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宜興市陶都小學 江蘇宜興 214200)
以下我將結合信息技術教學理念和自己近年來的教學工作實踐經驗,對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處理重點難點提出一些建議和感悟,與大家共同探討。
例:5年級《畫虛線》
學習提筆命令PU與落筆命令PD
出示動畫:小海龜都已經很能跑了,可是遇到了一堵墻,擋住了小海龜前進的道路,小海龜該怎么辦呢?指名學生回答(飛過來),配合動畫(圖一)
今天我們就來讓小海龜學飛行,繼續(xù)它愉快的魔法旅行!
要讓小海龜飛起來,需要兩條新的魔法咒語,那就是PU和PD。
不想讓小海龜在視圖窗口上留下痕跡,就要命令它起飛,就要用上提筆命令PU,這樣小海龜不管怎么飛都不會留下痕跡;當想要小海龜留下痕跡,就要把筆落下,需要用上落筆命令PD了。
圖一
圖二
配合動畫演示(圖二):此時面對高墻,就要使用使用什么咒語?(PU)小海龜向哪里飛?(繼續(xù)前進FD)飛過高墻,讓它落下來,用什么咒語?(PD)然后繼續(xù)前行。這樣它留
下的痕跡就是一段虛線了。如果繼續(xù)畫虛線,需要命令它再次起飛用PU,而之前的那段也就相當于落筆后前進。也可以看出,要畫出虛線,必須PU與PD交替使用。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用它們畫虛線。(揭題板書)
處理策略之意圖:
根據以往經驗,對于小學生來講,Logo語言程序相較于其它圖形化的程序,未免顯得有點枯燥,學生會覺得有點像數學課。為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聯想到孩子們熟悉的神奇的哈利波特,所以在初識的時候就引入了魔法課堂的概念,我們是在一起學習魔法咒語,通過咒語來指揮小海龜畫出神奇的圖畫。這樣一來,孩子們消除了畏懼感,把小海龜當做了自己的寵物小精靈,每學會一個新本領都特別興奮,總期待更厲害的招數。
這一部分創(chuàng)設了一個幫助小海龜越過高墻的的情境,通過動畫的方式,學生清晰地了解了提筆命令PU與落筆命令PD,通過分析演示,明確了PU與PD交替使用畫出虛線的方法。這樣比較形象直觀,學生易于理解掌握。
例:4年級《初識PowerPoint》
制作標題幻燈片
教師講解并演示:
1.這時在幻燈片窗格會出現兩個虛線框,在“單擊此處添加標題”框內單擊,輸入文字“自我介紹”。這就像寫作文,要取個合適的題目。
2.再在“單擊此處添加副標題”框內單擊,輸入“四年級XXX”。
3.文字輸入好以后,還可以對字體、字號、字形、對齊方式、顏色等進行設置,這個又與Word中一致,所以老師不講,一會兒自己去試試。但是提示大家:一定要在選定文字的情況下才能去修飾。
這樣,一張幻燈片就完成了,想不想試試?下面請大家自己動手做一張。
處理策略之意圖:
現在學生所用的信息技術教材簡明通俗,并且還圖文并茂,可以說大部分學生都可以看懂。課堂上,教師要從完全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向知識傳授者、指導者和設計者的多維角色轉變。教學雖然無須面面俱到,但針對教學重點難點,與之前差異較大的內容時,必須作相關的示范指導,而不能放任自流。制作一張標題幻燈片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也是一個與Word中有較大區(qū)別的部分,所以改變之前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模式,此處由老師來邊講解邊演示,使學生明確怎樣在標題框和副標題框中添加文字,根據設計主題添加怎樣的文字才合適。至于對文字格式的修飾,這個與Word中是一致的,所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嘗試。
例:4年級教材《角色和背景》
繪制新角色
師:我們一起來試用一下用于新增角色的三個按鈕。第一個按鈕是繪制新角色,當我們打開它后,出現的是SCRATCH的繪圖編輯器,這個工具與哪個軟件很相似?(畫圖軟件)確實,它們的使用也基本類似。
師生一起簡單認識繪圖編輯器中的按鈕功能
師:好,試試用它來繪制一只彩色的蝸牛吧。
學生嘗試使用Scratch軟件的繪圖編輯器繪制一只可愛的蝸牛。
處理策略之意圖:
