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韶 鄭銳華 陳繼暖
【摘要】 目的 應用護理干預改善肺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的效果。方法 94例肺癌患者, 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 各47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 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由護理干預質(zhì)控小組進行系統(tǒng)化、個體化的癌因性疲乏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狀況。結果 實施護理干預后, 實驗組患者無疲乏感24例、輕度疲乏感14例、中度疲乏感6例、重度疲乏感3例, 對照組患者無疲乏感13例、輕度疲乏感15例、中度疲乏感12例、重度疲乏感7例,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進行系統(tǒng)化、個體化的癌因性疲乏護理干預, 給予患者休息和睡眠干預、社會心理支持、早期有氧鍛煉等護理措施, 癌因性疲乏感減輕或者消失, 提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關鍵詞】 肺癌;癌因性疲乏;影響因素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35.078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cancer related fatigue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Methods A total of 94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7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systematic and individual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cancer-related fatigue by the nursing quality contro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condition of cancer related fatigue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24 cases of non-fatigue, 14 cases of mild fatigue, 6 cases of moderate fatigue, and 3 cases of severe fatigue, which were 13, 15, 12 and 7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With systematized and individualized cancer related fatigue nursing intervention, along with rest and sleep intervention, psychosocial support, early aerobic exercise and other nursing measures, cancer induced fatigue is reduced or disappeared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has improved.
【Key words】 Lung cancer; Cancer related fatigue; Influencing factors
癌因性疲乏(cancer related fatigue, CRF)是表現(xiàn)為活動力減弱、注意力不集中、動力或興趣減少等為主的一系列主觀感覺, 是癌癥患者的重要癥狀之一, 可以由癌癥本身的治療, 或癌癥治療的合并癥、藥物以及其他的軀體和心理因素等引起[1-3]。美國疲乏聯(lián)合會對379例癌癥患者的調(diào)查結果顯示, 76%的患者在他們的化療過程中每月至少有數(shù)天感到疲乏, 30%的患者覺得每天都感到疲乏[4]。本文旨在深入分析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94例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 運用循證護理理念, 提出針對癌因性疲乏的管理對策, 現(xiàn)將實驗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于本科住院治療的94例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首次經(jīng)病理學診斷為肺癌;②年齡≥38歲, 住院時間>13 d;③患者能正常語言溝通交流, 文化程度初中以上, 主動配合填寫問卷調(diào)查。94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 各47例。實驗組患者男31例, 女16例, 年齡39~64歲, 平均年齡(50.2±
6.3)歲;對照組患者男32例, 女15例, 年齡38~65歲, 平均年齡(51.0±6.6)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由護理干預質(zhì)控小組進行系統(tǒng)化、個體化的癌因性疲乏護理干預, 主管護士根據(jù)患者年齡、癥狀、體征、病情、休息狀況、面色、活動能力、文化程度、掌握相關健康知識程度、配合能力等制訂護理干預措施。
1. 2. 1 評估患者活動能力 檢查患者年齡、血紅蛋白濃度、水電解質(zhì)情況、面色情況、進食情況、機體營養(yǎng)、對相關知識掌握程度, 鼓勵患者及家屬積極面對現(xiàn)狀, 配合醫(yī)生治療, 提升生活質(zhì)量。
1. 2. 2 癥狀控制 化療前預防性輸注防止出現(xiàn)消化道癥狀的藥物, 清淡飲食, 避免油膩、辛辣食物, 多進食新鮮蔬菜、水果等含粗纖維多的食物, 注意口腔護理, 便秘時給予通便藥物, 如口服緩瀉劑, 使用開塞露塞肛或者灌腸治療;按照美國國立綜合癌癥網(wǎng)絡(NCCN)指引, 規(guī)范使用止痛藥物或者帖劑, 認真評估疼痛程度, 盡可能減少患者疼痛;白細胞下降, 按醫(yī)囑使用升白細胞藥物;血紅蛋白濃度下降嚴重, 按需要予輸血治療[5-7]。
1. 2. 3 勞逸結合 評估患者的精神狀況、年齡、心功能等, 給予相應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進行適當運動, 如散步、做操、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形式[8]。
1. 2. 4 保障充足休息 在化療期間保障充足睡眠時間, 適當進行室內(nèi)活動, 增加血液循環(huán), 生活有規(guī)律, 晚上睡覺前避免劇烈運動, 避免飲濃茶、咖啡等興奮性的食物, 建議聽舒緩輕音樂或者鋼琴曲, 洗熱水澡, 喝杯牛奶, 有助于睡眠。
