜的,有東西的跑道是不滑溜的”。教師及時引導幼兒明確“粗糙的”和“光滑的”這兩者的概念,“表面比較滑溜就是光滑”,“不光滑就是粗糙”。通過教師與幼兒的共同梳理幼兒了解了粗糙和光滑,規(guī)范了表達語言。
科學活動中的幼兒講述以說明性講述居多數,在自主表達的時候,孩子一般不會像成人一樣關注到自己實驗過程中的重點或細節(jié),講述也不會很具有邏輯性。教師與幼兒共同的梳理則為孩子起到了補充和示范作用。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不知道應該怎樣去講,但是經過與教師的共同梳理,幼兒能夠逐漸明白如何把自己的操作過程比較有邏輯、有重點地講述出來,從而提高幼兒自主表達的邏輯性和流暢性。
四、主題區(qū)域活動的開展,為幼兒的自主表達搭建了舞臺
一個完整的、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活動過程是適應幼兒的心理需要,幼兒主動活動的過程,也是教師和幼兒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促進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過程。區(qū)域里投放的分層次材料滿足了不同層次幼兒的需要,相對自由的空間及層次材料,使幼兒在操作和表達上都有了一定的獨立自主性。
首先,材料吸引使得幼兒愿意表達。小班科學區(qū)里投放了小貓釣魚的材料。澤澤在進行小貓釣魚的活動,在釣魚的過程中澤澤說:“這是魚媽媽,這是魚寶寶。魚媽媽和魚寶寶在游啊游?!贝蟀嗫茖W區(qū)里幼兒進行紙片吸水的實驗,婧睿說:“這個紙片怎么一下子就沉到水底了,學誠你知道怎么回事嗎?”學誠:“這片紙薄啊。”孩子們在操作中不自覺地就表達出來了。
其次,同伴間的交流激發(fā)了幼兒自主表達的積極性。在科學區(qū)里每一位幼兒都會對相同的材料產生不同的見解,在區(qū)域里幼兒之間也會產生各種討論交流。例如,在操作實驗的時候孩子會有不同的實驗結果,他們之間就會根據自己的發(fā)現展開交流。大班科學區(qū)里幼兒進行制作泡泡水的實驗,實驗過程中之之用了肥皂,他說:“肥皂是吹不出泡泡的。”學誠說:“不對,肥皂能吹出泡泡?!闭ひ布奔钡卣f:“能?!?/p>
之之堅持不能,正瑜就說能,于是兩個人就發(fā)生了辯論活動。
之之:“我剛才的肥皂水,沒有吹出泡泡?!?/p>
正瑜:“我能夠吹出泡泡?!?/p>
學誠:“我吹出了一個很大的泡泡,就是很快就破了?!?/p>
之之:“你是怎么吹的?!?/p>
學誠:“我就是加了肥皂水,又加了一點藍貓(白貓洗潔精)。”
之之:“那是因為你加了洗潔精,才吹出泡泡的?!?/p>
婧睿:“我吹的是一個小泡泡,而且很快就破了?!?/p>
之之:“那我們再看看?!?/p>
正瑜:“我都沒加東西,你吹得太用力了,要慢悠悠地。”
由實驗引發(fā)了幼兒的自發(fā)辯論及自主表達,這種交流不僅是自發(fā)的,而且很有目的性,圍繞著相同的主題活動。
教師作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教師的適時介入可以引導幼兒更加深入而準確地進行表達。比如,小班科學區(qū)里幼兒在玩烏龜媽媽下蛋的游戲,澤涵說:“我這是烏龜媽媽下的蛋,一個蛋,一個蛋?!蔽覇柡⒆樱骸皾珊?,這些蛋蛋是怎么排列起來的?”澤涵:“就是一個大的一個小的,一個大的一個小的這樣排列起來的?!庇變焊鶕崾灸軌虬l(fā)現操作的規(guī)律并且能夠仔細觀察物體的特征,能按照物體的顏色、大小等不同特征進行排序,并且能夠更加深入地講述出烏龜蛋排列的規(guī)律性,表達相對完整了。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提出了“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的環(huán)境,支持、促進、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主題區(qū)域活動為幼兒自主表達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了自由輕松的環(huán)境。
總之,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科學探究中幼兒的自主表達能夠比較直觀的反映出幼兒的想法,促進幼兒的自主表達能力的提高。只要教師能夠恰當地通過材料的吸引、同伴間的溝通交流、教師的提問等,激發(fā)幼兒的自主表達愿望,就一定能夠全面提高幼兒的自主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 ]心理發(fā)展與教育 [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 ]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S ].2001-7-2.
[3 ]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 [S ].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