信息技術的很多知識技能是融會貫通的,常常會在彼此之間找到很多關聯之處,這時就無須再逐一細講,利用學法遷移讓學生也找到并體會彼此練習即可。這里Scratch軟件中繪圖編輯器的操作類似于3年級時曾重點掌握的“畫圖”軟件,所以此處用知識的遷移完成教學,在簡要認識繪圖編輯器中的各個按鈕的基本功能以后,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嘗試去繪畫,進一步內化學生的電腦繪畫能力,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例:3年級《畫方形和圓形》
學習“橢圓”工具的三種填充模式
之前我們畫氣球時,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先用橢圓工具畫出外廓,再用顏色填充)除此以外還有其他方法嗎?請同學們打開書本看第45頁的內容,自己去嘗試一下吧。
學生自己看書并嘗試操作
誰能告訴大家,你還知道了什么填充方法呢?
小結:這節(jié)課填充顏色的方法,一共有三種,第一種是大家已經掌握了的選擇“橢圓”工具畫圖后選擇“用顏色填充”,第二三種是單擊“橢圓”工具后再選擇第二三種填充模式。
這些填充模式有何不同呢?
學生再次探究,并進行小組交流
小結:區(qū)別在于有沒有邊框線條和用前景色還是背景色填充。
處理策略之意圖:
這里安排讓學生自己來嘗試分析第二種填充模式與第三種填充模式的不同,再去畫氣球,比起光是空洞的講解、示范,更符合學生學習的順序,這樣學生就會把各種方法綜合運用起來,提高了處理問題能力,這樣的課堂更真實,更實在。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老師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評價,通過小組交流不斷完善,抓住了一個個激起學習動機的“興奮點”。正如葉圣陶老先生所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而且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能力較強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得以展示和發(fā)揮,能力較弱的孩子也從中獲得幫助,得到提高,這樣每個孩子都能夠在不同的高度品味成功和收獲的喜悅。
例:3年級《復制和粘貼圖形》
比較“選定”與“任意形狀的裁剪”
圖三
圖四
圖三中我們選擇西瓜炮彈使用了什么工具?(“選定”)
圖四中我們要選擇紫色小花,是否還是這樣呢?誰來試試?
(指名一位學生上臺操作嘗試)
學生仔細觀察,發(fā)現失誤:運用“選定”工具選定紫色花枝的過程中,很容易將別的草葉也選進去,但這些草葉不需要,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出示認識:“任意形狀的裁剪”,我們可以使用這個工具,沿著紫色花枝的外圍畫一個封閉的圈,這樣紫花就被選定了而且不會影響到附近的草葉。這也是一種選定對象的方法,而且是針對像這樣特殊情況的方法,它的外表雖然也是一個矩形的虛線框,但實際上只包含我們剛才圈的范圍,草葉并不在內。
學生嘗試體會。
處理策略之意圖:
本節(jié)課中合理正確地使用“選定”和“任意形狀的裁剪”是一個學習難點,著重提示學生根據選擇對象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學生的嘗試操作認識到“選定”工具選定對象的局限性,從而引發(fā)學生新的思考和興趣,繼而引出新工具“任意形狀的裁剪”,水到而渠成。通過兩相比較,認識到兩種工具各有優(yōu)劣之處,分別具有不同適用的范圍,讓學生體驗到實際操作中要根據選擇對象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按需選擇合適的選定工具,而不能一概而論。
從上述實例可以看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做到根據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現狀確定重點難點,采取合適的處理策略,借用“四兩撥千斤”的巧力,達到“云開見月明”的效果,真正實現我們陶冶課堂的簡約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