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嫣 王娟
【中圖分類號】R730.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10-182-01
中國人是乳糖吸收不良和乳糖不耐受的高發(fā)人群,我國漢族人群乳糖酶缺乏的發(fā)生率為75%~95%,嬰兒是乳糖不耐受的高發(fā)人群。目前治療一般是乳糖酶、益生菌或者是無乳糖配方奶的喂養(yǎng)但效果欠佳,或者經(jīng)濟負擔太重。筆者自2017年 以來小兒推拿結合中藥母嬰同服治療嬰幼兒乳糖不耐受腹瀉臨床60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治療
本組60例患兒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乳糖不耐受腹瀉。(大便常規(guī)化驗陰性、還原糖陽性、PH值低)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0-1歲,病情1-12個月。經(jīng)乳糖酶、益生菌或者是無乳糖配方奶的喂養(yǎng)治療效果欠佳。
2 治療方法
2.1 中藥母嬰同服主方組成
藿香15g,木香6g,葛根15g,太子參7g,茯苓15g,白術15g,甘草3g。濕熱明顯去太子參、白術,加黃芩8g,車前子10g,蒼術8g,寒濕明顯加砂仁7g,蒼術8g,山藥10g,打成散劑,分裝成9g一小袋。
取穴:取患兒左手睥經(jīng)、大腸、小腸、外勞宮、三關、足三里、逆時針摩腹、分推腹陰陽、龜尾、七節(jié)骨、捏脊、百會。
2.2 操作方法
嬰兒每次取9g加50ml水煎煮5分鐘,每次服10ml,年齡每增長1個月加5ml,日3次;母親每次取2小袋加100ml煎煮口服,日3次。治療一周后觀察評估大便情況,病情好轉后可繼續(xù)口服2-3周后直至痊愈。同時補睥經(jīng)500次、補大腸500次、清小腸300次、揉外勞宮300次、推上三關300次、揉足三里300次、逆時針摩腹200次、分推腹陰陽30次、逆時針點揉龜尾100次、推上七節(jié)骨微紅有熱、捏脊6遍、摩百會30次。
3 療效評價
3.1 療效標準
治愈:治療后腹瀉癥狀消失,好轉:治療后腹瀉次數(shù)減少伴大便質量變好,無效:治療后腹瀉癥狀無緩解或繼續(xù)加重。
3.2 治療結果
60例患兒中治愈48例,占80%;好轉7例,占11.67%;無效5例,占8.34%;總有效率占91.67%。
4 典型病例
黃某,女,2個月,因腹瀉一月余,每天7-8次,于2018年3月就診于柳州市婦幼保健院中醫(yī)兒科,即用上述方法。三天治療后,大便次數(shù)減至3次,便質較成型,酸臭味減輕。繼續(xù)治療至七次,大便減少到一次。便質成型,酸臭味消失,預后良好。
5 總結
小兒推拿在治療小兒腹瀉上療效顯著,遂聯(lián)合中藥母嬰同服治療嬰幼兒乳糖不耐受。泄瀉的基本病機是小腸不能分清別濁,或大腸傳導失常。分清別濁在小腸,升清降濁在脾胃。故治療重點在調節(jié)小腸、大腸和脾胃。嬰幼兒乳糖不耐受多為虛性腹瀉則應收斂之。選補睥經(jīng)與上三關為補益脾胃。足三里調和脾胃。補益氣血止瀉四法中,龜尾、七節(jié)骨位于腰骶,屬于督脈,腹與臍位于腹部,屬于任脈,四穴均在中下焦,與形成大便的臟腑密切相關。它們前后陰陽配對,升清降濁。七節(jié)骨深層為脊髓排便中樞,推揉令熱有較好的良性刺激作用。摩腹作用于大小腸。揉百會穴升清降濁。全方位分清別濁,調整脾胃與腸道氣機,適宜于各種泄瀉。
主方中藿香化濕;木香行氣止痛;葛根升陽止瀉;太子參補氣生津;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白術補氣升陽,利水消腫;甘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藥性溫和,補益脾胃,化濕和中!因此小兒推拿結合中藥母嬰同服治療嬰幼兒乳糖不耐受腹瀉具有臨床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