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劉濤(通訊作者)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藥劑科 云南 昆明 650032)
會陰切開及縫合術是產科常用的防止會陰嚴重裂傷,利于胎兒娩出的有創(chuàng)手術,但近年來醫(yī)學不斷進步,人們對分娩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會陰損傷會對產婦造成不良影響,有學者認為產婦作為特殊群體,產后其免疫功能較孕期會有所提高,因此無需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本文就某院2017年186例行產科會陰側切縫合術的產婦應用抗菌藥物的情況進行分析,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
通過信息系統(tǒng)抽取某院2017年產科行會陰側切縫合術的病歷進行回顧性調查分析,共計186份,調查產婦術中應用抗菌藥物的情況(包括產婦姓名、年齡、孕周、手術時間、住院天數、住院費用、西藥費、切口愈合情況、術前術后體溫、白細胞計數等),全部產婦按照是否全身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有102例產婦,均為全身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產婦,對照組有84例產婦,均為未全身預防性使用抗生素的產婦。產婦年齡22~46歲,孕周33~41周,均無滯產、無感染指征、無會陰側切口加深,無內科合并癥。
結果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數據表示方法為均數±標準差,采用t值進行檢驗,計數數據表示方法為百分率(%),采用χ2值進行檢驗。P<0.05為統(tǒng)計學差異存在的標準。
兩組產婦的年齡、住院天數以及術后住院天數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住院費用和西藥費比較,差異顯著(P<0.01)。見表。
表 兩組產婦年齡、住院天數、住院費用情況比較
切口愈合情況從三方面來看:愈合等級、切口感染情況、產婦本身的易感因素,以上情況兩組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體溫、白細胞計數方面,兩組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產科是應用抗生素比較高的一個科室,此次研究,我們選取自然分娩會陰側切術的產婦進行研究,正常情況下,產婦陰道內外部位會存在大量的厭氧細菌和需氧細菌,因分娩和會陰側切術造成的損傷往往會導致各種致病菌的繼發(fā)性感染,對手術切口的愈合帶來嚴重影響。
對于正常分娩的產婦行會陰側切術后是否需要進行全身預防性抗生素治療,學術界不同的看法。有學者指出產婦在產后免疫功能會較孕期有所提高,而且會陰部血運豐富,抗感染和愈合能力比較強,因此無需對產婦預防性應用抗生素[1]。另外,有學者通過觀察產婦自然分娩后行會陰側切術應用抗生素情況,發(fā)現(xiàn)產婦術后住院時間差異不顯著,會陰切口的疼痛、感染和愈合情況也沒有明顯差異,因此抗生素的應用并不能使產婦的住院天數減少,而且對于會陰切口的疼痛、感染、愈合情況也沒有顯著的改善效果。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似,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在會陰側切術中全身預防性應用抗生素效果并不明顯,不僅不能縮短住院天數,不能改善切口愈合情況,不能改變產婦的體溫、白細胞計數,而且還會使住院費用和醫(yī)藥費增加。
綜上所述,對于行會陰側切術的產婦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對于產婦切口愈合情況的改善效果并不理想,對此應該采取綜合性的措施預防切口感染:做好產前保健工作,對于孕婦的貧血癥狀進行及時糾正,對于一些基礎性的疾病如妊娠高血壓、糖尿病等進行及時治療,以使孕婦的機體抵抗能力得以提高;臨床醫(yī)生要把握好側切的時機,同時提高切口縫合技術,術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縫合完畢后告知護理人員合理調整患者體位,最好保持健側臥位,使用消毒會陰墊,使側切口保持清潔[2];可局部應用有比較強抗厭氧性感染作用的甲硝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