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6)
識讀樂譜,是我國義務教育階段音樂學科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工具性的教學內容,識譜對音樂學習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是提高學生音樂素質最基本的條件與重要途徑。
在我國2011年出臺的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對小學1-2年級識讀樂譜的具體要求是:“能夠用唱名模唱簡單樂譜?!睂?-6年級識讀樂譜的具體要求是:“能夠跟隨琴聲視唱簡單樂譜,具有初步的識譜能力。”而關于怎樣才算是“具備初步的識譜能力”則沒有更詳細的定義與評量標準。這就對音樂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需要更深層次地解讀與把握新課標,結合正確的方式進行識譜教學。筆者所在地區(qū)采用簡譜版音樂教材,因此本文的“識譜”即指“識讀簡譜”。[1]
我們通常認為,識讀樂譜最直觀、最首要表現(xiàn)因素就是音準。筆者在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們在識譜的過程中對唱名不夠熟悉,對唱名所對應樂音的音高排列較為模糊,因此學生在唱譜的過程中常常唱名與之音高不相對應,從而出現(xiàn)唱不準的情況。所以,在識譜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讓學生充分熟悉唱名,并加強音準訓練。結合兒童注意力范圍較小且不穩(wěn)定的特征,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應采取具有趣味性和參與感的教學方法,讓“識譜”以生動新穎的形象吸引學生的興趣,走進學生的世界。[2]
傳統(tǒng)的識譜教學注重用理論的方式傳授知識,或進行機械式重復的識譜訓練,學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在教學中注重“學有所樂”顯得尤為重要。筆者改編了幾個當下流行的游戲,運用到課堂教學中,發(fā)現(xiàn)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例如:改編游戲“蘿卜蹲”,將“蘿卜蹲”中原本7種顏色的蘿卜,換成‘do’到‘si’7個音符的音名,隨機挑選7名學生分別代表七個音名。第一名做蹲起的學生負責按節(jié)奏施游戲口令,游戲口令中提到哪個音名,其對應的下一名學生就應迅速跟隨口令的節(jié)奏進行蹲起運動,同時施下一個游戲口令。如:游戲由任意一名同學開頭,則口令則為:[3]
而“do”和“sol”可以由七音中任意一音代替。由此循環(huán)往復,音名接龍在哪里斷掉,就由對應的學生進行才藝展示。筆者將此游戲運用到課堂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學生愉快地邁入識譜第一步:熟記音名。
手勢教學是柯達伊教學法中的一大重要教學手段。這些手勢明確地表現(xiàn)出音與音之間的距離,使兒童更直觀地感受到音符的高低位置。
具體手勢如圖:柯爾文手勢使音高的走向形象化、具體化,使音高在對比中存在。此手勢教學法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在我國音樂教育較發(fā)達地區(qū)的課堂中早已將柯爾文手勢運用進音準訓練中,而在欠發(fā)達地區(qū)學校,則很多學生甚至教師都還未接觸過此教學法。因此,音樂教師有責任有義務積極學習,豐富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最高效的學習途徑。
在歌唱課上,教師通常讓學生先唱譜再帶詞演唱,演唱歌曲是識譜訓練的重要渠道。而在單獨識譜訓練中,教師則可以有選擇性地利用歌曲旋律進行教學。如:(1)用簡短歌曲旋律進行音準訓練。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筆者選用了一些適合針對于識譜訓練的簡短歌曲,如:《瑪麗有只小羊羔》、《歡樂頌》等。這些曲子旋律簡單短小,多為級進,節(jié)奏簡單,能夠幫助學生穩(wěn)定地找到音高。因此,運用類似“練習曲”做音準訓練是必不可少的。[4]
(2)用學生喜愛的歌曲旋律進行音準訓練。筆者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在唱喜愛的歌曲時,音準都較好且富有情感。但在課堂中單獨唱譜、訓練音準,卻常常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由此,教師可將學生喜愛的歌曲去掉歌詞,僅展示譜例,引導學生唱樂譜,學生就可以教好地把握音準,還可有效減少學生對于識讀樂譜的畏難情緒。[5]
在演唱新譜時,學生們因為對音高的感受不夠明確和敏感,面于跨度較大的音程,常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唱不準的問題。筆者認為將這些音程拆分、簡化,可達到較好的練習效果。如使用“搭橋”的方法,將大跨度音程劃分為幾個三度及以內關系的連續(xù)小音程,這些小音程具有較強的關聯(lián)性和穩(wěn)定性,反復練習數(shù)次之后,再逐漸抽掉用來“搭橋”的音,直接演唱大跨度音程?!按顦颉笔箤W生對兩音之間的音高距離具有了較為明確和直觀的感受,音準程度自然隨之提高。且這些小技巧花費的時間短、效果好,能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練習成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成就感,增加對識譜的興趣。
新課標指出:“識譜要與演唱、演奏、創(chuàng)造、鑒賞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痹诮虒W過程中,教師可選擇價格低廉、便于攜帶、簡單易學、音高固定的樂器進行教學。如豎笛,因為豎笛音高固定,學生在學會吹奏后,豎笛就不僅可以發(fā)揮器樂表演的作用,而且還是一個很好的音準訓練輔助樂器。在識讀樂譜過程中,當學生遇到唱不準的音,則可以借助豎笛將音高吹出,以校正音準。在豎笛學習過程中,根據(jù)學習程度,筆者采取了多方面多層次的教學方法。如將學生分組,一組唱旋律,一組吹奏豎笛;豎笛分組合奏;小型樂團合奏等。從簡單的音階到流暢的旋律,再到小型樂團的合作,這樣多方位的教學,既培養(yǎng)了學生器樂演奏能力,也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加強了音準訓練。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對于音準培養(yǎng),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耐心的引導,課后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反思,不斷進行自身知識的更新、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加上持之以恒的訓練,才能獲得較為理想的效果。