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佳
湖南省長沙市民政局局長
隨著機構改革的實施,民政工作將更加聚焦到“三基”,即基本民生保障、基本公共服務和基層社會治理。我們要緊緊圍繞“三基”工作任務,在做實民生獲得感上下功夫。
一、學習新思想,更加突出基本民生兜底的重要性。黨中央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同時也明確,從實際出發(fā)把提高社會救助和福利水平“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xù)增長基礎上”,不能“用過度承諾討好民眾”,這意味著民政履職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而現(xiàn)實中,“美好生活”給民政增加了太多壓力,很容易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影響了民政的準確定位?!懊篮蒙睢备饕氖巧鐣獏⑴c,家庭要參與。除了像婚姻登記、殯葬、養(yǎng)老服務等領域要按社會化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服務外,民政對象更多的是需要基本生活的保障,民政工作更多的是承擔基本民生兜底。在中西部地區(qū),還有很多地方,基本民生福利設施建設尚有欠賬,基本兜底還沒有完備的剛性保障,距離“美好生活”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因此,要更加突出基本民生兜底的重要性,合理引導社會預期,強化保基本的意識與能力。
二、借力大改革,推動民政工作更加聚焦和回歸本位。本輪機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推進黨和國家機構職能優(yōu)化協(xié)同高效。我們要借力機構改革,讓民政回歸到民生福利保障這一主職主業(yè)。民政不像科技、教育等部門那樣非常專業(yè)、板塊完整、重點突出,民政部門職能比較廣、比較零碎,有的職能之間關聯(lián)度不大,這造成我們在提煉核心思想時有難度,因為業(yè)務太雜,大而不強,雜而很亂。所以要借力這次改革,對民政進行準確定位,做到邊界清晰、精準服務,使剛性支撐更有力。目前,我們對民政對象往往只注重資金和物質幫扶,而忽視了心理、精神幫扶和人文關懷。很多民政對象遭受的不是物質上的苦難,而是精神上的折磨。例如,像精神障礙患者群體,只要有一個這樣的人,就會造成整個家庭都很痛苦。而我們的社工對這些群體介入還不到位。再例如,在辦理離婚手續(xù)過程中,社工的介入、心理疏導也不夠到位。離婚產生的裂紋,對家庭和小孩造成的影響都很大。離婚時多做做思想工作,讓他們更理性地面對婚姻和家庭。所以民政要回歸主職主業(yè),特別是要強調基本民生保障和福利,否則民政會越做越寬,但難以越做越好。
三、站位新階段,強化民政事業(yè)發(fā)展的剛性保障。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民生民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民政工作需要依靠和爭取黨委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民政對象要由政府兜底,政府的支持和保障是第一位的。一是要加大資金投入,逐步提高民政事業(yè)專項資金投入,建立自然增長機制。二是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A設施是民政事業(yè)的功能承載和基礎條件,要將民政基礎設施像學校、醫(yī)院一樣納入?yún)^(qū)域性的基本民生“標配”,不可空缺。三是要加快信息化建設。強化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利用云計算、大數(shù)據(jù)、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應用等技術平臺,使“互聯(lián)網(wǎng)+民政服務”成為民政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引擎。實現(xiàn)平臺共建、終端多能、資源共用、信息共享,提升民政服務效能。四是要加強法治建設。通過法律、制度、規(guī)范、標準等多種形式,推進服務管理清單化標準化,促進各項法律制度的銜接配套、有序協(xié)同和精準實施。盡快填補立法空白地帶和盲區(qū),抓緊修訂社會救助、社會組織、基層治理等不適應現(xiàn)階段民政事業(yè)發(fā)展的法律法規(guī),推進居委員會組織法的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