1. 2. 5 社會、心理支持 癌癥患者因疲乏造成的不適、對日常生活質(zhì)量及活動能力的影響, 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問題, 如煩躁焦慮、抑郁低沉、失落無望等。對其進行心理護理, 首先要正確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 判斷癌因性疲乏的程度;其次向患者講解癌因性疲乏的知識, 使其掌握心理疏導是治療癌因性疲乏的重要方法, 然后耐心傾聽患者的講述, 運用溝通交流技巧, 充分了解引起疲乏的因素, 心理咨詢師給予心理輔導, 始終保持愉悅情緒。另外來自社會的支持和家屬的關愛非常重要, 鼓勵家屬陪護, 用親情溫暖患者的心, 使其感覺沒被拋棄。最后可以多介紹一些抗癌成功的病例, 增強患者的信心, 調(diào)節(jié)情緒[9, 10]。
1. 2. 6 鼓勵自我護理能力 加強健康教育, 肯定患者自我價值, 積極主動進行生活自我護理, 熱愛生活工作, 快速康復, 融入社會, 保持患者尊嚴, 提高生活品質(zhì), 縮短住院時間, 減少住院費用, 提高患者滿意度, 增進護患、醫(yī)患關系和諧。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癌因性疲乏狀況。使用美國癌癥中心疼痛研究小組制定的簡易疲乏量表(BFI)進行癌因性疲乏評估。BFI屬自評量表, 采用10分
制數(shù)字描述, 疲乏程度評估標準[3]:采用自訴或者自己填寫形式, 無訴疲乏感數(shù)值為0;自訴疲乏感最輕評1分, 自訴疲乏感最重得10分。1~3分屬于輕度疲乏感, 4~6分屬于中度疲乏感, 7~10分屬于重度疲乏感。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施護理干預后, 實驗組患者無疲乏感24例、輕度疲乏感14例、中度疲乏感6例、重度疲乏感3例, 對照組患者無疲乏感13例、輕度疲乏感15例、中度疲乏感12例、重度疲乏感7例,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3. 1 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因素分析 疲乏發(fā)生率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癌因性疲乏發(fā)生影響因素指標指標包括:年齡、伴隨癥狀數(shù)目、消化道癥狀、胸悶氣促、紅細胞計數(shù)和血紅蛋白濃度[4]。
3. 2 癥狀體征 有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癥狀的患者疲乏發(fā)生率和疲乏程度會高于無癥狀者。嚴重持續(xù)的不良消化道癥狀導致體內(nèi)營養(yǎng)丟失過多、消瘦、水和電解質(zhì)紊亂、活動力減退, 甚至還會出現(xiàn)預感性惡心、嘔吐, 導致加重疲乏感覺。胸悶、氣促的患者發(fā)生疲乏感明顯高于無該癥狀者?;颊弋敵霈F(xiàn)胸悶氣促時候, 體內(nèi)正處于缺氧狀態(tài), 容易產(chǎn)生疲勞感。患者疼痛時, 可以使患者身體活動能力減少, 導致睡眠障礙、減少休息、少量進食, 腫瘤患者耗能增加, 身體任何部位的疼痛都可能使患者產(chǎn)生各種負面的心理反應, 常表現(xiàn)為情緒低落、注意力不能集中或缺乏清晰思維等, 因此疼痛對情感性疲乏和認知性疲乏的影響尤為嚴重[8]。
3. 3 年齡 隨年齡增長, 機體各項機能呈逐漸衰退趨勢, 活動能力往往出現(xiàn)下降, 身患癌癥或接受抗腫瘤治療時, 身體狀況會變得更差, 容易出現(xiàn)疲乏感, 年齡>60歲的患者疲乏發(fā)生率高于年齡<60歲者。
3. 4 生物學指標 癌癥患者常常由于出血、溶血、腫瘤細胞骨髓浸潤、營養(yǎng)不良、放化療所致的骨髓抑制等導致貧血。血紅蛋白濃度降低患者的疲乏發(fā)生率明顯比該指標正常的患者高。國外的一些隨機對照試驗也顯示[5], 運用促紅細胞生成素以改善貧血, 可提高癌癥患者機體的能量水平與活動能力, 降低疲乏, 提高生活質(zhì)量。血鉀濃度越低, 患者疲乏程度越重。
綜上所述, 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的應用, 在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病程的多個方面顯示出了良好的緩解、消除甚至是部分治療的效應。進行系統(tǒng)化、個體化的癌因性疲乏護理干預, 給予患者休息和睡眠干預、社會心理支持、早期有氧鍛煉等護理措施, 癌因性疲乏感減輕或者消失, 提升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 Barnes EA, Bruera E. Fatigu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a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ecological Cancer, 2002, 12(5):
424-428.
[2] Curt GA, Breitbart W, Cella D, et al. Impact of cancer-related fatigue on the lives of patients: new findings from the Fatigue Coalition. Oncologist, 2000, 5(5):353.
[3] 韓娜, 于世英. 癌癥患者的乏力狀況調(diào)查及影響因素. 腫瘤防治研究, 2006, 33(12):910-912.
[4] 呂春梅, 劉麗娜. 護理干預對肺癌放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94):18511.
[5] 王鑫, 任杰, 殷小路. 護理干預對肺癌放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7, 17(33):214,220.
[6] 劉玉瑩. 護理干預對肺癌放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 飲食保健, 2017, 4(17):106.
[7] 肖艷, 何麗, 陳韓,等. 協(xié)同護理對肺癌術后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及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 中國臨床研究, 2017, 30(4):563-565.
[8] 丁麗麒.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負性情緒與社會支持的關系分析.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7, 36(5):617-620.
[9] 沈慧敏, 魯繼斌. 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與生命質(zhì)量相關性研究及其護理對策. 中國醫(yī)藥導報, 2016, 13(23):106-109.
[10] 吳英雪, 陳麗貞, 李燕凌. 系統(tǒng)化護理對肺癌化療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響分析.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6, 14(31):80-81.
[收稿日期:2018-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