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瑩,樊 洪,杜 斌,林 欣,陳春霞,楊 敏
(天津市口腔醫(yī)院,天津 300041)
口腔修復學是以多個學科為基礎的技能型應用性學科[1]。其重要特點是實踐性和操作性強,理論與實踐聯(lián)系緊密。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指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的授課環(huán)節(jié)“翻轉”為課前準備階段,而課堂教學則以教師答疑和學生進行知識深度內化過程為主的教學模式[2]。本研究探索性地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口腔修復學部分章節(jié)教學中,并對其教學效果進行了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南開大學口腔醫(yī)學專業(yè)2013級14名學生為實驗組開展翻轉課堂教學,學生按照自愿的原則分為4組(3-4人/組)。對照組選擇以傳統(tǒng)教學為主的2012級16名學生。
1.翻轉課堂教學內容設計及視頻制作。根據(jù)歷屆學生對口腔修復學教學反饋意見的分析,課題組選擇口腔修復學中“可摘局部義齒(Removable Partial Dentures,RPD)”及“全口義齒”開展翻轉課堂教學。
根據(jù)教學內容,制作了微視頻,包括:可摘局部義齒的組成及作用、可摘局部義齒牙合支托凹的預備、可摘局部義齒的初戴、可摘局部義齒戴入后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處理、全口義齒的印模制取、全口義齒的頜位關系確定等。同時整理收集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牙列缺損和牙列缺失的病例供學生分析討論。
2.課堂實施。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的授課環(huán)節(jié)“翻轉”為課前準備階段,而課堂教學則以教師答疑和學生進行知識深度內化過程為主。具體安排如下(見表1)。
表1 翻轉課堂實施形式及內容
包括考試成績和問卷調查。成績來源于12級和13級期末考試卷。問卷調查包括“可摘局部義齒”及“全口義齒”知識點掌握情況、學習能力和情感調查(見表3、表4),問卷設計參考國內外相關教學調查問卷。問卷統(tǒng)一發(fā)放,統(tǒng)一填寫后收回。
考試成績采用SPSS 10.0進行t檢驗,P<0.05具有顯著性差異。
2013級翻轉課堂組期末理論成績和實踐技能操作(滿分30分)較對照組顯著提高(P<0.05)(見表2)。試卷分析表明,2013級知識應用方面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其他方面沒有顯著差異(見表3)。
結果表明,雖卡環(huán)的種類、特點和臨床適用情況、義齒不穩(wěn)定的臨床處理等知識點學生普遍掌握不好,但翻轉課堂教學組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掌握明顯高于傳統(tǒng)教學(見表4)。
表2 翻轉課堂教學對考試成績的影響
注:*與2012級比較,P<0.05
表3 試卷分析結果
注:*與2012級比較,P<0.05
表4 翻轉課堂對知識點掌握情況的影響
結果顯示,全部學生認為翻轉教學增加了課外作業(yè),而傳統(tǒng)教學則相反。在獨立思考時間、理論與臨床實際相結合等方面,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見表5)。
表5 學生對不同教學方法評價結果
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是一種將傳統(tǒng)教學過程翻轉的教學方式[3]。課題組將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探索性的應用于口腔修復學中“可摘局部義齒”和“全口義齒”教學過程中,結果翻轉課堂教學組學生的理論考試及實踐技能操作均明顯高于傳統(tǒng)教學組,翻轉課堂教學在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和實踐能力方面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分析原因,翻轉課堂教學方法能更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能動性。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時間充足、自由,通過資料、文獻的查閱及視頻學習,不但夯實了教學內容,也增加了對該學科前沿知識的了解。以小組形式進行討論學習,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課堂開展討論,鞏固所學知識,查漏補缺,培養(yǎng)學生臨床思維,提高學生分析臨床問題的能力,拉近了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的距離。教師總結,系統(tǒng)梳理,針對性強,幫助學生知識重組,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對于一些與臨床應用聯(lián)系緊密而直觀性差的知識點,如確定就位道的方法、制鎖狀態(tài)等,傳統(tǒng)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理論與臨床實際應用脫節(jié),而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在則彌補了這一不足。
學生主觀評價結果表明,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改變傳統(tǒng)教學“滿堂灌”的方法,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自學、文獻查閱、討論學習,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增加信息量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團隊精神。但翻轉課堂是“先學”與“先教”的合體,該教學方式增加了學生課外作業(yè),占用了大量課余時間,只有37.5%的學生喜歡該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翻轉課堂教學方法在口腔修復學教學過程中優(yōu)勢較突出,但是,如何在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上靈活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方法,減少對學生課外時間的占用,增加學生對該教學方法的認同還有待于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